目錄·【二胡歷史】
·【樂器構造】
·【保養維護】
·【演奏名家】
·【相關論文】
·【樂器分類】
·【名家名曲】
·【二胡製作】
二胡歷史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鑑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範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湧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樂器構造】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馬和弓毛等組成的。二胡各部構造的功能:
二胡構件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其功能分別介紹如下: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B琴皮: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兩種,蟒皮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C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幹。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桿的材料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紅木較多。紅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D琴軸: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後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松,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但目前製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鬆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E弓子:是二胡發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桿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弓桿是用細實的紫竹製成,粗細要適中。弓桿的軟硬和彈性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龍絲和馬毛的,多用馬尾,且白馬尾為最佳,黑馬尾次之。一般用細實紫竹縛上馬尾,一端裝有活螺絲(弓魚)用來調整弓毛的鬆緊度。F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目前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弦。現在大多採用金屬弦。
G千斤:又稱千金,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膠等材料製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紅繞千對斤。
H琴馬: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松節馬、楓木馬。木松節馬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馬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保養維護
弓弦樂器大多都會有琴皮,製作的材料大多是紅木等硬質木料,此類樂器與濕度有一定的關係。硬質木料的木質有一定剛性,密度高,木質也細膩。在一濕一乾、空調暖氣收燥的環境中,會造成木料內外應力不能平衡的情況下,這時候會發生表面燒絲,濕度穩定後又會消失,也可以點上502用砂紙打一下,上些臘有條件的拋光。因此硬質木料是有可塑性的,白木材料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它木質松很容易達到內外應力的平衡。我們建議在二胡使用結束後,最好要將留在琴身上的松香粉末用軟布擦掉,避免日久粘在木料和琴皮上。我們製作的高檔二胡在木質表面都使用了天然蟲膠打磨,清拋光的工藝,這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江南傳統做法,對技工都有很高的要求,目的是保護木料,提高木料的光滑性,增強手感的舒適度。所以只要用軟布擦琴就可以使琴保持清潔了。有時間的話可以在琴身木質表面上些車臘或家具用臘,但一定要擦乾淨,避免粘手。
二胡琴皮的保養是大家最關心的。二胡琴皮如果在保養得體的情況下會有很長的壽命,前提是要經常使用,我們見到的二胡大多都是存放不當,不經常使用而損壞的。經常使用會使琴皮保持彈性,這也是它的生命力,和我們一樣經常鍛鍊,身體也就好,樂器的音色是不斷使用,是拉出來的,不用不拉是不會好的,在平時使用的情況下,本身也是對樂器是一種維護和保養。正確的使用也是正確的保養。有很多理論書籍或網路上的知識對琴皮提出了一些保養和處理的方法,但理論和實踐畢竟有差距,有時候表現出來的差距並不小。
