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原屬五馬鎮劉窪行政村的吳小閣村,2009年被確立為安徽省“美好鄉村試點村”,同年決定撤銷劉窪村的行政村級別,掛牌正式成立吳小閣行政村,下轄22個自然村。並重新選舉了新一屆領導班子。2009年6月24日,譙城區財政局領導祝賀村部落成,五馬鎮黨委書記朱軍為村總支掛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該村實行以隊為基礎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在農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後,吳小閣村又成為了自然村。
經濟概況
基本部署
吳小閣行政村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交通便利。亳虞公路穿村全境,比鄰311國道和亳阜、許泗高速公路。在經濟結構調整上,該村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成功發展以桃樹種植為主導的種植業;同時大力發展養豬、養雞為特色的養殖業;先後成立了“譙城區桃業技術協會”、“瑞德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以及“趙健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為引導村民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提高村民收入,先後多次聘請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及農業專家教授指導藥材、果樹種植,積極參加政府舉辦的新型農民種植、養殖專業培訓。村兩委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依託,發揮村黨組織模範帶頭作用。在叫廟、吳樓兩個自然村發展新品種桃樹種植800畝,在吳小閣、吳柳園兩村發展養雞專業戶12戶,養殖蛋雞50000餘只,肉雞10萬餘只;在吳廟、東塘建立年出欄4000頭的生豬養殖基地,在吳叫鋪、馬橋、劉窪建成“千畝小麥高產攻關示範田”。根據市場形勢需要,註冊了“五馬甜桃”商標,通過國家ISO9001論證,制定統一包裝,合理引導村民理性種植,同時幫助村民引進新品種,開闢新的銷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2011年,僅吳小閣村集體收入突破50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18元。
發展方向
吳小閣行政村以實現農業和工業共同協調發展為發展方向。一是實現農業增效,通過對集體老果園進行嫁接改造,新建集體果園百餘畝,抓科技興農,建立5利畝優質藥材基地,推廣藥材生產化項技術,提高藥材產量、質量;二是大力推動鄉鎮企業的開發,引進大批規模企業,先後辦起了服裝廠、養殖加工廠以及吳濤“冰雪豪情”啤酒代銷公司等多家企業或合作社。發展多元化
在努力構建農業和工業新的發展模式的同時,也積極鼓勵村民跳出農門闖市場、搞行銷,發展第三產業。僅中心村在各地從事手工業、餐飲、服務業等有200多人、有多人在國外務工、經商,每年可增加農民人均收入達6萬元,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發展思路
1、促進農業增效,堅持產業化的發展思路,以科技興果為抓手,重點扶持優勢農業,重視果品的改良和加工,對集體老果園進行嫁接改造,新建集體果園多畝,開闢村財新增長點。大力發展早熟蘋果,蜜桃等品種,高位嫁接水果百畝,改良品種多畝,年收入增加3萬多元。大力發展新型經濟作物,年收入增長上萬元,建立百畝優質藥材基地,繼續推廣藥材生產新技術,提高藥材產量、質量。2、轉變生產方式,大膽揚棄,對長期以來執行效果好,有創造性的做法要發揚先大,嘗試新制度,提高經濟效益;利用中介組織集中進行林果改造。但是對傳統粗放式經營方式必須糾正,可以採用土地承包方式,盤活耕地資源和林業資源,發揮集約優勢。3、促進農民增收,除了經營好農業和解決本地工業用工,要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加強與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的聯繫,在做好溝通服務的同時,引進技術、項目、資金。4、抓住比鄰亳阜、許泗高速公路交通優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契機,突出吳小閣村位於亳虞公路沿線的區位優勢,定向引進果蔬及藥材加工業入駐行政村,吸收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把產業集聚和農民增收結合起來,促進吳小閣行政村生產發展。政治體制
劉瑞德為村黨委書記。村黨委正副書記兩位,還有村黨委的常委、委員、候補委員以及後備委員會。自新村規劃以來,共接待多個市縣級領導來吳小閣村考察、訪問於上級部門配備的“紀委”組織一樣,將發揮他們重要的紀檢、監督作用。吳小閣行政村逐步建立健全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嚴格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有關規定,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村務管理制度》。《村規民約》等。對村級財務收支、村幹部工資、村集體資產處置、村公益事業建設等作了具體的規定。立村務監督小組,民主管理體制基本形成。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吳小閣行政村位於亳州市區東北方向13公里,五馬鎮以北4公里處。從亳州汽車站乘往界溝的公交前往,到吳小閣菜場即可。氣候特徵
吳小閣行政村位於淮河以北屬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具有寒暑變化顯著、四季分明的特徵,年平均氣溫為13℃-16℃。由於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24-1210毫米,其中4月-10月平均溫度在10℃以上,最冷為1月份,平均溫度2.5℃;最熱月7月份,平均溫度27.6℃。鄉村戰略
總體戰略
