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讀

吳可讀

吳可讀(1812-1879),字柳堂,號冶樵,漢族,甘肅蘭州人。性穎悟,善詩文。以籌建甘肅貢院、尸諫慈禧太后名震朝野。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吳可讀1835年考中舉人,由舉人官伏羌(今甘肅甘谷)訓導,主講朱圉書院近十五年。道光己本科(1849)進士,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十年職未動。1861年,丁母憂,歸講蘭山書院。1865年春再入都,補原官。1872年補河南道監察御史,冬因劾成祿降三級調用。1874年返里重講蘭山書院。1876年起用為吏部主事。1879年以死諫慈禧為太皇太后而廢垂簾聽政殉國。有《攜雪堂詩文集》,其中《攜雪堂對聯》部分收聯87副。

人物生平

吳可讀其先世為浙江處州人,明初隨扈肅莊王就藩,而徙居蘭州,世為耕讀之家。吳可讀生性穎悟好學,記憶力超常,讀書常過目成誦;在刑部“治獄精敏,誦律文萬千言不遺一字。”並且能詩善文,下筆千言,一揮而就。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中乙未恩科舉人。其後,為了節省往返盤費,他便寓居北京達八年之久,著意博取功名,但屢赴會試,均未考中,便以大挑舉人的身分,被任命為伏羌(今甘谷縣)縣學訓導,道光二十八年赴任,並被聘為朱圉書院山長。道光三十年,由伏羌諸生湊集路費,再赴京師會試,終於考中庚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鹹豐九年,分校順天鄉試,以秉公選士而聞名。次年,遭母喪,扶柩歸蘭,被聘為蘭山書院山長。其間曾奉旨幫辦甘肅團練,服闋,赴北京補原官,遷吏部郎中,轉河南道監察御史。

吳可讀任御史時,曾多次上疏言事,直聲震動朝野。其中的兩疏最為有名。當時,諸大臣針對各國使節不斷要求覲見清帝的現實爭論不休。先爭論清帝是否應接見外使,繼而又爭論外使是否行跪拜禮,相持不下,歷半年之久。吳可讀上疏請令各國使節覲見時不必強令行跪拜禮,宜隨各國禮俗以示寬大,不必爭論末節小事以損害國家利益。反映了吳可讀的一種不妄自尊大,平等待人的進步觀點,先是烏魯木齊提督成祿畏敵如虎,聽任沙皇侵略軍從伊犁長驅烏魯木齊燒殺搶掠,而龜縮在甘肅高台不敢過酒泉一步,卻縱兵誣殺良民二百餘人冒功請賞,實在罪大惡極。吳可讀便上疏痛陳成祿有可斬之罪十,有不可緩之勢五。清廷有意庇護成祿,僅以免官監候為罷。吳可讀氣憤至極,“奏請皇上先斬成祿之頭懸之藁街以謝甘肅百姓,然後再斬臣之頭懸之成氏之門以謝成祿。”①因言辭過於戇直,被降三級而歸里。陝甘總督左宗棠卻對他優禮有加,禮聘他為蘭山書院山長。

光緒二年(1876年),起復為吏部主事,以尸諫直聲震天下。當同治帝去世時,因無子嗣,慈禧為維護其專權,立其妹夫醇王子載湉為帝(即光緒帝),以弟繼兄,以便用皇太后名義繼續垂簾聽政,完全出於私慾,違反體制。吳可讀諫諍不聽,繼以自縊。他的尸諫雖然沒有擋住慈禧的垂簾聽政,卻開創了晚清京官不避權貴,直言敢諫的風氣。 吳可讀從政之餘,歷任各地教職,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他主講朱圉書院時,針對甘肅文教落後的現狀,從表彰鄉賢的業績著手,以克服甘肅諸生的自卑心理。為此,他給伏羌石作蜀墓撰一楹聯:“共仰孔門高,問顏曾七十之徒,何處最多佳士;休言秦俗悍,自鄒魯三千而外,此間有傳人。”不要說隴人只能崇尚勇猛,孔子七十二門徒中的石作蜀等三人就是隴人,從而鼓勵諸生勤奮向學。他還提醒諸生注意觀察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諸生何處覓文宗,絕妙文章到處逢。”②他還善於借用形象的事物來給諸生講解抽象的事物。他以伏羌大像山的高低平緩陰陽向背的地勢特點為喻,講解如何妥善處理文章起承轉合的章法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吳可讀注重用言傳身教來磨礪諸生的品操,使之成為剛直不阿的人才,他主講蘭山書院時的得意弟子安維峻就是這樣一個人才。安維峻考中甘肅分闈後首次鄉試的第一名,後任御史,以彈闊劾投降派李鴻章,權閹李蓮英,語侵慈禧太后而名垂青史。

