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語

吠陀語是伊朗語族印度語支的一種古代語言。在公元前四世紀形成的梵語被語言學家很明確地與歐洲語言劃為同一個語系——印歐語系。

吠陀語 吠陀語

印歐語系中印度-伊朗語族印度(又稱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古代語言。廣義的梵語包括3種:吠陀語——印度古代四吠陀的語言;史詩梵語——兩大史詩的語言;古典梵語——許多文學作品,包括迦梨陀娑等的作品,以及宗教、哲學、科學著作的語言。狹義的梵語只指古典梵語。

概述

吠陀語 吠陀語

根據考古學證據,亞利安人進入印度大概是古印度文化的崩潰時期(公元前1600年左右)。他們可能是些野蠻人的侵略者,征服了印度人民,摧毀了他們的城市。這些亞利安人講一種初期形式的梵語,按照今天還能讀得懂的現存印度最古老的經典吠陀(Veda)而稱之為吠陀語(Vedic)。

亞利安人最早的吠陀原文也許是在征服印度之後經兩三個紀紀編集而成的。當時征服情況在吠陀文字中還隱約可見:天帝釋提桓因(Indra,因陀羅)毀滅了敵人的城堡(可能是印度人民的城市,或較小的集居地),解放牲畜(因為這批亞利安人尚是遊牧民族,他們當然不贊成定居的農民將牲畜束縛在村舍田園之中),他們釋放河流(河水原被定居農民用堤圩攔蓄,用溝渠疏通,以便灌溉)。而他們的傳統說法則是恢復宇宙本性的自由。

雅利安人是外來民族的證據,就是他們的《吠陀》語言不是印度土著語言,而是與歐洲語言有親緣關係的語言。以吠陀語為基礎,在公元前四世紀形成的梵語(Sanskrit)被語言學家很明確地與歐洲語言劃為同一個語系——印歐語系。梵語是印歐語系相當原始的語言形態。舉一個說明梵語與歐洲語言有親緣關係的有趣的例子:佛教里有個菩薩,中國人叫他“觀世音”,其實這個翻譯是錯誤的;他的名字的梵文是Avalokitesvara,玄奘譯作“觀自在”,這是正確的。名字當中的“觀”就是“看”,來自梵文詞根“lok”,它與英語的“look”不是很一樣嘛,只差一個“o”。
雅利安人來到印度,對南亞文化最深遠的影響就是帶來了一種新的語言,其重要性恐怕超出了今天所有學者的估量!但是,梵語的語言體系的最終確立,非雅利安的土著語言學家在其中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換句話說,梵語雖然是基於吠陀語而建立的,但它的體系的確立已然凝聚了非雅利安學者的高超智慧。在《故事海》(Kathasaritsagara)中(第四潮第20至25頌)有這樣的傳說:梵語語法體系的建立者波你尼(Panini)得到濕婆(Siva,來源於土著信仰的神)的啟示,並且打倒了因陀羅(Indra,《吠陀》中的主神)派的語法體系而完成了梵語語法的權威著作《八章書》(Astadhyayi)。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許是後期印度絕大多數宗教(包括大量非雅利安宗教)都接受梵語並能夠以梵語傳承其教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