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黃坡鎮位於吳川市西南部,鑒江出海口西岸,濱臨南海。地理位置為東經110°37′,北緯21°32′。東面隔鑒江與吳陽鎮相望,北面與振文鎮、塘尾街道辦相鄰,西南面與湛江市坡頭區接壤。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國道325線和省道373線貫穿全鎮,距吳川市區23公里,離湛江市區25公里。地處鑒江下游,板橋河、塘綴河自北向南匯入鑒江,注入南海,形成鎮級規模較大的港口——黃坡港,港口年吞吐量達50萬噸。
氣候
黃坡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年日照時間長,達2010小時以上,年平均氣溫23.0℃,1月平均氣溫15.8℃,7月平均氣溫28.7℃。無霜期360天。冬季吹冬季風,冷空氣來臨時較大,夏季吹東南季風。6-9月為台鳳季節,造成較大影響的有2-3個,最大風力可達12級,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雨季多在5-9月,年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屬濕潤地區。
面積
全鎮地域面積153.27平方公里,轄29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247自然村。
2008年末人口152306人,總戶數33846戶,其中農業人口138557人。地處鑒江下游,地勢為東北部高,西南部低。地形以平原為主,少部分為丘陵。東部為鑑江下游西岸平原,西部為北海組——湛江組台地。地質為河流沖積土,主要是沙泥地與黃土地,除碼頭和河灘地帶為填土層,厚度為3-6米,其它地區地質一般為表土層2米的淤泥。有耕地面積64588畝,其中水田37760畝,有北運菜種植基地3萬餘畝,香蕉種植基地3600畝,優質高產番薯種植基地9600畝,花卉、草皮、風景樹種植基地600畝,牛蒡種植基地570畝,人均耕地面積0.42畝。海岸線長12公里,沿海有灘涂近萬畝,海水、淡水養殖面積16185畝,2008年水產品總產量8702噸,主要產品有南美白對蝦、勒魚、鯽魚、牡蠣、羅非魚等,土特產主要有黃坡蒜頭、蟛蜞汁、鞋底魚、牛蒡、蝦蛋、禾蟲、膏蟹、比目魚、白目魚等。
豐富資源
本鎮礦產資源較豐富,在全市占有重要地位,現已探明的有玻璃石英砂、花崗岩石、石灰石、鈦鐵礦、高嶺土等礦產資源,其中三柏石英砂礦品位高,達98%以上,礦質好,晶亮雪白,蘊藏量大,儲量達2500立方米。嶺頭村委會嶺頭村東面沙坡也有少量儲量。石英砂是製造高級玻璃馬賽克與高級彩釉磚、高級建材的原料。全鎮石英砂年產量4萬噸,銷往湛江、化洲、茂名、信宜、廣西、海南省等地。鎮西部大部分地區有高嶺土和花崗岩石,目前大量開採花崗岩石加工成片石與碎石,年產量20萬立方米以上。
歷史人物
黃坡鎮始建於明代萬曆元年(1573),由幾戶打鐵匠始居,稱叮噹圩,後因地處黃色河濱荒地,改為黃坡圩。1938-1951年為吳川縣治,1952年縣治遷梅錄,黃坡改為吳川縣第六區,1958年改為黃坡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銷公社改為黃坡社區,1987年4月撤區建鎮。期間的1975年5月從黃坡鎮人民公社析置出中山人民公社,2003年12月31日黃坡鎮再與中山鎮合併為新的黃坡鎮,鎮政府駐地在黃坡新區。
歷史名人
李漢魂
(189-1987),嶺頭村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一位能文善武的愛國將領。先後參加統一廣東、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北伐軍閥時,在汀泗橋、賀勝橋、武昌城、臨穎戰役摧毀吳佩孚、張作霖主力。抗日戰爭中作為保衛隴海線戰役前線指揮官,指揮攻克戰略要點蘭封、儀封、羅王砦,打通隴海線,使我軍在台兒莊會戰的大兵團安全撤回。後率部參加武漢會戰,於南潯線上的九江、星子戰役重挫敵鋒,使日寇108師團、101師團、近衛師團幾失戰力。又於萬家嶺揮軍圍殲106師團,擊斃日軍精銳3000多人,轟動中外。在這些戰役中,表現英勇、能攻善戰,顯現出卓越的指揮藝術。因迭建戰功,先後從排、連、營、團參謀長而擢升為團長、師長、軍長、軍團長、集團軍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乃至民國總統府參軍長、內政部長等職,為國家統一、自由獨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1949年7月,辭去內政部長職務,轉道香港赴美國定居,1982年受中國政府邀請曾回國訪問。1987年6月30日在美國紐約病逝,終年92歲。
李漢魂軍事才能傑出,國學也造詣深厚,有儒將之稱。於戎馬倥傯之際、繁忙公務之餘,著有大量著作,有《北伐回憶錄》、《抗日回憶錄》、《抗戰時期廣東省主席日記》、《東遊散記》、《歐遊散記》、《美洲遊記》、《夢回集》等書,翔實紀錄了北伐、抗日、民國時期的事態,對歷史研究很有價值。
陳蘭彬
(1816-1895),黃坡村人。自幼天資聰穎,飽讀書詩,才華出眾。鹹豐元年(1851)中順天鄉試舉人,1853年中進士,選拔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充任國史館纂修,後改任刑部後補主事,同治二年(1863),經曾國藩所薦,受命清理積案,昭雪了許多冤案。同治九年(1870),被任命為監督,率領第一批幼童30人赴美留學,是為中美兩國首次通使節和派遣學生赴美留學。在任監督期間,並受任古巴專使,到古巴深入調查華工受虐害情況,與古巴殖民當局交涉。第二
年歸國後,向清政府寫出詳細調查報告,促使清政府與古巴重訂條約,改善、維護了華工的人身自由和合法權益。光緒元年(1875),被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調查到僑寓美國各邦華人有14萬餘,因沒有領事保護,易遭到凌辱殘害,故向清政府建議派設中國領事,妥為保護華僑利益。
光緒七年(1881),奉召回國,受慈禧太后與李鴻章器重,賞二品頂戴,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政大夫、總理各國洋務大臣、武會試較射大臣、癸未科會試複試閱卷大臣等職,晚年告老返鄉,著有《毛詩札記》、《使美記略》、《治河芻言》、《泛槎詩革》、《重次千字文》等詩文集。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1895年1月9日)在家鄉逝世,終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