原先甘肅鄉試和陝西合併舉行,舉院在西安。由於路途險遠,費時費錢,有財力赴試的諸生只占應試的十分之二三,嚴重地影響了甘肅文教事業的發展。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奏準甘肅分闈鄉試,但無舉院。吳可讀大力協助左宗棠從各州縣募集白銀五十萬兩,建成甘肅舉院,使眾多的甘肅寒士能夠就近赴試,從而促使甘肅各地的書院蓬勃發展,甘肅的文風也逐漸興盛了起來。 是年十月初七日是左宗棠64歲生日,但他不願做壽,以免繁文縟禮,以靜養心性。其僚屬害怕觸犯左氏,亦不敢提做壽之事。而吳可讀常與左氏相過從,意氣相得,便撰一壽聯贈左:“千古文章功參麟筆;兩朝開濟慶洽犧爻。”左氏一見此聯,為之狂喜,立即傳司道各官共同欣賞,並掀然大笑:“不可負此佳聯!”同僚於是大張旗鼓,登堂賀壽。左氏何以先是拒絕賀壽,後來默許賀壽呢?原來是吳可讀的賀壽聯起了作用。吳在上聯恭維左的道德文章,可列名於孔子所撰《春秋》之類的典籍。左氏愛自比為諸葛亮,吳在下聯,借用杜甫《蜀相》“兩朝開濟”句,讚頌左為鹹豐、同治二帝立下汗馬功勞,歷任督撫,理應慶賀64歲生日。下聯的“犧爻”,指伏犧(羲)氏所畫八卦,兩兩相重,可演為六十四卦,以指代64歲生日。壽聯不僅概括了左氏的事功,並予以高度評價,而且用典洽切,對仗相當工穩,如“麟筆”對“犧爻”之類,這是一般士人難以做到的。因此,左氏激賞此聯,大喜開懷。 吳可讀關愛幼小生命,抵禦天花傳染,倡建牛痘局。清代甘肅倘遇天花橫行,除求神拜佛外,別無良方,眼睜睜聽任病魔戕害兒童。吳可讀抨擊這種只知祈神保 的愚蠢行為,宣傳種牛痘可免疫的道理。他用駢文寫成《創設牛痘局啟》,介紹了接種牛痘法從歐洲傳到廣州,再傳到北京,進而傳到各省的經過。並說,接種疫苗後,“七朝漿足,三日苗齊”,安全可靠,以打消人們的顧慮。他建議參照北京設牛痘局的經驗,先向官紳農工商募捐白銀千兩,購置天花疫苗,再遴選董事主持事務,延聘良醫從事接種工作。蘭州各界紛紛捐款,於鹹豐間創設全省第一家牛痘局,為兒童的健康帶來福音。

吳可讀的奏章詩文聯語收入《攜雪堂全集》中。

吳可讀尸諫

慈禧太后的親生兒子穆宗19歲病歿,身後沒有子嗣。慈禧太后不為穆宗立嗣,卻把她妹妹的孩子、醇親王之子載湉接進宮來,承接為文宗次子。這一來兄終弟及,自己仍然可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穆宗的嘉順皇后不堪凌辱,服毒自殺,滿朝文武無不起戒慎恐懼之心。卻有一個小官,吏部主事吳可讀,在穆宗和嘉順皇后的大葬典禮上,以死勸諫,要求將來載湉生了兒子後,仍舊承繼為穆宗之子,使“大統有歸”。吳可讀死前,怕禍及家人,給兒子的遺書中,要他“速速出京”,然後把身上僅存的四十多兩銀子放在枕下,懷揣遺折,在一座叫三義廟的廢寺中上吊。

