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國[五代十國南方割據政權]

吳越國[五代十國南方割據政權]
吳越國[五代十國南方割據政權]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越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吳越先後尊后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 在唐亡之前,錢鏐忠於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後,他又效忠於後梁,由是亦從後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後唐滅梁以後,錢鏐又向後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錢鏐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原王朝的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朝皇帝。 吳越自錢鏐晚年與南吳通和以後,除兩度遣兵入閩國外,並無重大戰爭。在十國中,吳越是比較安定的地區。錢鏐修築錢塘江石塘,又置都水營使,主管水利事業,專管治河築堤,發展了太湖一帶的圩田。通過這些措施,使境內農業生產獲得發展。 吳越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吳越國曆三代五王,至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立國七十二年。從唐景福二年(893年)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後存八十六年。

國號

錢鏐世代寒微,他得兩浙後,請求唐廷將鎮海軍移至杭州,自兼鎮海、鎮東節度使。天復二年(902年),唐封錢鏐為 越王。天祐元年(904年),錢鏐請改封為吳越王,遭拒後經朱全忠奏請,改封 吳王。後梁開國,錢鏐以擁戴之功,改封為 吳越王。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鏐始建國”, 初步建立了政權。

歷史

囊括兩浙

錢鏐 錢鏐

吳越的開國君主錢鏐(Liú)在唐乾符年間為石鏡將董昌的部校,後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剿滅地方叛臣的過程中,經過兩次杭越之戰占有了兩浙之地,維護大唐一統。中和二年(882年),越州觀察使劉漢宏與董昌矛盾激化,劉漢宏命其弟劉漢宥與都虞候辛約進駐西陵(今浙江蕭山西北),欲吞併杭州。錢鏐率八都兵渡過錢塘江,偷襲劉漢宥,大破其部。 光啟二年(886年),董昌命錢鏐進攻越州,表示自己占據浙東後會將杭州授於錢鏐。錢鏐遂率軍出平水,開山路五百里,直趨曹娥埭(今紹興東南約四十餘里),收降浙東將領鮑君福。他屢破浙東軍,進屯豐山,而後攻破越州。董昌占據浙東,遂自稱“知浙東軍府事”,移鎮越州,將杭州讓於錢鏐。

唐景福二年(893年),錢鏐升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乾寧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為帝,建立大越羅平國,改元順天。同年五月,唐昭宗削除董昌官爵,又封錢鏐為浙江東道招討使、彭城郡王,令其討伐董昌。 遂滅董昌,得越州。乾寧四年(897年)錢鏐前往越州,而後返回杭州,以越州為“東府”。從此,錢鏐基本控制了兩浙,正式形成割據勢力。

錢鏐在平定了兩浙內部的敵對勢力後,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征討。但由於三面受敵,仍經歷了多次邊境保衛戰,主要對手就是淮南節度使楊行密。 天復二年(902年),唐昭宗封錢鏐為越王。天佑元年(904年),錢鏐上表朝廷,求封吳越王,卻被朝廷拒絕,後因朱溫斡旋,被改封為吳王。

建國吳越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並封錢鏐為吳越王,兼任淮南節度使。錢鏐不聽屬下官員“拒梁命”的建議,接受了梁朝冊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錢氏王朝,占據了兩浙十三州,成為江浙一帶頗有實力的割據者。 錢鏐領浙江西道、浙江東道兩道節度使,設西府杭州、東府越州為道治,定都杭州。由於吳越一隅偏安東南,吳越始終尊奉中原為正朔,梁朝封錢鏐為吳越王、諸道兵馬都元帥。

