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音樂史家吳釗自跨入音樂研究這一學術領域以來的一些學術文章匯集本。這些文章雖是全部學術活動的一部分,但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學術之路究竟?怎樣走過來的。其中有些見解和研究方法,想或許會對人有所啟發。為了能看出自己學術研究的大致過程,各文均按發表年代的先後依次排列。文後附錄收錄了當今海內外著名學者所寫有關自己其他著述的評論或序文,還有媒體記者所寫的專訪、作者簡介和主要學術活動的目錄,作為參考。
作者簡介
吳釗
筆名鍾馨、鍾欣、欣等。古琴家蒹音樂史家,1935年12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一個書香之家。自幼受到崑曲、古琴等中國傳統藝術的薰陶。1953年從泛川派古琴大師查阜西學琴。1955年入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兼從吳派古琴大師吳景略學琴。1959年大學畢業後,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從音樂史家楊蔭瀏研究中國音樂史。1985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北京古琴研究會秘書長。1987—1989年任該所中國音樂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該所研究員,兼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至今。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特殊津貼。1993年任該院博士生導師至今。2001—2004年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兼全國業餘古琴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主任。
目錄
徐上瀛與《溪山琴況》
蒲松齡的“俚曲”
說“亂”及其他
試談古琴減字譜的創製問題
也談“楚聲”的調式問題——讀《釋“楚商”》一文後的幾點意見
情深意遠絢麗多姿——北京古琴研究會演出散記
元代歌曲《伐檀》
《願成雙》、《傍妝檯》套曲簡介
宋元古譜《願成雙》初探
廣西貴縣羅泊灣M1墓青銅樂器的音高測定及相關問題
陝西半坡、姜寨仰韶文化塤類樂器的音高測定及相關問題
篪笛辨
大曲
廣西貴縣羅泊灣M1漢墓墓主的音樂生活與祭祀習俗
賈湖龜鈴骨笛與中國音樂文明之源
釋“徽”
商討一則
“和”、“穆”辨
《正文》本漁歌調譯解
中國琴樂聲韻的結合與變化——一種獨特的旋律裝飾形態
從氣勢古拙到意境情趣與韻味的追求——中國的琴與琴樂
音樂考古對古樂史研究的影響
中山王罾墓青銅編鐘的音高測定及相關問題
清靜和美 韻長意深——聽吳門琴韻有感
雜談琴的鑑賞與收藏
周代青銅音樂文明的光輝創造——以山東章丘女郎山彩繪樂舞俑群為例
上古中國與環太平洋音樂文化的聯繫
明清琴樂多元發展的思考
音樂考古學
貴在傳統的保存和發揚——為紀念川派古琴大師喻紹澤誕辰一百周年而作
傳統與現代——中國古琴藝術面臨的挑戰
紀念曹安和師
傳承與創新(代序)——紀念吳兆基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新中國音樂研究事業的奠基者和卓越領導人——懷念音樂研究所老所長李元慶先生
回顧、思考與展望——中國古琴藝術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五周年紀念
揭開銅鼓神奇的奧秘——雲南富寧板侖三寨彝族銅鼓的調查與研究
琴畫對話的意象表述——彭斯油畫新作觀後
附錄
《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序言/於潤洋
琳琅滿目,博大精深的音樂圖像巨獻——吳釗著《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圖說中國音樂史》
書海神遊——《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
中國古琴要申報第二批“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絕世清音》序一
《絕世清音》序二
吳釗簡介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