吳可讀“死諫”,讓清流抓住了一個好題目。而且故人情深,也確實讓在京的讀書人興起無限悲壯激越之思。軍機大臣寶鋆,先還打算把遺折壓著不報,一看清流轟轟烈烈又是設祭招魂,又是建祠立廟,一時白馬素車,不曉得出了多少情文並茂的輓聯,才知道硬壓不行。

慈禧太后看了遺折,感動而且困惑,她想,為了一件幾十年後的事,不惜賠上性命,這世上也真有這么傻的人。

我很欣賞吳可讀的憨直。這也是由來已久,當年他做御史時,因為參劾一個滿洲武將,也引起過極大的風波,幾乎性命不保。這個滿洲人叫成祿,官居烏魯木齊提督,在任上濫殺無辜,然後虛報戰功,說打了大勝仗。吳可讀接到家鄉人字字血淚的來信,悲憤莫名,當下上奏嚴劾成祿。誰知成祿神通廣大,不僅軍機上替他說話,連穆宗也庇護他。吳可讀再次上疏,措詞中大發戇勁,說是“請斬成祿以謝甘民,再斬臣以謝成祿”。

穆宗大怒,認為吳可讀是欺他年幼,才敢如此頂撞,非要他腦袋不可。三法司會審,刑部迎合皇帝,辦了吳可讀死罪,但定死罪要全堂同意,缺一不可。刑部尚書、左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大理寺正卿、少卿,總計13位堂官,一個個在奏稿上畫行,畫到大理寺少卿王家璧,無論如何不肯下筆。就因為王家璧的持正不阿,吳可讀才保住了性命。穆宗要吳可讀的腦袋,吳可讀卻以死為他爭嗣,無怪乎慈禧太后要說他“孤忠可憫”了。

以死諫言,在今人看來,未免愚蠢,但在封建社會,卻是骨鯁之士立身處世的最高境界。吳可讀劾成祿被充軍後,當時人有《贈柳堂二十韻》,形容吳可讀的風骨氣概:“乾坤雙淚眼,鐵石一儒冠”,傳誦一時。吳可讀字柳堂,蘭州人,曾主講於蘭山書院。他未中進士前,不修邊幅,行為放浪,整日流連於陝西巷的妓院之中,因此得了個極不雅的外號,叫“吳大嫖”。當時有副對子:“余三勝重興四喜班,吳大嫖再住九天廟”,諷刺他床頭金盡,被老鴇子趕出,重回九天廟借住用功的窘況,也很有名。他一直到四十多歲才中進士。但浪子回頭,即以直聲動天下,成為名士中的骨鯁之臣。不像工部尚書賀壽慈,早年清風亮節,不願廁身於權相穆彰阿門下,晚年卻弄權索賄,很不自愛。所謂“保持晚節”,即有“晚節難保”的意思,觀吳可讀一生,尤其發人深思。

人物故居

吳可讀故居在蘭州市城關區金塔巷91號。其故居坐南朝北,為典型清代蘭州民居。1921年,吳可讀族人出售此宅,由皋蘭縣興文社贖回,補修後歸興文八社財產管理處經營。故居大門高深,門額雙鉤鐫刻“吳柳堂先生故宅”7個隸體大字,下款鐫“民國十年歲次辛酉,皋蘭興文社贖回”,均為劉爾 手筆。天井呈長方形,上房及東西廂房窗大門小,正面均為木板裝修,是二十世紀90年代唯一保存完好的蘭州古代名人故居。

