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占星學

吠陀占星學

「吠陀占星學」(VedicAstrology),或稱「古印度占星學」(AncientHinduAstrology),是指印度民族的傳統占星學。

吠陀占星學“吠陀星學”是較為實體化的研究
所謂「吠陀占星學」(VedicAstrology),或稱「古印度占星學」(AncientHinduAstrology),是指印度民族的傳統占星學。“吠陀星學”在研究方面,主要強調個人命運里的事態:比如是研究個人的名譽、運氣和財富等,而只有百分之五會提及個性和心理。

概述

吠陀占星學「吠陀」(Veda)二字,原意指「神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是印歐語系中最古的聖典文獻。而吠陀經書之成書時期為公元前十世紀至前六世紀,為印度宗教萌生之依始。雖說吠陀經成書於此時,但吠陀時期則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千年或更早。

「吠陀經」的知識可分為六個部份,統稱「吠陀六支分」(Vedangas),此六個部份為科學(Shiksha)、音韻(Chhanda)、授記(Vyakarana)、語釋(Nirukta)、祭禮(Kalpa)及周諦示(JyotishaorAstrology)。而「周諦示」者,時間科學也,包括了天文學和占星學兩種。其中「占星學」更代表了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觀察能力,故被認為是「吠陀六支分」中的最重要部份。

「吠陀星學」雖然有遙遠流長的歷史,但卻比之其它家占星學(即西洋及中國兩家),保存得更為完整。幾千年以來,從未因為遭受到任何政治因素,而令其淪落失傳,也沒有受到外來的西洋思想影響,受到社會人士的鄙視。在印度的民族裡,「吠陀星學」更一直被認為是高深的知識,政府高層及學術機構素來均設法保存它的完整,所以印度的占星學家一向擁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而研究“吠陀星學”的人士,許多均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博士者流,亦大不乏人。

六大學科

吠陀占星學吠陀占星學六大學科
世運占星學(MundaneAstrology)--主要研究日蝕、行星會合、新月等天體現象,以它們的發生時間來推測一個國家或社會可能發生的現象

流年預測(AnnualForecast)--用來預測天氣和農作物的收成前景,視乎行星橫跨天空的現象來斷定來年的吉凶。

本命占星學(GenethliacalorNatalAstrology)--此種占星學是“吠陀占星學”的最重要部份,以個人出生的那一刻和地點來推算祿命,強調的是出生時的浮升點(Lagna)、行星的格局以及其相位。[註:浮升點(Lagna),洋人稱為“上升點”(Ascendant),若撇開其度數不論,只論其所在之星座,則是洋人一般所稱的“上升星座”RisingSign)。]

過運(TransitSystem/Gochara)--主要研究行星橫跨先天星圖時,與之形成之相位及關係,來推算某短暫時期的運勢和發生事件。

時局占星學(HorarySystem)--以當事人問事的一刻來起出一張星圖,從而卜問事情的吉凶,與我國的奇門遁甲大六壬等術數的概念相近。

擇吉占星學(ElectionalSystem)--用以選擇一個良辰吉日,開張做生意、簽署契約、結婚和面試等。由於星體在一個選定時間的位置和狀態對個人活動有重大影響,所以這個學科的基本原則,是以開始進行某種活動的一刻,來決定行星與浮升點在天空的相對位置,以它們之間的互涉關係,從而選定一個良辰吉日。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占星學家在前五個學科中,均以浮升點和行星在某一刻的位置來推算命運。而擇吉占星學則不然,它與其他五個學科不同,認為行星的位置和相位可以保障一個人的成功,提供了我們選擇吉時的自由。

與西洋星象學的差異

吠陀占星學吠陀占星學與西方占星學對比
吠陀占星術(VedicAstrology)發源於三千年前中西文化交接的印度,其功用在於開發一些自己未必了解的潛能,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掘,用以改善自身的生活狀況。

此種占星術涉及到印度命理中的數理、五行等諸多方面,同西方占星術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占星初學者千萬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本文列舉了二者的幾個主要差別,供占星愛好者參考。