吳小閣行政村制定了振興經濟和社會發展“三步走”戰略,確保該村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第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
第二步:大力發展教育,重視教育,建設教育基地,貫徹“教育強村”戰略。
第三步:繼續新農村建設,實現吳小閣行政村跨越發展。
初步成就
為加快吳小閣行政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產品交流,方便藥農生產,繁榮市場,帶動三產發展,該村興建吳小閣村藥材交易市場。依靠村集體積累及上級支持,村委後又組織建成標準化籃球場,同時配備兩台桌球台;建成“農家書屋”和“科技書屋”;定期開展遠程教育培訓;修建新村水泥路8公里和與之相配備的下水道2500米,標準化的村垃圾中轉站已落成,10餘畝的村民文化廣場已投入使用,為村民提供了一個新的活動場所。配合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工程,為使該村規劃布局合理,請由南京設計院根據該村情況,對該村功能進行先期布局安排,同時啟動中心村綠化工程。
存在問題
生產方式仍以粗放經營為主
吳小閣行政村的經濟發展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著較大的不足,生產方式仍以粗放式經營為主。農業方面,果林的管理,藥材的種植仍然沿續傳統做法,缺乏精耕細作和科學化的管理手段。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仍較單調
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在農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貧乏。文化載體少,信息流通不暢等等,都阻礙了村民各方面素質的提高。農民的一些生活陋習依然存在
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改變是要時間的,譬如亂堆亂放。環境意識較差,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需要潛移默化,下大功夫。農民參政議政能力和熱情不足
推行農村民主管理,需要集思廣益。但是,村民對如何參與民主決策能力不足,熱情也不高,影響了村許多決策的及時性,也增加了工作難度。農村紀實
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戶農民,勇於打破舊的生產關係的束縛,冒著坐牢的危險,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揭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在大包乾協定書上,明確寫明:收下糧食後,首先交給國家,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隊幹部因為分田到戶而蹲班房,他家的農活由全隊社員包下來,還要把小孩養到18歲。事實正如他們想的一樣,關於大包乾對與錯的爭論一直爭論了多年。1982年中央一號檔案中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乾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不論採取什麼形式,只要民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這個檔案對包產到戶、包乾到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界定,徹底地解決了人們對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的後顧之憂,促進了“雙包”制在全國的廣泛推行。
從1978年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生產隊18戶農民簽訂全國第一份包乾到戶契約起,以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等為主的責任制迅速在中國得以推廣。1987年,全國有1.8億農戶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百分之九十八。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檔案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簡稱1984年中央一號檔案)。《通知》指出:1983年1月發出的《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經過一年的試行,取得明顯的成效,證明所提出的基本目標、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中央決定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內指導農村工作的正式檔案,繼續貫徹執行。1984年農村工作的重點是:在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水平,梳理流通渠道,發展商品生產。《通知》要求:土地承包期一般延長到十五年以上,以鼓勵農民增加投資,培養地力,實行集約經營;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如果樹、林木、荒山、荒地等,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制止對農民的不合理攤派,減輕農民的額外負擔;農村工業適當集中於集鎮;發展林牧漁業;加強農村工作的領導,提高幹部的素質;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16日至26日,農牧漁業部召開全國農業工作會議,討論如何貫徹落實《通知》精神,表示要用大膽探索、勇於改革的精神,鞏固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把主要精力轉到抓好商品生產上來,使廣大農民儘快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