現存詩作

除夕有感

又見新符換舊符,百官此日醉屠蘇。

昇平歲月逢開寶,戰伐河山半楚吳。

小劫紅羊爭頃刻,浮雲蒼狗極須臾。

年來已分升沈定,何必金錢卜菀枯。

其二

廿年浪跡逐浮萍,回首觚稜夢欲醒。

佳節匆匆驚晚歲,故交落落已晨星。

送窮心事悲韓子,張宴功名望狄青。

何處梅花三弄笛,隴頭嗚咽不堪聽。

其三

何事今宵酒不勝,雲山北望記層層。

人歸白雪長城路,馬踏黃河兩岸冰。

落日寒煙秦輦道,夕陽衰草漢諸陵。

茫茫無限千秋恨,都付西風一盞鐙。

絕筆

回頭六十八年中,往事空談愛與忠。

抔土已成黃帝鼎,前星預祝紫微宮。

相逢老輩寥寥甚,到處先生好好同。

欲識孤臣戀恩所,惠陵風雨薊門東。

史籍記載

吳可讀,字柳堂,甘肅皋蘭人。初以舉人官伏羌訓導。道光三十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遭憂去,主講蘭山書院。會撒拉番蠢動,被命佐團練。服闋,起故官。遷吏部郎中,轉御史。各國使臣請覲,議禮久未決,可讀請免拜跪,時論韙之。烏魯木齊提督成祿誣民為逆,擊殺多人,虛飾勝狀,為左宗棠所劾。可讀繼陳其罪有可斬者十,不可緩者五,尋逮問,讞上論斬,廷臣請改監候。可讀憤甚,復疏爭:“請斬成祿以謝甘民,再斬臣以謝成祿。”語過戇直,被訶責,鐫三級。歸,復掌教蘭山。逾年,穆宗崩,德宗纘業,起吏部主事。

光緒五年,穆宗奉安惠陵,自請隨赴襄禮。還次薊州,宿廢寺,自縊,未絕,仰藥死,於懷中得遺疏,則請為穆宗立嗣也。其言曰:“罪臣聞治不諱亂,安不忘危。危亂而可諱忘,則進苦口於堯舜,為無疾呻吟,陳隱患於聖明,為不祥舉動。罪臣前因言事獲譴,蒙我先皇帝曲賜矜全,免臣以斬而死,以囚而死,以傳訊觸忌而死。犯三死而未死,不求生而再生,則今日罪臣未盡之餘年,皆我先皇帝數年前所賜也。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以醇親王之子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我皇上仁孝性成,承我兩宮皇太后授以寶位,將來千秋萬歲時,必能以我兩宮皇太后今日之心為心。而在廷之忠佞不齊,即眾論之異同不一。以宋初宰相趙普之賢,而猶首背杜太后;以明大學士王直之為舊臣,而猶以黃?請立景帝太子一疏不出我輩為愧。賢者如此,遑問不肖?舊人如此,奚責新進?名位已定者如此,況在未定。惟有仰求我兩宮皇太后再降諭旨,將來大統,仍歸大行皇帝嗣子,嗣皇帝雖百斯男,中外臣工均不得以異言進。如此,則猶是本朝子以傳子之家法,而我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即我兩宮皇太后未有孫而有孫,異日繩繩揖揖相引於萬代者,皆我兩宮皇太后所自出而不可移易者也。彼時罪臣即欲有言,繼思降調不得越職言事。今逢我大行皇帝奉安山陵,恐積久漸忘,則罪臣昔日所留以有待者,今則迫不及待矣。謹以我先皇帝所賜餘年,為我先皇帝上乞數行懿旨,惟望我兩宮皇太后、我皇上憐其哀鳴,勿以為無疾呻吟、不祥舉動,則罪臣雖死無憾。尤原我兩宮皇太后、我皇上體聖祖、世宗之心,調劑寬猛,養忠厚和平之福,任用老成;毋爭外國之所獨爭,為中華留不盡;毋創祖宗之所未創,為子孫留有餘。罪臣言畢於斯,命畢於斯,謹以大統所繫上聞。”吏部奏諸朝,詔憫其忠,予優恤。下群臣議,遂定以繼德宗之統為穆宗之子,無異論。

可讀臨歿遺書與其子之桓,謂出薊州一步即非死所。之桓遂成其遺志,葬薊州。都人即所居城南舊宅祠祀之。-------《清史稿·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