差別之一:黃道制的選擇
由於歲差的現象,每年春分點會沿著黃道西移五十秒,因此,春分點同牡羊座0度並不在同一點上,根據春分點為準畫出的黃道稱為回歸黃道(TropicalZodiac),根據星座來劃分的黃道稱為恆星黃道(SiderealZodiacs)。現今通用的西方占星術通常採用回歸黃道制,而吠陀占星術延習了古法,依舊採用恆星黃道制,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用吠陀占星術進行推運,從建立本命盤開始,就已經消掉了歲差。

兩種黃道制起點的角度差現在已經擴大到了23.5度,這也就意味著同一顆行星在依據不同黃道制建立的盤中所處的星座可能會不同,同時,星座的含義以及在醫療占星術中和人體各個部位的聯繫也會有所差別。

差別之二:分宮制的選擇
西方占星術通常採用時間分宮制(PlacidusHouseSystem),吠陀占星術則採用最古老的四分儀制(PorphyryHouseSystem),即以上升、天底、下降、天頂四點分別為第一、四、七、十宮的宮頭,將上升和天底之間的弧等分成三份,所得的兩點就為二宮和三宮的宮頭,將天底和下降之間的弧也等分三份,所得的兩點為五宮和六宮的宮頭,以此類推。

差別之三:星體的選擇
幾乎所有的占星術都會把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顆星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角度視為看盤的重點,吠陀占星術也不例外。但同中國的傳統占星術一樣,它並沒有考慮到天王、海王和冥王星的影響,或者應該說,在此種占星術誕生的時候,這三顆星還沒有被發現。除了這七顆行星外,計都(Ketu)和羅喉(Rahu)在吠陀占星術中也發揮著不小的作用,他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月亮的南北交點。

差別之四:守護星的不同
每個星座都有一顆守護星,由於缺少了天、海、冥這三顆星,在吠陀占星術中,各星座的守護星也就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天蠍座的守護星由冥王星變成了火星,水瓶座的守護星由天王星變成了土星,而雙魚座則由木星守護。

此外,這兩種占星術每宮的守護星也有很大的差別。西方占星術通常將牡羊座的守護星火星視為一宮的守護星,將金牛座的守護星土星視為二宮的守護星,以此類推,水星守護三宮,月亮守護四宮……而吠陀占星術中,每宮的守護星似乎沒有什麼規律可尋:木星守護二、五、九、十一宮,土星守護六、八、十二宮,太陽守護一、十宮,月亮守護四宮,火星守護三宮,金星守護七宮。

差別之五:星座性質的不同
西方占星術將星座分為水、土、風、火四相,水相星座包括巨蟹座、天蠍座和雙魚座,土相星座包括金牛座、處女座和魔羯座,風相星座包括雙子座、天秤座和水瓶座,火相星座包括牡羊座、獅子座和射手座。印度命理將事物的性質分為五相:風、火、水、土、醚。牡羊座、獅子座、天蠍座為火相,金牛座、巨蟹座、天秤座為水相,雙子座、處女座為土相,魔羯座、水瓶座為風相,射手座和雙魚座為醚相。

差別之六:吉凶的判定
西方占星術中,木、金、日三星為吉星,火、土二星為凶星,月、水為中性星體。而在吠陀占星術中,日月為中性星體,木、金、水三星為吉星,火、土二星仍為凶星。此外,在西方占星術中,羅喉被稱為北交點(NorthNode),它的影響同木星相似,即為吉星;計都被稱為南交點(Lilith),它同土星一樣,被視為凶星。在印度神話中,毗濕奴神一刀將惡魔的軀體截成了兩半,有頭無身的一半變成了羅喉,有身無頭的一半變成了計都,因此在吠陀占星術中這兩顆星都是凶星。

同西方占星術一樣,吠陀占星術中也存在廟旺陷弱的說法,行星位於自己守護的星座時稱為入廟,此時其正面的積極的作用就會掩蓋其負面的消極的作用;當它位於守護的星座的對位時稱為落陷,其負面的影響就會明顯暴露出來。但吠陀占星術行星入旺和失勢的位置與西洋占星術有所不同。

此外,吠陀占星術還有一套獨特的判斷吉凶的方法。一、四、七、十宮被稱為四分宮,吉星落入四分宮是大吉之相。但如果吉星成為了四分宮的宮主星,那么這顆吉星就會轉變成為凶星,相反,如果凶星成為四分宮的宮主星,這顆星反而會轉變成吉星,這也就是所謂的“否極泰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