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甲、乙種吐火羅語吐火羅語族下分兩種語言,焉耆語(西方人稱為“甲種吐火羅語”或“東吐火羅語”)和龜茲語(西方人稱為“乙種吐火羅語”或“西吐火羅語”),兩支語言都曾在6至8世紀左右在塔里木盆地(今日中國的新疆自治區內)使用。隨著使用者逐漸被回鶻/維吾爾部落同化,此族語言最終滅亡。現存的吐火羅語文獻存在於得自新疆的手稿殘片中,大部分來自於7、8世紀(還有更早的),書寫在棕櫚葉、木板和中國的紙張上,因為塔里木盆地的極乾氣候得以保存下來。此族語言所使用的字母是印度北部的婆羅米文字母,也叫作“斜婆羅米文”。
有學者主張吐火羅語除了確知為焉耆、龜茲所用的語言外,又是月氏、康居、大宛的語言。
英國牛津大學伯羅教授(T. Burrow)在1935年指出鄯善國民用的語言與吐火羅語有很多共同點但不完全相同,是第三種吐火羅語,名為丙種吐火羅語。
跋祿迦語(接近於龜茲語)也被視為“丙種”吐火羅語
歷史
1890年英國軍官鮑威爾(Bower)在庫車發現古代樺樹皮寫本。
20世紀初德國探險家Grunwedel和von Lecoq 在中國新疆吐魯番發現大批健馱邏語、安息語、古波斯語、粟特語、和闐語古寫本殘卷;還發現一批用婆羅米字母書寫的不為人知的語言的殘卷。
1907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在新疆庫車西北16公里處的卡倫峽谷和敦煌兩地發現婆羅米文木簡,帶回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