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城區底閣鎮

嶧城區底閣鎮

嶧城區底閣鎮位於棗莊市嶧城區東南部,東與蒼山縣蘭陵鎮、江蘇省邳州市交界,南鄰台兒莊區邳莊鎮、泥溝鎮,北與峨山鎮相依,系兩省四縣交界處,東西長11.4公里,南北寬10公里,總面積7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萬畝,轄46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人口4.1萬人。

簡介

底閣鎮境內絕大部分為平原,西北部有少部分丘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河流陶溝河、新溝河穿境而過向南流入京杭大運河。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的重要礦產有10餘種,主要有石膏、鋁土、石英石、磷礦石、鐵礦石等,其中石膏探明儲量12.8億噸,石灰石儲量36億噸。底閣鎮包括原底閣鎮和原甘露溝鄉,其中底閣鎮及甘露溝鄉建國前屬嶧縣七區。建國初劃歸蘭陵縣第七區,1953年復歸嶧縣。1958年,劃歸峨山人民公社, 1962年公社改建,設定底閣公社和甘露溝公社,1984年,建底閣鎮和甘露溝鄉,2001鄉鎮規模調整時,甘露溝鄉併入底閣鎮。底閣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南臨正在開發中的沿運經濟帶,同時處於魯南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東距京滬高速公路20公里,西距京福高速公路、棗莊火車西站20公里,距徐州觀音機場88公里,南距京杭大運河台兒莊邳莊港20公里, 234省道蒙台段縱貫全鎮南北,是連線魯中、膠東地區與蘇皖兩省的交通要衝,底吳公路橫穿東西與鎮內的青年路、三八路相接,構成完善的鄉村公路網。底閣鎮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優越,傳統農業發達,主產小麥、玉米、大豆等,素有嶧城“糧倉”的美譽。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圍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相繼實施了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峨山前小流域治理、陶溝河、拉溝河清淤、橡膠蓄水壩建設等多項水利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增加灌溉耕地1萬多畝。農業產業化發展迅速,以桑蠶業和塌陷地綜合治理開發為主的農業結構調整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全鎮桑園面積10000畝,養蠶專業村28個,高標準養蠶大棚1000多個,在政府的著力培植下,鎮辦繅絲廠規模日益壯大,年可加工蠶繭300多萬斤,桑蠶業逐步形成“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戶”的生產格局。石膏礦區塌陷地開發完成八期工程,共治理塌陷地8000餘畝,其中開挖魚塘3000畝,抬造良田5000餘畝,形成了經濟作物種植、無公害水產品養殖、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新興立體生態農業。底閣鎮工業經濟發展迅猛,現已形成石膏開採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繅絲、板材加工、機械製造、電子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全鎮共有工業企業200多家。2006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億元, 18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4億元,利稅1.96億元,利潤1.02億元。一是堅持對傳統企業進行技術和設備改造,鎮辦石膏礦、繅絲廠、凱寧石膏粉有限公司等老企業不斷得以做大做強,穩步發展。二是依託石膏資源優勢,進一步拉長石膏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石膏深加工項目,鼓勵企業開發新型石膏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新型建材企業銀泰膏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高檔次、高質量石膏板銷售到上海、江浙等南方市場。底閣鎮堅持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不放鬆,2006年共引進各類外來項目19個,引進區外資金3.2億元,完成利用境外資金155萬美元。銀泰膏業、東風型材、誠美電子、錦隆達機械製造等引資項目發展勢頭強勁。一是制定招商引資、民營經濟發展意見,在全鎮營造全民抓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的良好氛圍,二是注重提高招商質量,搞好產出效益論證,千方百計引進能夠產業結構升級、發展後勁足、帶動力強的項目。銀泰膏業、建銘石膏深加工帶動了石膏深加工,延長了產業鏈。三是加大對招商引資硬環境的建設力度,提高載體服務功能。投資50餘萬元對鎮北工業園區配套設施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修建下水道1500米,橋涵4處,栽植樹木800米株,四是抓大扶強,實施中小企業成長五年規劃,大力培植骨幹民營企業,從全鎮200餘家民營企業、1500餘家個體工商戶,選擇錦隆達機械製造、銀泰膏業、新遠大石膏板、凱寧石膏粉等15家納入重點服務範圍,給予政策傾斜,促進快速膨脹,形成一批規模大、效益好、有發展潛力的大型民企群體。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近年來,圍繞 “路、水、電、醫、學、視、氣、老”等民生項目,底閣鎮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一是緊抓小城鎮建設。對鎮駐地建設進行了近期和遠期規劃,北部建設工業區,中部為商貿、居住區,南部建設觀光農業養殖區,並根據規劃先後進行了北部工業園區建設、鎮駐地南北大道配套設施工程、府前路硬化工程等各項建設工程,新型小城鎮初具規模。二是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目前全鎮46個行政村之間全部修通硬化水泥路,啟動實施戶戶通硬化路五年規劃,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全鎮80%的戶通硬化路,目前已有11個村全面完成。三是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為了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確保飲上衛生清潔水,全鎮投資580萬元,打深水機井三眼,於2006年8月在全區率先實現了63個自然村全部通自來水。四是在全面完成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推廣,民眾參與率達95%,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2007年,西南晁、甘寺、褚林、運卜屯社區衛生服務站項目全面開工建設;投資11 0萬元的陶溝河大橋已完成7個橋墩橫樑建設;投資130萬元的新溝河、甘溝河、拉溝河及甘溝澇窪地治理工程已於6月上旬全面完工並投入使用;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校舍改造步伐,甘溝中學新教學樓投入使用,投資60萬元的朱官莊國小正在建設;在全區率先完成中、國小“三新一亮”工程;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完成70%;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穩步推進,“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廁、改灶改圈)達1000餘戶;生態文明村建設成效顯著,已創建市級文明生態村7個,區級文明生態村5個 。