錢鏐丹書鐵券 錢鏐丹書鐵券

龍德元年(921年),錢鏐又獲賜殊禮,可“詔書不名”。 此時,前蜀、南吳、南漢、閩等地統治者先後建國稱帝,群臣都勸錢鏐據吳越稱帝,錢鏐拒絕。

龍德三年(923年),錢鏐被冊封為吳越王,正式建立吳越。他改府署為朝廷,設定丞相、侍郎等百官,一切禮制皆按照皇帝的規格。 不久,晉王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改元同光。錢鏐又遣使進貢,並求取玉冊。後唐郭崇韜等大臣都極力反對,認為只有皇帝才可以用玉冊。但李存勖最終還是賜予錢鏐玉冊、金印。新羅、渤海國等海外諸國皆接受錢鏐冊封,尊其為君長。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即位。中原局勢混亂,中原朝廷詔命難以到達吳越。錢鏐遂改元寶正。 關於錢鏐改元一事,因後人尊奉中原正朔,對此頗有諱言。 而洪邁所著《容齋四筆》則稱,錢鏐在寶正年號之前,還曾改元天寶、寶大。 長興二年(931年),李嗣源重新任命錢鏐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並命監門上將軍張籛前往杭州諭旨。 長興三年(932年),錢鏐去世,終年八十一歲,後唐朝廷賜諡號武肅。

王位更替

錢鏐之後,第五子錢元瓘即位,在位十年,善事中原後唐、後晉政權,保土安民。長興四年(933年)七月十三日,後唐賜封錢元瓘為吳王。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四月,錢元瓘恢復建國,地位和待遇如同後唐同光年間一樣。任用曹仲達、沈崧、皮光業為丞相,鎮海節度判官林鼎掌管教令。 十一月,後晉皇帝石敬瑭下詔,加任錢元瓘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進封為吳越王。 天福六年(941年)錢元瓘去世,後晉賜諡號文穆。

錢元瓘去世後,錢元瓘養子錢弘侑的乳母勾結內牙指揮使戴惲,重臣章德安把錢元瓘去世的訊息封鎖,伏兵將其戴惲殺死,廢錢弘侑為平民。同日,將吏根據錢元瓘的遺命,奉第六子錢佐為節度使。 九月初三日,錢佐繼承王位。 後晉仍封以錢佐為吳越國王。錢佐性格溫和謙恭,喜好讀書,禮賢下士,親自勤理政務。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南唐出兵攻打閩國,閩國君主王延政派遣使者向吳越上表稱臣,請求作為吳越的附庸以求得救援。 錢佐為恤鄰保境,不顧臣下反對,下令發兵三萬相救,終於取得勝利,保障南部邊境安寧。錢佐早年即位後,因尚年幼,無力控制下屬的驕橫,又曾寵信諂媚之人,然而終能摘奸發伏,亦不失果斷。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十一月,錢佐誅殺內都監使杜昭達、內牙上統軍使闞璠,由此吳越吏民都畏懼恐慌。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錢佐去世,諡號忠獻王,廟號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錢倧繼位。

開運四年(947年)八月,後漢任命錢倧為東南兵馬都元帥,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任中書令、吳越王。 十二月,李孺贇謀反,錢倧派東南面安撫使鮑修讓等人攻打李孺贇,將其擒獲後誅殺。 當時內衙統軍使胡進思跋扈,干預政事,錢倧深感厭惡,內衙指揮使何承訓建議誅殺胡進思,錢倧猶豫不決。何承訓怕事情泄露,向胡進思告密。胡進思先發制人,和指揮使諸溫等以內衙兵發難,將錢倧軟禁在義和院,假傳命令,說錢倧因突然中風,傳位給其弟錢俶。

納土歸宋

吳越錢氏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錢鏐常說:“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他不僅自己不稱帝,還反對強藩稱帝。他諄諄地教誡子孫要恪守臣節,要“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

錢俶 錢俶

宋開寶八年(975年),錢俶應趙匡胤約,出兵與北宋會師南唐金陵。十二月,錢俶入朝表賀。宋太祖趙匡胤最後消滅了割據政權南唐,十國之中僅剩吳越。高僧延壽乃德韶之法嗣,此時沉疴在身。吳越王錢弘俶前往探病時,對宋滅南唐危及吳越走向,徵詢延壽的意見,延壽則盡力勸諭錢弘俶“納土歸宋,舍別歸總”。