我從二胡製作的方面談一些二胡琴皮保養的知識。以萬春二胡為例,琴皮第一道工序就是鏟皮,目的是將粘在皮上的肉雜物等都去掉,鏟皮要均勻,恰到好處,很關鍵,也很累人的一道工序。第二道是套皮,目的是拉伸蟒皮,去其油性,成型穩定,這時有一道關鍵工序就是燙皮,燙皮的目的:1.是穩定琴皮不讓定型的琴皮再有收縮。2.是美觀,是琴皮有光澤。3.保護琴皮受濕度的影響。套皮完成後就可以決定琴皮的使用情況。第三道是鞔皮,前兩道的工序做好就為鞔皮鋪好了路,做到六角均勻,鬆緊恰當,難點是琴皮與琴筒的搭配,根據琴皮的情況處理琴筒,根據木料選擇琴皮。從這些工序來看,大家可以知道其中有兩點:1.去油性,有油性的琴皮會嚴重影響發音,對著光看的感覺就像一滴油點到了紙上。2.琴皮表面已經有處理。我的祖父周榮庭就開創套皮定型,蟒皮二次成型的工序。這些工序的處理都會對二胡的音色和使用起到關鍵的作用。
在日常使用中不需要對琴皮上油、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臘,有鱗片翹起也很正常,捲起的鱗片是隨琴皮一起振動的。且不可用膠水粘,琴皮要保持它的透氣性,自然性,它會自然的適應使用環境,因此二胡確實有它的靈氣所在。如果在琴皮內外都給封住就會影響琴皮振動了。琴皮鞔好後不可在對琴皮背面進行再處理,因為從琴筒後面對琴皮背面刮或打磨處理,會導致琴皮厚薄不均,嚴重會使琴皮破裂,因此我建議大家不要嘗試。對音色的改變應該從弦,琴碼,千金和音墊著手(見二胡使用和調試),知道它們的作用和原理就可以反覆調試,調節出自己滿意理想的音色。
二胡在不用的時候要放些防蛀片,濕度高的地區再放些乾燥劑,經常也要拿出二胡讓透透氣。
演奏名家
劉天華(1894-1932)、劉北茂(1903—1981)、劉長福、劉湘(1963—)、劉崇增、阿炳(華彥鈞1893—1950)、 宋飛(1969—)、宋國生(1938—)、沈星揚、王國潼(1939—)、王永德 、王文隆、王銘裕、王明華、李源源(1976.9—)、李佳穎、李福華、姜克美、姜建華、馬曉暉、馬向華、陳軍、陳耀星、陳詩涵、陳春園、陳家昆、陳乃瑜、張韶、張方鳴、張尊連、孫以誠、孫文明(1928—1962)、趙寒陽、趙榮春、閔惠芬、梁雲江、嚴潔敏、甘柏林、舒昭(1936—)、鄭德智、賀超波、蔣才如、朱昌耀、於紅梅、許講德、魯日融、蔣風之、項祖英、魏冠華、彭苙榳、孔艷艷、溫金龍、程秀榮、周耀錕、邵琳、段皚皚、高韶青、黃安源、梁文瑄、李寶順、林順麗、林傅強、邢立元、趙國良、陳慧君、張漢傑、許可、陳雄華、王穎、韓石、葛庭釗
相關論文
董榕森1992,《劉天華南胡音樂研究》。《第四屆中國民族音樂學會論文集》,pp.196-223。
王銘裕1994,《二胡獨奏音樂之風格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秉衡1993,《二胡音樂審美觀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小紅、辛小玲1995,《漫談胡琴》。《省交樂訊》,第39期,頁11-13。
歐光勛1993,《劉文金四首二胡作品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光勛1993,《關於劉文金〈長城隨想〉中傳統音樂素材的討論》。《北市國樂》,第91期,頁16-16。
閔惠芬1992,《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韻——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演奏札記》。《中國音樂學》,1992第一期,頁17-25。
金信庸1987,《〈陽關三疊〉古曲之研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志文、林政源、張智星、沈洽 2004.1,《COMPUTER- BASED ANALYSIS AND ASSESSENT OF YINQIANG OF ERHU》,第三十七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世界年會(ICTM),2004年1月6日,中國(中文:二胡音腔的電腦分析與評比)
翁志文2004.5,《音腔中的測音問題研究——以二胡為例》,2004年台灣民族音樂學會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2004年05月29日。
翁志文2002.10,《音律測定的新方法與相關套用——以阿炳〈二泉映月〉為例》,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樂覽》,2002/10,第40頁。
翁志文2004.10,《二胡中性音腔之分析研究——以揉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觀點》,2004年10月。
趙寒陽1999,《二胡技法與名曲演奏提示》,華樂出版社
蕭前勇1999,《二胡名曲賞析》,北京: 藍天出版社
蔣鳳之、蔣青1989,《蔣鳳之二胡演奏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
宋國生1984,《二胡演奏藝術》,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 年版, 第16-17 頁
姜元祿1980,《試論劉天華二胡曲的鏇律特徵》,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崔鳳遠1991,《劉天華在二胡上的卓越貢獻》,民族民間音樂
趙寒陽2000,《什麼是二胡的樂感》,樂器
胡志平1988,二胡曲《漢宮秋月》 的美學思想及其表現技巧,黃鐘
金偉2002,從唐詩《新婚別》到二胡曲《新婚別》。交響: 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新民1988,左右手的基本技法--兼談二胡發音的一些問題,《黃鐘》1988 年第1 期: p. 49-p. 57
馮明1999,《二胡文化論》,交響
趙寒陽2001,《二胡經典名曲50 首詳解》,北京: 海潮出版社
陳興華2004,《二胡上有三種音準形式》,樂器