歷史

底閣鎮為歷史古鎮,境內遍布著眾多的古蹟古遺址,主要古蹟有以下幾處:一岳城古城。岳城古城位於底閣鎮駐地西北10華里,岳城村西200米處。古城東面依山嶺而築,基本上以山嶺為東城牆。北、西、南三面的城牆皆為石英石砂土混合夯築而成。故城北高南低長寬各約二華里,略呈正方形。城牆高約5米,寬約10-15米,城內面積約四五百畝,當地有“四頃八京地”(小國京城)的傳說。北、西、西南各有城門,以西南門最大最明顯,有東北西南方向的大道穿城而過,古城的興建,因無文獻記載,年代不詳,當地民間傳說是岳王與蘭陵王打仗時,岳王興建。並無考據。從城周出土的陶器殘片、古蟻鼻錢(俗叫殷有)以及城牆頂上的漢墓等情況分析,此城的修建應早於漢代,應為春秋戰國時期所築。南面城牆中段處,有一高起之土台,高約8米,頂為二畝多平地。俗叫“鳳凰樓”,傳說此處落過鳳凰,“鳳凰不落無寶地”,故認為這裡是塊風水寶地。城東南200米處,有一高3米,底面直徑20米的大土墩,俗叫“點將台”,近年地方考古文獻中稱岳城古墓。點將台西南面有一大土坑,俗叫“殺人坑”。南面城牆外有一段狹長窪地,俗叫“護城河”,古城一帶曾多次出土過刀劍、箭頭、護心鏡等軍事古物,更可推斷此處古為屯兵爭戰之地。岳城故城屬先秦文化遺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安放遺址碑。二是曹操屯兵處。傳說底閣村及其南部一帶曾是曹操屯兵的地方,有七十二眼古井,其中一眼有臥龍石。在修築公路及其他工程時,在底閣村附近曾發現多處古廢井及井中古物。《臨沂縣誌古蹟》篇載:“邸閣,蘭陵西南十二里村各故宋鹽河南岸儲米之所也。”附近幾個地名的傳說與 “邸閣”和曹操屯兵有一定的關聯。底閣西北五里有運卜屯村,傳說又叫運埠屯、運米屯,邸閣是大河邊上的糧庫,附近有運米的小港口是可能的,底閣村南五里外,有一村叫陶墩,傳說原名叫草墩,是曹操存放馬草的場所,底閣以南15里有一村叫馬莊,是曹操的牧馬場,又傳說,曹操的妹妹埋葬在底閣,墓葬位於侯莊村南,文革中被夷為平地。二、宋鹽河故道。據《臨沂縣誌》載“宋鹽河分三支,此其南支西經蘭陵邸閣等保由縣境入微山湖”。底閣境內的宋鹽河故道,河谷形跡依稀可見,為一狹長低洼地帶,附近黃土層較厚,雖深挖數米而土質不變,附近人叫“老黃河河套”。黃土土質肥沃。民國年間,當地居民常於河谷中刨起鹹土塊,以水稀之,取上層澄清液當鹽食用,朱官莊村至甘期寺村一段的低洼河谷中此種鹹土最多,可能為昔時鹽船翻沉,傾鹽於河中所致。《嶧城區第十二集文史資料》載:“底閣村西小官莊村民在故鹽河底挖出一棒頭,延續深挖2米許未盡。隨斷之。清洗後確認,屬楠木(杉屬),外有淺漆。據測定,為船桅桿”。另外底閣鎮境內還有侯莊村西的“西灘子遺址”,徐莊村北的“北安子遺址”,望夫台村東的“望夫處遺址”,楊樓村東的清氏楊氏節孝牌坊(文革中被毀壞),魏樓村清嘉慶年間的“舉人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