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吐火羅本是民族名﹐中世紀轉為地名。亦作兜佉勒﹑吐呼羅﹑貨邏。希臘典籍中作Tokharoi。位於今天的阿富汗。指烏滸水(今阿姆河)上游即縛芻河流域﹐以今昆都士(唐代活國)為中心的阿富汗北部地區。它居蔥嶺以西,烏滸河之南,是古大夏之地。
國家概況
公元前2世紀中葉﹐他們滅掉以巴里黑(今阿富汗馬扎里沙里夫西巴爾赫)為都城的大夏﹐於其地建國﹐是為貴霜王朝。3世紀中葉﹐貴霜王朝為波斯薩珊王朝(見薩珊朝波斯)及印度笈多王朝所顛覆﹐吐火羅名稱重新見於史籍。5世紀30年代﹐自阿爾泰山南下的噠人據有其地﹐遂與噠人雜居。563~567年﹐突厥與波斯薩珊王朝合力滅噠﹐其地遂為突厥所有﹐突厥派通設﹑呾度設統治吐火羅故國。629(或630)年玄奘行經該地﹐記吐火羅故國領域:東起帕米爾﹐西接波斯﹐北據鐵門(今蘇聯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南至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南北千餘里﹐東西三千餘里﹐相當於今阿富汗北部地區。此地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西域與伊朗﹑印度等地交通往來必經之處。玄奘時﹐吐火羅王族已絕嗣數百年﹐酋豪林立﹐分為二十七國(玄奘實際列出二十九國)。該國多為土著人,女少男多。當時的吐火羅,信仰佛教的人會被當地土著認為是異教徒而驅逐出境,然而無邊的佛法還是逐漸感召了世人。堪稱世界之最的巴比揚大佛就是一個歷史的見證。 8世紀初﹐大食東來﹐在薩珊王朝末代諸王﹑突厥和吐火羅故地的君主與大食交戰的時期﹐吐火羅故地的君主號為葉護﹐可能是突厥葛邏祿部的首領。大食進逼﹐吐火羅君主曾要求唐朝保護。8世紀中葉以後﹐大食人取得決定性勝利。安史之亂時﹐曾有吐火羅兵助唐平亂。13世紀後﹐吐火羅一名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