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肇基文化會所

吳門肇基文化會所

吳派琴學源遠流長。春秋時期,言子在吳地弦歌化俗,傳播琴藝。東漢時,蔡邕遠跡吳會授琴十二年,發吳派琴學之端,流傳焦尾琴的故事。

琴派介紹

吳派琴學源遠流長。春秋時期,言子在吳地弦歌化俗,傳播琴藝。東漢時,蔡邕遠跡吳會授琴十二年,發吳派琴學之端,流傳焦尾琴的故事。初唐大琴家趙耶利稱讚“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對吳派古琴作了很高的評價。明清時期吳派先後出虞山、廣陵諸派。吳門一脈是近代虞山琴派(熟派)的繼續和發展,今虞琴社創始人之一吳門古琴宗師吳蘭蓀先生為熟派,其琴藝嚴謹而淳實,琴風中正平和、古樸純正、清微淡遠。吳兆基之師吳浸陽先生源出蜀派,因久居江南而深受熟派影響,其琴藝瀟灑恬逸。吳兆基得父吳蘭蓀、師吳浸陽兩位大師的琴學真傳,並融會貫通。加上致力於太極拳氣功與古琴操縵相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彈起琴來已不著意於技,而更注重道與氣,注重意境、情趣與韻味。其琴風中正平和、寧靜古樸、清逸灑脫、氣韻生動,可謂是集吳派古琴之大成,被譽為“吳門琴韻”,形成了新的吳門琴派,在海內外廣為流傳。

宗師介紹

吳門古琴宗師吳蘭蓀先生

吳建先生(1883-1960)字蘭蓀,生於湖南漢壽縣,1909年舉家遷居江西南昌。曾在興起的學堂中擔任音樂老師,教唱“學堂樂歌”。辛亥革命後(1912年)定居蘇州,在蘇州盤門瑞光塔畔置地築園並自謂“琴園吳”。當時,經常去琴園操縵論琴的有吳浸陽、查阜西、莊劍丞、吳景略等名家。

1919年參加仁和葉璋伯主持的蘇州怡園琴會,1921年參加周夢坡主持的上海晨風廬琴會,1935年參加莊劍丞邀集的蘇州怡園琴會並共同發起成立今虞琴社。爾後與周冠九、莊劍丞共同主持琴社日常工作。

先生的琴風中正平和、古樸純正、清微淡遠。先生淡泊名利,深居簡出在今虞琴人中頗負盛名。入室弟子除吳兆基、吳兆奇等吳氏子女外,還有吳逸群、吳吉如、周士心、黃耀亮、俞大雄等人。

吳門古琴宗師吳兆基先生

吳門肇基文化會所 吳門肇基文化會所

吳兆基先生(1908-1997):字湘泉,出於湖南洞庭水鄉,長於江南太湖勝地。吳門即蘇州之別稱,乃中國具有兩千五百餘年歷史之文化名城。吳氏之父吳蘭蓀先生,亦深諳琴藝,源於嶺南派,由於長期居信姑蘇,其風格亦漸接近熟派。吳氏之老師則為吳浸陽先生,原籍四川,弱冠後離蜀而往來於蘇、滬、杭間,因而其風格融匯了川、熟二派之長。

明代晚期嚴天池振臂疾呼,抵制琴壇不正之風,開創虞山派,把吳派琴學推向一個新階段。清代吳中琴家蔣文勛評論:“吳派後分為二,曰虞山、曰廣陵。”此兩支脈絡人才濟濟,琴譜廣博。清末至三十年代,熟派(即虞山派)更風行一時。從《今虞》琴刊的琴人問訊錄中可以看到這個盛況。那時,不僅僅是吳地琴人多為熟派,一些湘、蜀名家亦“派擬虞山”。清中期崛起的廣陵派,按蔣氏所言即為吳派的另一支。而通常琴界說:廣陵源自虞山,又派生諸城,再生梅庵。無論哪種說法,可以認為廣陵派是吳派在清代的演變支脈,而又自成一派。至近代,吳派又演化派生虞山吳氏和吳門琴派。如所周知,古琴大師吳景略、吳兆基兩位分別是這兩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早在今虞初期,吳蘭蓀、吳浸陽兩前輩宗師在承傳吳派、熟派的同時已漸開吳門琴風。到了吳兆基大師手上,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海內外琴人稱譽為“吳門琴韻”。

吳兆基先生在對琴藝長時間的揣摩和鑽研下,已形成自己之獨特風格。吳氏的演奏傾向於傳統和平溫厚的特色,雖然用鋼絲弦彈奏,卻保留了絲弦溫柔敦厚深醇的韻味。正如他自己說:“在描寫風雲激盪、情緒昂揚的曲子時,多採用沉穩的手法;在描寫明媚風光、柔情深思的曲子時,則採用流滑細膩的手法。力避吟、猱、綽、注不分,處處大幅度顫抖,甚至賣弄花招以譁眾取寵。在取音方面,多採取輕、緩、恬淡手法,不追求速度,避免力度的誇張,常以寧靜淡泊自勉。”

師資介紹

吳門琴派傳人吳光同先生

吳門肇基文化會所 吳門肇基文化會所

吳光同先生一九四七年十月生於蘇州,祖籍湖南漢壽,現任中國古琴學會理事、蘇州市古琴學會副會長、吳門琴社副社長、蘇州市音樂家協會會員。從小受祖父吳蘭蓀、父親吳兆基先生琴學世家薰陶,深愔吳門琴韻精妙。十歲時隨父親吳兆基先生學琴,繼承了父親中正平和、寧靜古樸、清逸灑脫、氣韻生動的琴風。得其親授吳門琴曲《陽關三疊》《鷗鷺忘機》《平沙落雁》《漁歌》《白雪》《秋塞吟》等。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古琴專場演奏音樂會。現受聘於蘇州肇基文化會所、蘇州淑女學堂、蘇州琴劍樓、蘇州協和中日交流中心、蘇州琴墨軒等藝術培訓機構教授古琴。

吳門琴派傳人吳明濤先生

吳門肇基文化會所 吳門肇基文化會所

吳明濤先生一九七八年六月生於蘇州,祖籍湖南漢壽,現任蘇州市古琴學會理事、吳門琴社理事、蘇州市音樂家協會會員、蘇州大學附屬中學古琴專業指導老師。從小受祖父吳兆基、父親吳光同先生琴學世家薰陶,獨具吳門琴韻之根基。十歲時隨祖父吳兆基先生學琴,繼承了祖父中正平和、寧靜古樸、清逸灑脫、氣韻生動的琴風。得其親授吳門琴曲《良宵引》《陽關三疊》《梅花三弄》《普庵咒》《平沙落雁》《鷗鷺忘機》《石上流泉》《憶故人》等。曾多次參加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市文聯等單位組織的專場古琴音樂會演出,並受聘於蘇州肇基文化會所、上海東方藝術學校、蘇州大學附屬中學、蘇州淑女學堂、蘇州琴墨軒等藝術培訓機構教授古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