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葫蘆鄉

吐葫蘆鄉

吐葫蘆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伊吾縣連成轄鄉,距哈密市160千米,是一個半農半牧鄉。轄9個行政村、1個牧場。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吐葫蘆鄉位置圖吐葫蘆鄉位置圖

吐葫蘆鄉位於伊吾縣城周邊,距哈密市160千米,東鄰葦子峽鄉、下馬崖鄉,西接鹽池鄉、前山鄉,地處伊淖公路兩側,交通便利。吐葫蘆鄉總面積1415平方千米,其中草場面積11.8萬公頃,耕地面積387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15公頃,可利用草場9.82萬公頃,是一個半農半牧鄉。吐葫蘆鄉是以維吾爾族為主的民族聚居鄉,轄9個行政村、1 個牧場,

2008年,吐葫蘆鄉生產總值1431.7萬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農業產值453.7萬元,增長33%;牧業產值591萬元,增長18%;二、三產業產值387萬元,增長60%。農牧民人均收入4006元,增加807元,增長25%。全鄉輸出勞動力568人,其中常年務工298人,季節性務工270人,有組織輸出340人。勞務創收261萬元,人均勞務收入1040元,人均增收380元。組織農牧民培訓9次,培訓650人次。

行政區劃

吐葫蘆鄉區劃代碼:652223204000 ,轄9個行政村:托背梁村、甘溝村、沙梁子村、泉腦村、大白楊溝村、小白楊溝村、大石頭村、夏爾烏依來村、拜其爾村。

吐葫蘆鄉總人口850戶、2476人。其中維吾爾族1778人,占72 %;漢族574人,占23 %;回族和其他少數民族124人,占5 %。 “三老”人員41人。

地理氣候

吐葫蘆鄉全年日照時數3240小時,作物生長季節9~4月,日照時數1950.4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在73%以上。極端最高氣溫29℃,極端最低氣溫—30℃,無霜期136天。

土壤主要為潮土和棕鈣土,有機質土層厚度30厘米,有機質含量2%~3%,全氮含量0.1%~0.17%,速效氮20~43ppm,速效磷1~5ppm,速效鉀200ppm。

伊吾河橫貫吐葫蘆鄉,年徑流量8032萬立方米,水資源較為豐富。地下水補給主要靠河水,裂隙水、泉水以及大氣降水補給。含水層岩性一般為第四紀鬆散沉積物—砂礫層,其岩性顆粒粗、空隙大、富水性好,便於開採。地下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適宜於生活及灌溉用水。

牧業生產

吐葫蘆鄉屬溫涼乾旱農業氣候區,是喜溫作物的良好種植區,農業以種植小麥胡麻馬鈴薯青稞、豌豆、蔬菜為主。牧業以綿羊、山羊、黃牛、氂牛養殖為主,是個亦農亦牧、農牧結合的鄉。

吐葫蘆鄉氣候溫涼,伊吾河橫貫吐葫蘆鄉,水資源豐富,有天然草場147萬畝。近幾年來,吐葫蘆鄉大力開展牲畜品種改良工作,先後引進600餘頭(只)優良品種,改善了畜群、畜種結構,使牧群總體品質大大提高。並結合國家政策大力推廣退耕還林還草,走草原放牧,農區養殖並舉的發展道路,現已發展牲畜3.1萬頭(只)。其中:大畜4000頭,小畜27000隻,綿羊18000隻,山羊9000隻。年產肉300噸,年產絨2噸。是“哈密鹽池羊肉”的生產基地之一。吐葫蘆鄉所產羊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地區各族消費者的青睞。所產羊絨色澤純白、鮮亮、纖維細長,手感柔軟爽滑。

文化遺址

在伊吾縣吐葫蘆鄉,有拜其爾村青銅時代文化遺址,托背梁和闊如勒青銅——鐵器時代文化遺址。這些遺址除出土許多夾沙紅陶器、石磨類為主的石器以及動物骨胳製作的器具外,還分別有一些大石堆和石結構房屋建築遺址。這裡的石屋建築和大石堆下的遺址,大都沒有進行過考古發掘,仍藏匿著許多未解之謎。

新疆哈密地區的鄉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