錢俶審時度勢,遵循祖宗武肅王錢鏐的遺訓,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念,採納了延壽臨終遺言,為保一方生民,採取“重民輕土”之善舉,毅然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入宋京開封,遵從祖訓,決定納土歸宋,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戶、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卒,悉數獻給宋朝,成就了一段顧全大局、中華一統的歷史佳話。

由此,吳越的生產力免遭破壞,人民也免遭生靈塗炭,從而穩定和鞏固了中國和平統一的政治局面。北宋著名詩人蘇軾曾評說:“其民(指吳越百姓)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這是對吳越錢氏歷史功績的客觀評價。吳越錢氏為中國的和平統一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千年前的古人具有如此的歷史遠見和宏大胸懷,實屬不易。

疆域

範圍區劃

吳越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台、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海、鎮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鎮。 一軍十三州分別是:

•杭州(西府):轄錢塘、錢江、鹽官、餘杭、富春、桐廬、於潛、新登、橫山、武康十縣。

•越州(東府):轄會稽、山陰、諸暨、餘姚、蕭山、上虞、新昌、剡八縣。

•湖州:轄烏程、德清、安吉、長興四縣。

•溫州:轄永嘉、瑞安、平陽、樂清四縣

•台州:轄臨海、黃岩、台興、永安、寧海五縣。

•明州:轄鄞、奉化、慈谿、象山、望海、翁山六縣。

•處州:轄麗水、龍泉、遂昌、縉雲、青田、白龍六縣。

•衢州:轄西安、江山、龍游、常山四縣。

•婺州:轄金華、東陽、義烏、蘭溪、永康、武義、浦江七縣。

•睦州:轄建德、壽昌、遂安、分水、青溪等五縣。

•秀州:轄嘉興、海鹽、華亭、崇德四縣。

•蘇州:轄吳、晉洲、崑山、常熟、吳江等五縣。

•福州:轄閩、侯官、長樂、連江、長溪、福清、古田、永泰、閩清、永貞、寧德等十一縣。

•安國衣錦軍。即今杭州市臨安區,是錢鏐的誕生地,故特升為衣錦軍。

地方行政

吳越在地方制度上,總的來說沿用唐制,採用州、縣兩級地方行政體制。由於五代時期戰亂較多,又滋生出一個嶄新的地方行政單位——軍。它如同今日的警備區設定,但權力更大,在地位上相當於州級行政單位。

政治

政治體制

同光元年(923年)二月 ,“梁主遣兵部侍郎崔協等冊命吳越王錢鏐為吳越國王,丁卯,始建國”, “置百官,有丞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客省等使”。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丞相系統的建立。這樣,吳越國的權力結構由丞相系統、兩軍系統、元帥府系統構成,形成了由三系統構成的複合體制,即王國體制。

吳越建國後的王國體制由三個系統構成,丞相系統成為權力中樞,兩軍系統不再專擅地方大權,兩軍的地位為王國所取代,方鎮徒有其名,其體制在吳越國已經解體。諸州升軍,也不符合方鎮作為州以上的道級行政實體的固有特徵。從各種權力關係來看,吳越國已形成集權政治,體制的轉換已經完成。

中央官制

中央制度上,吳越官制大抵仿效唐制,除了對中原王朝稱臣,不設樞密院與樞密使以外,和唐朝時期的官制相似。 丞相系統的官職甚多,丞相之外,僅見於史籍的就有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侍郎、金部郎中、職方郎中、國子祭酒、鹽鐵發運使、諫議大夫、給事中、著作佐郎、司勛郎中、通儒院學士、客省使、右補闕、內供奉等。

