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覺寺

同覺寺

太倉市同覺寺,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有近六百多年歷史。傳說當年建文帝曾避難至此,並栽植銀杏樹一棵(現存同覺寺公園),“同覺寺”的寺名也是建文帝根據其祖父朱元璋出家的“皇覺寺”而命名,因為明太祖由僧人的身份成就帝業,而建文帝也暗含了希望從僧人身份恢復帝業。

基本信息

簡介

同覺寺 歷代香火鼎盛,寺內供奉之觀音聖像時現靈應妙相,十方善男信女紛紛慕名而來,凡有所求,皆得感應,聞名遐邇。“同覺寺 ”坐落於浮橋鎮南環路,占地面積63畝。由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悲閣、萬佛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寶塔等殿堂組成。殿堂建築氣勢宏偉,法相莊嚴。高66米的寶塔巍峨聳崎,流光溢彩。清淨典雅的同覺寺公園曲欄迴廊,河池亭閣與寺、塔交相輝映。成為一座融寺院園林為一體的廟宇,更成為港區佛教聖地和旅遊勝景。

建築景觀

山門殿

“山門”故稱山門殿。山門名字的由來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三解脫門”,有無相門(東)、空門(中)和無作門(西),另一個是過去寺院又稱為“叢林”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叢林”一般都是處於名山大川之中,“山門”又作入山之門,表示進此門來就與世隔絕了!

“山門殿”供奉的是胖墩墩,笑嘻嘻,袒露大肚皮,無憂無慮,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等釋迦佛寂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降臨人間,正式成為彌勒佛,在龍華樹下說法三會,度盡一切眾生。與彌勒菩薩背靠背,面朝天王殿的是韋馱菩薩,他是佛寺的守護神,也保護著佛法不受危害。塑韋馱菩薩的姿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雙腿直立,雙手合十,兩腕橫一降魔杵。據說,將韋馱塑成這一姿勢的寺廟允許雲遊僧人掛單;另一種為左手握杵拄地,右手叉腰,看上去氣勢不凡,威風凜凜。據說,將韋馱塑成這一姿勢的寺廟是謝絕遊方僧人掛單的。

鐘樓

“鐘樓” 俗稱鍾撞堂、鍾堂、鍾台、釣鍾堂。為七堂之一。梵語犍稚,譯曰鍾,又曰磬。寺院為報時、集眾而敲擊的法器。《增一阿含經》曰:‘阿難即升講堂,手執犍稚,並作是說: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眾者,盡當普集。爾時復說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結無有餘。露地擊犍稚,比丘聞當集。諸欲聞法人,度流生死海。聞此妙響音,盡當雲集此。佛教寺院早晚叩鐘一百零八響,寓意眾生能脫離一百零八種煩惱,又鐘聲能令三惡道眾生暫時息苦,故寺院僧眾不吝慈悲,早晚叩鐘。叩鐘的時候唱念叩鐘偈,一句一叩,以祈願受苦眾生聽聞鐘聲之後,能夠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

鼓樓

“鼓樓”是懸掛鼓之建築物。與鐘樓相對望,故自古有‘左鍾右鼓'之稱。鼓乃置於鼓樓最頂之處,法會之時,為僧俗集會之報時器具。有高僧大德蒞臨寺院時,鐘鼓齊鳴,以表示尊重、恭敬。寺院早晚敲鼓,與鐘聲相互應和,早上先敲鐘,後接鼓,晚上先敲鼓,後接鍾,所以稱晨鐘暮鼓。

鼓有時用來比喻佛陀所說的法,佛法能令眾生折伏如魔軍般的煩惱,恰如兩軍作戰,擊鼓以令軍士進擊敵陣,故將法喻為鼓。如《無量壽經》卷上說:“扣法鼓,吹法螺”。從這裡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佛門中一切法器,都有其內在的含義,寓意佛法某一方面的特質,我輩學人應該用心體會。

天王殿

“天王殿”的左右兩側供奉的就是人人皆知的四大天王 他們本是古印度神話中的神。佛教認為,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分別由一位天王率夜叉大將鎮守佛國一方,這四大天王是:東方持國天王,名提多羅叱,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琉國叉,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各有象徵寓意: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象徵"風";東方持國天王手持 琵琶,象徵"調";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一傘,象徵"雨";西方廣目天王手持一條蛇,象徵"順"。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象徵著五穀豐登。所以四大天王看上去似乎個個面目猙獰,其實卻寄託著人們對美好年景、太平生活的嚮往與祈禱。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領導者的地方。“大雄”是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具體指的是佛像大勇士 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本寺“大雄寶殿”供奉的主要佛像為“橫三世佛”這裡的“世”指三個空間世界。以其同時存在,故名“橫三世”正中為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左側為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

