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泥塑技藝

吳起泥塑技藝

吳起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的產生及形成的時間可追溯到兩漢時期,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樣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延安·吳起縣
吳起泥塑吳起泥塑

遺產編號:Ⅷ—2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延安市吳起縣

內容介紹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準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
吳起泥塑吳起泥塑
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或蜂蜜。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主要特徵

1、形體美觀、形象逼真,吳起泥塑主要以佛像,工藝品為主,特別是佛像,形象生動地反映著每蹲佛像的特徵和威儀。
2、色彩鮮艷,穩重大方:和其它泥塑相比,吳起泥塑更注重於色彩的搭配,特別是佛像,色彩鮮艷而不失莊重、威嚴,能夠做到體與神的統一。
3、稜角分明,形影相映,吳起泥塑特別是佛像,稜角分明,形影相映,不僅要塑出真形,而且連其相隱相映的地方都要以形影相映的方式塑出來。
4、藝術觀賞與信仰供奉相結合的特徵,吳起泥塑一但塑成佛像無論是廟宇上的大佛像,還是家中小佛像,都是人們觀賞與供奉的“神”。

主要價值

吳起泥塑作為一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從其產生就有其生存的價值,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研究價值:泥塑工藝起源於幾千年前,流傳至今始終反映著相應時代的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對吳起泥塑的研究,更有助於了解歷史、認識歷史。
2、觀賞價值:吳起泥塑作品構造精巧,結構美觀,色彩鮮艷、是倍受歡迎的工藝品,可用於宮庭大殿,室內點裝,商務大廳等公共場所和家庭收藏。
3、信仰價值:泥塑佛像是人們眼中的“神”的化身,主要用於廟宇、商務大廳,家庭神位,是人們寄託希望,祈求平安、祈求幸福的“神”它的價值是無法計量的,是神聖的,在人們心中有無可代取的價值。

歷史淵源

吳起泥塑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發展到兩漢。兩漢以後,隨著道觀、佛寺、廟堂的興起,促進了泥塑工藝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到了唐代,大興佛寺廟宇,可謂泥塑工藝達到了頂峰,到了宋元、明、清、1911年—1949年(民國時代)泥塑工藝繼續發展,流傳不衰,不僅塑佛像,而且延伸到小工藝品,到文革時期,伴隨著“打廟宇、廢四舊”,泥塑工藝也被推入了低谷,20世紀60—70年代處於沉沒期,20世紀80年代之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泥塑工藝浮出水面,才擁現出了“王畫”牛來柱這樣的藝人。

相關物品

吳起泥塑製造套用的器具主要有柏木泥抹子,石膏模形、錘泥棒、大小鉗子、手工鋸、大小雕刻刀、木製泥塑刀,彩繪筆、鏟刀、顏料棒等器具。主要作品有真武祖師塑像、關公塑像、龍王塑像、財神塑像、土神塑像、娘娘塑像、藥王塑像、十二美女塑像、四大天王塑像、風伯雨司塑像、五穀天明塑像、龍虎及小工藝品等幾佰蹲優秀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