自錢鏐建國後,吳越的丞相系統是一直存在的。長興三年(932年)三月庚戊,錢鏐卒,錢元瓘襲位,“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 天福二年(937年)四月,錢元瓘進封吳越國王。其間的五年中,錢元瓘任命曹仲達為權知政事,丞相系統實際上仍在繼續運轉。天福六年(941年)九月庚申,錢佐即王位,十二月,進封吳越國王。其間的三個月中,丞相曹仲達攝政事,與錢元瓘襲位之初的情況相同。與元帥府系統不同的是丞相系統發生過變化,變化集中在丞相的建制和地位上。錢鏐建國之初,僅設左丞相、右丞相兩名,左丞相為杜建徽,史稱杜建徽“累從征伐,所至輒取立功”,在討董昌、平定武勇都之變和睦州刺史陳詢叛亂中都建有殊功,“及春秋高,尚能騎射”, 顯然是軍將出身,擢任丞相的實質是酬功。杜建徽身居相位,實際上並沒有起重要的作用。另一位丞相許明除了“舍富春宅為寺,名曰許明寺” 外也別無記載。

丞相系統的變化發生在文穆王時期。《十國春秋·文穆王世家 》載,天福二年(937年)夏四月,錢元瓘復建國,“以曹仲達、沈崧、皮光業為丞相,鎮海軍節度判官林鼎掌教令”天福三年(938年)“二月乙亥,丞相沈崧卒”。又據《十國春秋·文穆王世家》與《吳越四·忠獻王世家》可知天福四年(938年)到天福六年(941年)是曹仲達、皮光業、林鼎三相。文穆王復建國後,丞相人數增加到三名,而且始終保持這樣的建制。此外,又新置同參相府事二人(陸仁章、仰仁詮)。忠獻王錢佐時期,天福六年(941年)到天福八年(943年)仍為曹仲達、皮光業、林鼎三相。天福八年(943年)二月到開運元年(944年)正月三相相繼而亡。此後的丞相為元德昭、錢倧,也有同參相府事一人(郭師從)。忠遜王時期的丞相 為元德昭、吳程,錢倧則為同參相府事。忠懿王時期的丞相是元德昭、吳程、錢弘億、錢弘儇、裴堅、沈虎子 、 崔仁冀。此外,又有同參相府事鮑修讓。忠懿王時期的丞相雖多,但由於忠懿王統治時期長達三十二年,諸相任職時間有先後長短。所以,同一時段里一般仍是兩至三名丞相,也有同參相府事,體現了吳越中央集權的程度 。

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上,吳越的法律體系同五代其他國家一樣,沿用隋唐時期形成的律、令、格、式四種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在唐律基礎上進行修改,以適應地方實際。

軍事

機構

吳越元帥府有不少軍務。《十國春秋·吳越十一·沈韜文傳》云:沈韜文“為元帥府典謁,參畫軍務,時時有所裨益”。此外,元帥府在平時也常負有外交使命,如《十國春秋·吳越二·武肅王世家下》載,天寶十三年(920年) 三月,吳越王命元帥府判官皮光業出使於吳;《吳越五·忠懿王世家上》載,顯德二年(955年)十二月,“王遣元帥府判官陳彥禧入貢於周,周諭我出兵會擊金陵” ;《吳越備史》卷4《今大元帥吳越國王》載:乾德五年(967年) 冬十月,“王又遣元帥府掌書記黃夷簡入貢”; 開寶五年(972年)秋九月,王遣元帥府掌書記黃夷簡再次入貢;《十國春秋》卷82《吳越六·忠懿王世家下》載,開寶九年(976年)十一月,王遣元帥府牙內都指揮使子惟渲齎通天犀帶、金器五百斤、玳瑁五百斤、塗金銀香籠等詣宋稱賀 。