趙建培2005,《二胡的音準問題,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
張寒秋2002,《二胡千斤改革的回首與展望》,中國音樂
楊曉鶯2004,《二胡的傳承與發展》,福建藝術
豐元凱2004,《二胡的挑選與保養》,中國音樂教育
張飛龍2001,《二胡演奏中的音準控制》,小演奏家
於雪琴2006,《二胡運弓技法淺談》, 藝術百家
樂器分類
依據制琴產地可分為三類
蘇州琴
上海琴
北京琴
依據琴筒形狀可分為四類
圓筒二胡
八角二胡
六角二胡
扁筒二胡:二胡演奏家陳軍所開發
名家名曲
根據時間和作曲家的方式分類:
·1920至1930年代
劉天華:劉天華二胡十大名曲,包括:《病中吟》(1915)、《月夜》 (1918)、《空山鳥語》(1918)、《苦悶之謳》(1926)、《悲歌》( 1927) 、《良宵》(1928.1.22)、《閒居吟》(1928.6)、《光明行》(1931) 、《獨弦操》(1932.1)、《燭影搖紅》(1932)
阿炳:《聽松》(1939)、《二泉映月》、《寒春風曲》
·1950年代
劉文金:二胡協奏曲《豫北敘事曲》 (1959)
·1960年代
劉文金:二胡協奏曲《三門峽暢想曲》 (1960,陳鋼編曲 )、《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乾》、《梁祝協奏曲》
黃海懷:《江河水》
·1970年代
魯日融:《迷胡調》、《秦腔主題隨想曲》、《歡樂的秦川》、《採花》、《搖籃曲》、《曲江吟》
周維 :《葡萄熟了》
·1980年代
劉文金 :《長城隨想》
吳厚元:二胡協奏曲《紅梅隨想曲》
朱昌耀:《江南春色》、《蘇南小曲》、《歡慶鑼鼓》
陳耀星:《戰馬奔騰》、《陜北抒懷》
張曉峰、朱曉谷::二胡敘事曲《新婚別》 (1980)
陳剛、 何占豪:《梁山伯與祝英台》
譚盾:二胡、揚琴二重奏《雙闕》 (1984)
陳能濟:二胡協奏曲《明月幾時有》 (1988)
何占豪 :二胡協奏曲《亂世情》、二胡協奏曲《別亦情》
楊春林:雙二胡協奏曲《長恨歌》
何占豪:二胡協奏曲《莫愁女幻想曲》(1987)
閻惠昌:二胡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幻》(1987)
·1990年代
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 (1992)、二胡與管弦樂隊《姑蘇行》(1995)、二胡協奏曲《楊貴妃的故事》(1998)
高韶青:《隨想曲》
譚盾:《火祭》 (1995)
嚴潔敏:《卡門主題隨想曲》
黃安倫:二胡與交響樂《敦煌古譜四首》 (1997)
瞿春:《霓裳曲》 (浙江民間樂曲)
吳華:二胡及革胡雙協奏曲 《天仙配幻想曲》 (1995)
黃曉飛:二胡協奏曲《愛河之春》(1997)、二胡協奏曲《長恨歌》、二胡協奏曲《母親》、二胡與鋼琴《懷念》、二胡協奏曲《六月雪》
關銘:《蘭花花敘事曲》
金夏載:《春江水暖》
廬亮輝:《疆風舞韻》
顧冠仁:二胡協奏曲《夜月》
許可:二胡與鋼琴《風韻》(1991)、二胡與鋼琴《思念》(1993)、《搖籃曲》(1996)
王燕樵 :二胡與管弦樂隊《百鳥朝鳳》(1990)
陳怡:二胡與弦樂隊《胡琴組曲》(1998)
外山雄三:二胡與管弦樂隊《橋》(1998)
松尾佑孝:胡琴協奏曲《天風愛舞和庵》(1998)、二胡協奏曲《江河雲夢》 作曲:梁雲江
·2000年代
劉文金:《二胡套曲——如來夢》 (2002)、二胡與琵琶與樂隊《火—彩衣姑娘》( 劉文金曲,二胡:王穎 琵琶:鄧樂
劉學軒)、《第二二胡協奏曲》、《二胡協奏曲》、《山林之秋》二胡與絲竹室內樂團、《二》低音二胡與南管團、《港都、春花、夜雨》給二胡與民族室內樂
關乃忠:《第二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
陸橒:《西秦王爺》 (2003)
莫凡:胡琴協奏曲《京風》
譚盾:胡琴協奏曲《臥虎藏龍》 (2003)
王建民:《第三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
楊青:《秋之韻》
呂偉康:《秦淮魂》
王之輝、景建樹:《黃水韻》
王曙亮、梁奇:《剪窗花》
許可:《大莫敦煌》(2004)、《黃沙古道》(2004)
楊勇:二胡與大提琴二重奏《河曲》(2001)
蔡東鏵:二胡協奏曲《浮徒》(2007)、二胡與樂隊《幽滿庭》(2007)、(二胡、中阮、揚琴、打擊樂)《三生石》(2007)
朱毅:二胡與管弦樂隊《西域風情》(2004)
呂偉康:《綠柳拾趣》(2005)
王燕樵:二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阿吐什的朝晨》(2001)
·改編作品
《查爾達斯》(維多里奧·蒙第)
《流浪者之歌》 ( 巴布羅·薩拉薩第)
《中花六板》 (江南絲竹)
《羅西尼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90年編)
《浪漫曲》(魯賓坦/93年編)
《乘著歌聲的翅膀》(孟德爾頌/93年編)
《夜曲》(柴可夫斯基/95年編)等。
二胡製作
·二胡樂器製作名家
呂偉康、王根興、丁豪康、程寶玉、萬其興、徐元貞、陸林生、王國興、翁永益、胡涵柔、桂根生、王鐵樹、馬乾元
學習資料
http://www.erhuart.cn
二胡教育
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對二胡教育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他使二胡從一個民間樂器走上音樂學院的學堂。在新中國成立後,各大音樂院均設立了二胡專業。當今二胡教育發展迅速。突出的就是九大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院校的民樂系都有四年制本科的二胡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