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琴韻Ⅰ》專輯簡介
吳大師是一位忠厚長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極深的素養。他與往昔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彈琴似乎不過分著意於技,而更注重於道與氣,注重於意境,情趣與韻味,他的演奏,可以說是融水鄉山靈水秀之氣與其亮節高風、詩書氣功於一爐之純青的火焰,也是其藝術素養積累到近飽和點後在客觀環境觸發下升華而成的結晶。不久前,我在一篇小文中說過:中國琴樂的發展,若以唐為界,總的趨向是:從聲多韻少向聲少韻多轉變。這種轉變的產生,除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外,也是琴樂本身在藝術上進一步深化的反映。在整個藝術領域,這種藝術思潮的首倡者是中唐的司空圖,後來宋代嚴羽和明清間的王漁洋又加以新的發揮。就琴樂領哉而言,唐代劉藉《琴議》“參韻曲折,立聲孤秀”,“遇物發聲,想像成曲”和薛易簡《琴訣》“聲韻各有所主”已肇其端,明清間吳地徐上瀛《溪山琴況》“神遊氣化”則達其顛。所以就琴樂創作而言,如果說早期《廣陵散》等曲體現的氣勢與力度,雖然奔放誘人,但似處有點外在;那么後期《瀟湘水雲》、《憶故人》等曲對意境、情趣和韻味的追求,貌似平淡,然而卻更加內在深刻。就是說,它不僅要注意琴樂創作的心理特徵,而且要求琴樂描繪出種種特定的藝術境界,要求琴樂去捕捉,反映出那種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感、思緒和種種抽象的哲理及想像。就藝術難度而言,氣勢力度的掌握固然不易,但聲繁節促畢竟較易取勝;反之聲少節緩,表面看來似乎容易,但要做到淡而有味,若無一定功力,則難臻此境,古話說太音希聲,大智若愚。吳兆基大師在藝術上似乎平淡有餘而奔放不足,實際上卻是避易就難在恬淡舒適之中流露出內中蘊涵的奧秘。他的演奏可以說正是唐宋以來琴樂在藝術上進一步深化的繼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