元帥府有文武僚屬, 如元帥府判官、掌書記、典謁、牙內都指揮使等,所置官屬大多“補授軍職”, 但吳越元帥府與馬楚的天策上將軍府有明顯不同。馬楚的天策上將府在馬楚政治中有特殊的地位,集中最高權力,掌握軍政大權,天策府學士在決策中起關鍵作用,如李皋,在楚王馬希范置十八學士時,以李皋為“學士之首,且執政柄”, 而吳越元帥府的對外職能決定 它的權力地位作用遠不如馬楚的天策上將府重要。

兵種

•八都兵

吳越的軍隊是在所謂杭州八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黃巢於乾符五年(878年)八月攻杭州,九月克越州,當時所謂“兩浙豪傑”於此時組織起來對抗黃巢義軍,義軍南下後,他們隨之組建了正式的八都。董昌的臨安都勢力發展最快,董昌本人也成為八都的實際領袖,於是任命錢鏐為八都都指揮使。錢鏐最後在八都的基礎上發展到了十三都,所謂“八都之外有紫溪、保城、龍通、三泉、三鎮,是為十三都。” 八都正確名稱應該是:臨安縣為石鏡都,餘杭縣為清平都、嘉興都,於潛縣為於潛都,鹽官縣為鹽官都、海昌都,新城縣為新城都、武安都、東安都,唐山縣為唐山都,富春縣為富春都、靜江都,錢塘縣為錢塘都,浙江都等。再加上錢鏐後來組建的五個都,構建了錢鏐創建霸業的軍事基礎。錢鏐創建霸業後,八都兵的名號仍然保留。

•武勇

這支軍隊是以孫儒的降卒為基礎組建的,楊行密在錢鏐的支持下攻破孫儒部,時在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六月,孫儒部卒大部分被楊行密收編,錢鏐只收編一小部分。武勇都組建後編入中軍,中軍即牙軍,是藩鎮部隊的中堅力量,戰鬥力往往強於其他部隊。而武勇都恰好具備這樣的條件,孫儒原為秦宗權的部將,其軍隊以蔡州兵為核心,士卒勇悍,為久戰之兵,但軍紀敗壞,掠奪成性。錢鏐組建武勇都的時候,其行軍司馬杜稜說:“狼子野心,它日必為禍,請以士人代之”。錢鏐不以為然,後來武勇都果然發生了叛亂,錢鏐本人也險遭不測。武勇都自組建以來屢立戰功,許多重大戰役其都有參加。當然錢鏐對武勇都也不是不加防備,他派心腹愛將顧全武為武勇都的都指揮使,統率這支軍隊。顧全武被吳國俘後,錢鏐才先後派陳章、許再思為都指揮使,這兩人均為孫儒的降將,這就為武勇都後來的叛亂埋下隱患。武勇都分為左、右兩軍,每軍各有都指揮使一人為統帥,如徐綰曾任武勇都右都指揮使,許再思任武勇都左都指揮使,說明其軍力後來有所補充。

•其他

上直、中直、右直:吳越避錢弘佐之諱,凡是提到左字,均改為上字,故上直都為左直都,中直都已見相關記載,唯獨沒有右直都的相關記載,應為史材散失的結果。中直都不見於吳越前期,從頻繁出征的情況來看,它應該是吳越後期比較有戰鬥力的軍隊。

鎮武、鎮國、向明:向明都本是錢鏐的敵人劉漢宏的舊部,錢鏐將其收編後取名“向明”。鎮武、鎮國二都在吳越前期不見出現,應該是在錢鏐之後新組建或者改編的軍隊。

上右廳、佽飛、匡武:上右廳、佽飛、匡武這三支部隊很少見於記載,也很少參加征戰。

親從、親衛:所謂親從、親衛等軍,是當時吳越的親軍,唐末的藩鎮皆置有牙軍,作為節度使的親信部隊,牙軍待遇優厚,但不易掌控,經常發生兵變,所以節度使們紛紛在牙軍之外,另組建親軍,作為節帥的親信部隊。

