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思想淵源主要有二,一為儒家,一為墨家。此外,先秦時期的法家和道家也對名學的產生有所影響。早期法家如子產等人的實踐是名家思想產生的先決條件。他們順應歷史潮流,紛紛在各國制定並公布新的成文法,從實踐上影響了名家的學術思想。而道家特別是莊子主張的"無名"、"非辯",也從反面為名家思想的形成發展提供了材料。
名 是名稱 名稱是指物而有。如果物代表一種實體的概念 則對名稱的探討則為一種分析概念的認識論課題。在先秦哲學思想的探討中 對於"物"的意涵研究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是指倫理的及政治的 其二是指形上的與邏輯的。對於前者 從儒家的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道家的老 莊 法家的所有人物 都有其不同的主張 其中的不同之處 在於對實的定義各有不同 有從道德上著眼 有從職分上著眼 有從能力上著眼 也有從感官所及的事物上著眼;但其大要 皆不脫以此辨析作為其學說主張在方法學上的出發點 所謂"正名"思想的廣義解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
如果要談到純粹的方法學研究 或專門從事概念分析 試圖建立思維法則的共通原理 那就非狹義所謂"名家"莫
公孫龍 |
基本上 以概念本身的分析及思維結構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名家 在傳統中國學術陣營里 地位並不高 其影響也十分有限 即使如公孫龍子的邏輯探索及概念分析成就不下於西方早期的邏輯發展 但終究未能在過於重視學為實用的中國思想史上獲得重視 影響所及 則為國人的概念性思維不能發展 圖象式 實用性及服務性的思想方式則主導中國人的思想習慣 久久不能改變 對於認識論的研究 甚至純科學理論的發展 都造成一定的阻礙 未嘗不是一種可嘆的損失。
重要哲學家
公孫龍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最有名的辯論是"白馬非馬"的假說。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公孫龍說,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為物,非也。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
公孫龍的話大意是說:"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這在邏輯學上是一個典型的偷換概念的例子。他把"白馬"和"馬"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用在了一個問題里來進行論證,並作為同等意義上的概念來分析。在哲學上,這是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