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吠陀”原是“知識”或“學問”之意,後來經過宗教化的解釋,轉化為“聖典”或“聖經”之意。作為書名,它是古代印度一些文獻的總稱。
《吠陀本集》,就是指印度以“吠陀”命名的最古老的四大詩歌總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詩集,《阿闥婆吠陀》也是詩集,但年代較晚。《娑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俳上曲演唱的集子,《夜柔吠陀》說明如何套用《梨俱吠陀》進行祭祀。《梨俱吠陀》主要用於對神的歌頌,文學價值最高,《阿闥婆吠陀》則主要用於驅災鎮邪,文學價值次之。
在古印度“文學”和“文獻”同義,所以“吠陀文學”就有了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就是指四大吠陀本集;廣義則是指婆羅門對《吠陀本集》進行注釋或解說而產生的各種文獻,一般稱作“吠陀文獻”,如《梵書》、《奧義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