經濟

水利

開平四年(910年),錢鏐動員大批勞力,修築錢塘江沿岸捍海石塘,用木樁把裝滿石塊的巨大石籠固定在江邊,形成堅固的海堤,保護了江邊農田不再受潮水侵蝕。並且由於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使得江邊農田得獲灌溉之利。錢鏐命兵卒民夫以“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實巨石;取名大木長數丈,植之橫為塘”;“內又以土填之,外用木立於水際,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稱為“混柱”,奠基作成石塘。“築塘以石,自吳越始”。這條捍海古塘,從六和塔築到艮山門,長三十三萬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外加土塘,內築石堤,費時兩個多月,耗資十萬九千四百四十緡,近一億一千錢。

此外,錢鏐設撩湖軍,開浚錢塘湖,得其遊覽、灌溉兩利,又引湖水為涌金池,與運河相通。錢鏐還在太湖地區設“撩水軍”四部、七八千人,專門負責浚湖、築堤、疏浚河浦,使得蘇州、嘉興、長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

手工業

由於吳越較少有戰爭,浙江越窯的瓷業生產能夠繼續發展,產品質量仍獨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裝飾及裝燒工藝等方面繼承唐代風格,器形繁多,胎比普遍減薄,造型變得輕巧優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勝的時尚風格。

吳越保存下來的印刷品,現在所見的都是佛經。1917年湖州天寧寺改建過程中,於石幢象鼻內發現了數卷藏存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卷首扉畫前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王錢弘俶印《寶篋印經》八萬四千卷,在塔內供養。顯德三年丙辰(956年)歲記”可謂是大規模的印刷活動,僅此廣順三年(953年)完成的儒家經典書籍略晚三年。

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在有孔的塔磚內再次發現《寶篋印經》。經卷有題記“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捨入關係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記”。乙亥是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同時還發現了藏在磚塔內的塔圖印本。塔圖全長一米,每層畫一塔,四塔連線,畫有佛經故事。記文中有丙子記年,為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圖經刻印比佛經晚一年。論時代已入宋朝,但這時吳越並未納土,仍應為五代時期的印刷品。

文化

文學

吳越的文學發展,在五代十國中也是比較興盛的國家之一。由於政治的安定,經濟的景榮,所以文化也發達。人才輩出,文學家有羅隱、皮光業等。羅隱一生作品很多,著作有《讒書》、《淮海寓言》、《湘南套用集》、《江南甲乙集》、《靈壁子》等。 羅隱的詩很有境界,對人生的認識也很深刻,如《孟浩然墓》批判了當時社會對書生的冷遇:“數步荒榛接舊蹊,寒郊漠漠雨淒淒。鹿門黃土無多少,恰到書生冢便低。”墳墓的高低顯示了人死後禮遇的高低。

宗教

卑微出身的錢鏐,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宗法制社會所宣揚的“君權神授”思想,這也必然不利於錢謬對深受傳統思想影響的臣民們的統治。為此,他必須努力通過各種手段來“神化”自己的出身,佛教便是他利用的一種手段。曾國富在《五代吳越崇佛的原因及其影響》一文中認為,“面對錢謬,一石屹然而立,這不是普通之石,它是佛的化身。這顯然是錢謬有意藉助佛以神化自己而炮製出來的神話。 吳越統治不到百年,可在杭州境內卻興建了150多座寺院與數十座塔幢,可見錢鏐對佛教的重視。

同時,錢鏐在發跡過程中,得到道士的秉力支持。錢鏐執政後,推行崇奉道教的政策,興建宮觀,籠絡道士,常行齋蘸。其崇道的原因,是要藉助道士神化自身,鞏固其統治;借道教向民眾灌輸封建倫理道德,祈求得到道教神靈對其軍隊的襄助及對吳越民眾的福佑。道教對吳越軍事、政治、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

