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
英文名稱:Kasbah of Algiers
編號:415-007
199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從空中俯瞰海島,有一座建於公元前四世紀的迦太基貿易驛站,這就是卡斯巴哈。卡斯巴哈是典型的麥地那式或伊斯蘭式的城市,是地中海最傑出的海岸景觀之一。這是一處促使人們回顧歷史的地方。它保留了城堡,古代寺院和奧斯曼宮殿,同時保留了傳統的城市建築以及根深蒂固的民族觀念。
簡介
阿爾及爾的卡斯巴哈始建於公元前二世紀,先後被腓尼基人、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庭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法國人統治。卡斯巴哈就是最後兩任土耳其駐阿爾及爾的總督的住宅。以後人們就把“卡斯巴哈”作為城市的名字。
現在的阿爾及爾的位置被伊科西姆人(Ikosim)占據著,先後是腓尼基和伊科錫溫(Icosium)的貿易基地,公元一世紀茅利塔尼亞皇帝占領了這裡。
繼五世紀被汪達爾人征服之後,六世紀茅利塔尼亞又落入拜占庭人的統治下。後來阿拉伯人於公元994年奪回了這裡,並且在羅馬城市的遺址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城市。到了15世紀,阿爾及爾的歷史又與馬格里布王朝的戰爭聯繫在了一起。
歷史
1529年,巴伯路斯(Barberousse)兄弟控制了佩尼翁(Penon)要塞從而結束了西班牙對阿爾及爾周圍島嶼的占領,從那時起阿爾及爾擴展到了海邊。阿爾及爾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者確定為首府城市,並且建起了城堡和防禦城牆。
17、18世紀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西地中海的前哨,阿爾及爾這個防禦型的城市也成了野蠻的海盜們的藏身處。在這種軍事和貿易活動的刺激下,阿爾及爾的經濟空前繁榮。
1716年,一場大地震摧毀了麥地那的大部分建築,後來又逐漸重建了起來。1830年被法國占領後,阿爾及爾老城經歷了大規模的改造,這使得從土耳其時代就形成了的城市結構徹底改變了。
現況
卡斯巴哈(用於老城整體的一個專有名詞)占據著城堡之間的三角地帶,建在小山的頂上,靠近海邊。錯綜複雜的街道和小路組成了一個嚴密的“網路”,地勢略顯傾斜,因此這個“網路”中還夾雜著一段一段的樓梯,整個城市都被這個網路覆蓋著。不過,在城市的廣場處這個 “網路”是空的,如謝克·貝恩·巴底斯(Cheik Ben Badis)廣場,這裡是老城的中心。
在阿爾及爾的卡斯巴哈中,土耳其的軍事建築與摩爾人的建築傳統還有地中海阿拉伯建築風格融為一體。沿著山勢而建那些房頂帶有陽台的白房子組成了一幅擁擠、混亂的圖景。許多主要紀念性建築都使用木雕和陶器裝飾房屋,並帶有花園與噴泉,由於這些建築的亮麗使得它們在整個市容中顯得十分突出。這些建築包括大清真寺(11到14世紀)、西迪·阿卜·德拉曼(Sidi Abd-al-Rahman)清真寺(18世紀)、凱喬娃(Ketchaoua)清真寺(18到19世紀)等在內。
意義
阿爾及爾的卡斯巴哈是一種建築或者建築組合的顯著例子,它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的關鍵見證。另外,它也是傳統人類定居點的很好例證,它表現了一種在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的衝擊下變得脆弱的文化。
建築
阿爾及爾的古城卡斯巴,其建築多具阿拉伯風格。這是一個典型的山城,地形複雜、人口眾多、樓房密集、階梯縱橫、街道狹窄是其典型特徵。這裡的樓房多為兩層,樓房的門比較狹窄,人必須側身才能通過。院中有一個很大的天井,曲折的走廊通向四面八方。這裡多是磚木結構的民居,比較簡陋,窗戶呈圓拱形,非常狹小,屋頂平扁,自然平伸的屋檐由一排木椽承托著。
這裡的十幾座清真寺,充分表明了當時人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其中的漁店清真寺是穆斯林建築藝術的傑作。它是以土耳其的蘇里曼大清真寺為原型來建造的,外觀樸實渾厚,內部裝飾華麗典雅;懸掛在大廳和經壇天花板上的水晶吊燈個個精巧玲瓏,宛若空中閃亮的星星;守柱和牆壁上鑲嵌著五顏六色的瓷磚,能工巧匠的手中拼砌出的阿拉伯象形圖案立體感極強;雕琢精細的花卉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阿爾及爾舊的土耳其區或穆斯林區建在山丘的上半部,保存了很多該區的建築特色,如牆面無粉飾的高大房屋和迂迴曲折的狹窄街道。穆斯林區占顯著地位的是卡斯巴哈的堡壘。
卡斯巴哈的街道狹窄,階梯縱橫,樓房密集,人口眾多,一派山城情調。這裡的建築有住宅、商店、劇院,市政大廳、鬥獸場、浴室、鍾廟等。最富特色的是民居和漁店清真寺。
這裡的民居大部分是簡陋的磚木結構,窗子狹小,呈圓拱形,平屋頂,屋檐山木椽承托。
漁店清真寺是穆斯林建築藝術的瑰寶。設計風格與土耳其的蘇里曼大清真寺相同。外觀渾厚樸實,內部裝飾典雅華麗。穹頂上雕刻著逼真的花卉圖案。大廳的水晶吊燈精巧玲瓏,猶如繁星閃爍。牆壁和立柱用五顏六色的瓷磚拼砌成富有立體感的阿拉伯象形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