十八羅漢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即是(迦葉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

坐鹿羅漢:賓度羅跋羅墮閣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端坐神鹿、若有所思泰然自若、清高自賞。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十八羅漢之一諾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身負經卷、東渡傳經 跋山涉水、普渡眾生。跋陀羅三字,意譯是賢,但這位羅漢取名跋陀羅,是另有原因。原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的母親懷孕臨盆,是在跋陀羅樹下產下他的,因此就為他取名跋陀羅,並將他送去寺門出家。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隻老虎,時間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清淨修心、神態自若 安詳瑞慶、進彼極樂。諾距羅可譯作大力士,這位羅漢是一位大力羅漢,原為一位戰士,力大無比,後來出家為和尚,修成正果。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領神會。阿氏多是梵文無比端正的音譯。這位羅漢的特微,是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眉毛都脫落了,脫剃兩條長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轉世為人。他出世後,有人對他的父親說道:“佛祖釋迦牟尼也有兩條長眉,你的兒子有長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親就送他入寺門出家,終於修成羅漢果。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無量壽佛、乾坤寶袋 歡喜如意、其樂陶陶。因揭陀相傳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後帶拔去其毒牙而放生於深山,因發善心而修成正果。

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威武標桿、警覺凝視 禪杖在握、勇熾邪魔。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釋迦牟尼親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緣,常常用拳頭叫屋內的人出來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爛,結果要道歉認錯。後來他回去問佛祖,佛祖說:“我賜給你一根錫杖,你以後去化緣,不用打門,用這錫杖在人家門上搖動,有緣的人,自會開門,如不開門,就是沒緣的人,改到別家去好了!”原來這[錫杖]上有幾個環,搖動時發出“錫錫”的聲音。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布舍。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安悠自在、呵欠伸腰 神志靈通、自得其所。半托迦尊者相傳是藥叉神半遮羅之子。

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羅怙羅多尊者——沉思羅漢沉思瞑想、悟通一切趨凡脫俗、感激九天 羅怙羅多是印度一種星宿的名字。古印度認為日食月宜是由一顆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這位羅漢是在月食之時出世,故取名羅怙羅多,即以該蔽日月之星命名。他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為著名。 所謂【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時能行人所不能行。 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與行動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騎象軒昂、頌經朗朗 心懷眾生、目及四方。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騎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徵,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迦理迦本是一位馴象師,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騎象羅漢。

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妖魔除盡、玉宇澄清 揚手歡慶、心花怒放。迦諾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論師之一。論師即善於談論佛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有人問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之喜。又有人問他:“何謂之高慶?”他說:“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高慶。例如誠如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又因論喜慶而名聞遐邇,故名喜慶羅漢,或歡喜羅漢。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 。故有此名。據說,由於他往生從不殺生,廣績善緣,故此一生無病無痛,而且有五種不死的福力。故又稱他為「金剛子」,深受人們的讚美,尊敬。

尊者經常將小獅子帶在身邊,所以世人稱他為「笑獅羅漢」。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開心見佛、各顯神通 相互比莫、佛力無窮。戌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來長安的善無畏尊者;他是中天蘭國王之太子,國王立他為儲君,他的弟因而作亂,他立即對弟弟說:“你來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說:“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說也奇怪,他打開衣服,弟弟看見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亂。

托塔羅漢:蘇頻陀尊者,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 常手托佛塔。七層寶塔、佛法通靈 威而不怒、道行超群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詞的第一音而製成的中國字。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悠閒隱逸、傲視太虛 仙風道骨、超脫凡塵。伐那婆期梵文為雨的意思。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淨”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閒逸自得、怡神通竅 橫生妙趣、意味盎然。那迦譯作中文名龍,犀那譯為軍,那迦犀那即龍的軍隊的意思,比喻法力強大,有如龍的軍隊。

海島觀音

“海島觀音”,俗稱"望海觀音"。觀音是大乘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她以傳說海里的鱉為坐騎。"海島觀音"這組彩塑像有大小群像中心人物是赤著雙腳,立在鰲頭上的觀音,好手持楊枝淨水瓶,內裝神廳的甘露水,用以救人百病,表現出"普渡眾生"的風範。其左邊侍立著雙手捧有寶珠的龍女,右邊有向觀音合十參拜的善財童子。本廟海島觀音群雕,主要講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善財童子最初,從文殊菩薩處發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後向菩薩、佛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長者等,五十三位善知識參訪請教,最終獲證善果。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善財童子成了虛心求法,廣學多聞的典範。俗語“五十三參”, 比喻虛心求教,不辭辛苦,就是典出於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