吳越時期的佛塔內往往發現有眾多佛教遺物,包括舍利容器、佛經、造像等,尤以阿育王塔、刻本《寶篋印經》、金銅造像最富特色。 吳越時期杭州西湖周邊洞窟開鑿了大量的佛教造像,這些造像主要分布在西湖南山石窟群和飛來峰石窟群,從題材上看,明顯可見當時淨土宗、禪宗思想的影響,造像風格上襲晚唐,同時具有明顯的江南特色。

科技

吳越時期的印刷技術非常高。歷史記載,江南諸國的書籍刊刻曾十分興盛,杭州、金陵和成都是當時三大印刷業中心。吳越王錢俶時期,杭州等地印製了《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8.4萬卷。

外交

中原王朝

天祐元年(904年),“錢鏐求封吳越王,朝廷不許。朱全忠為之言於執政,乃更封吳王”。朱溫稱帝後,為了利用錢鏐牽制楊渥,封錢鏐為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有人勸他拒絕梁命,“鏐笑曰:‘吾豈失為孫仲謀邪!’遂受之。” 於是他由聯楊轉變為聯梁攻楊。朱溫則於開平二年(908年)加錢鏐守中書令,開平三年加守太保以示榮寵和拉攏。楊渥派周本等圍攻蘇州(今屬江蘇),結果為錢鏐所敗。乾化元年(911年),加鏐守尚書令,兼淮南、宣潤等道四面行營都統。朱友珪上台時曾冊尊錢鏐為尚父。朱友貞於貞明三年(917年)加錢鏐天下兵馬都元帥,開府置官屬。次年,楊隆演攻取虔州(今江西贛州),阻斷了吳越北上中原的陸路交通,錢鏐就從海上入貢京師。梁末帝於龍德元年(921年)賜鏐詔書不名。

李存勖稱帝建後唐,錢鏐遣使到洛陽貢獻,求賜金印玉冊,後唐群臣都認為要求過分,但李存勗曲從其意,勉強答應。錢鏐於是“以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名目授其子元瓘,自稱吳越王,命所居曰宮殿、府署曰朝廷,其參佐稱臣,僭大朝百僚之號,但不改年號而已。偽行制冊,加封爵於新羅、渤海,海中夷落亦皆遣使行封冊焉”。後唐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誨當權,錢鏐遣使致書稱“吳越王謹致書於某官執事”,言辭悖慢,安重誨怒其無禮,削去錢鏐的“元帥、尚父、國王之號,以太師致仕”。安重誨死後,李嗣源才恢復其原有官爵。

契丹

吳越是南方最早與契丹接觸的國家。吳越共向契丹遣派使者九次,分別在:後梁乾化五年(遼太祖九年,915年)、貞明二年(神冊元年,916年)、貞明四年(神冊三年,918年)、貞明六年(神冊五年,920年)、龍德三年(天贊二年,923年)、吳越寶正七年(天顯七年,932年)、後晉天福四年(會同二年,939年)、天福五年(會同三年,940年)、天福六年(會同四年,941年)、天福八年(會同六年,943年)。

龍德三年(923年)四月,吳越最後一次以梁朝藩屬的身份,向契丹遣派使者。同月,李存勖稱帝,後唐建立。十月,後唐滅後梁,吳越隨向後唐稱臣。因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和契丹的矛盾很深,關係緊張。再由於吳越尊奉中原王朝的國策,所以吳越與契丹的關係也就漸漸疏遠。這種情況持續至後晉建立才得以改善。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仰仗契丹,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晉,改年號天福,同年滅後唐。吳越開始向後晉稱臣,由於石敬瑭是契丹扶持起來的兒皇帝,吳越與契丹的關係也慢慢恢復從前了。再到石敬塘去世,其子石重貴繼位,向契丹告哀,表示對契丹只稱孫不稱臣,從此後晉與契丹的關係惡化。在契丹和後晉交惡後,吳越於天福八年(943年)最後一次向契丹遣使,此後雙方的官方交往便終止了。

朝鮮半島

在中國進入五代亂世時,朝鮮半島同樣進入了戰爭繁多的後三國時代。即高麗、後百濟、新羅。

三國之中,後百濟與吳越的關係最為親密,後百濟國王甄萱也多次向吳越遣使。原因就是因為當時朝鮮半島的戰爭多發生於高麗與後百濟之間,後百濟與新羅也小戰不斷,甄萱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政治依靠。

因一年,後百濟攻陷新羅的首都,導致高麗國王王建興兵討伐,後百濟在與高麗交戰中處於劣勢,被迫同高麗求和,後百濟國王則請求錢鏐出面調停。錢鏐不僅把頒發給他們的文書稱作詔書,還在詔書里把甄萱、王建等稱之為卿,顯然吳越是以宗主國的身份在處理事情的。

當時先後占據中原的五個王朝,雖然更有能力擔任這個角色,可由於常年處於內亂中,與外國的交往了相對減少,甚至是中斷。吳越作為沿海地區的國家,在這個特殊時期下便代表中國擔任這個角色了。

日本

唐朝是中日交通史上的一個高峰,即有日本官方遣派的遣唐使,又有民間的學者、商人和僧人。當時日本人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非常高漲。但自開成元年(838年),日本最後一次派出遣唐使後,日本與中國的官方往來完全終。至此,日本民間來華的人也逐漸減少。至五代時期,日本對發展中日關係已不再像唐朝時期那樣採取積極的態度。大多數情況,都是吳越先派遣使者到日本,出於禮尚往來,日本在遣使者回訪。

人口

江浙地區因唐末戰亂,人口耗損大。錢氏建立吳越定都杭州後,人口才開始增長。以杭州城為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五曰:“杭州在唐,繁雄不及姑蘇、會稽二郡,因錢氏建國始盛。”

在吳越近百年保境安民的國策下,發展生產,擁有在籍戶55萬684戶,接近唐朝天寶時的在籍戶。說明這裡的人口比其建國之初有很大的增長,為北宋江浙地區人口的高增長,提供了較高的人口基數。

世系

吳越王列表
廟號諡號姓名生卒年年號及使用時間
太祖武肅王
錢鏐,字具美 錢鏐,字具美
852年-932年 開平(907年-911年)(使用後梁紀年) 乾化(911年-913年)(使用後梁紀年) 鳳歷(913年)(使用後梁紀年) 乾化(913年-915年)(使用後梁紀年) 貞明(915年-921年)(使用後梁紀年) 龍德(921年-923年)(使用後梁紀年) 同光(923年-926年)(使用後唐紀年) 天成(926年-930年)(使用後唐紀年) 長興(930年-932年)(使用後唐紀年)
世宗文穆王
錢元瓘,字明寶 錢元瓘,字明寶
887年-941年 長興(932年-933年)(使用後唐紀年) 應順(934年)(使用後唐紀年) 清泰(934年-936年)(使用後唐紀年) 天福(936年-941年)(使用後晉紀年)
成宗忠獻王
錢佐,字元佑 錢佐,字元佑
928年-947年 天福(941年-944年)(使用後晉紀年) 開運(944年-946年)(使用後晉紀年) 天福(947年)(使用後漢紀年)
-忠遜王
錢倧,字隆道 錢倧,字隆道
929年-975年天福(947年)(使用後漢紀年)
-忠懿王
錢弘俶,字文徳 錢弘俶,字文徳
929年-988年 乾佑(948年-950年)(使用後漢紀年) 廣順(951年-953年)(使用後周紀年) 顯德(954年-960年)(使用後周紀年) 建隆(960年-963年)(使用北宋紀年) 乾德(963年-968年)(使用北宋紀年) 開寶(968年-976年)(使用北宋紀年) 太平興國(976年-979年)(使用北宋紀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