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片

合拍片

合拍片(co-production )指兩個或多個國家(地區)的製作單位共同合作拍攝的影片,發行時通常有兩個或多個語言的版本。

解釋

十三屆華表獎優秀合拍片提名:長江七號十三屆華表獎優秀合拍片提名:長江七號

合拍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電影製片機構共同投資、共享影片著作權及影片市場收益的一種製片方式。

合拍片有對外(境外國家和地區)合拍片和國內合拍片兩種形式,合作各方投資方式和數量、發行分成的比例和結算方式以及權利與義務等均在合作協定書中明確規定。

政策

中港合拍片

九十年代中期後內地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關於合拍片的條例、政策規定,但偏向於香港電影人“協助”內地電影人拍片,這自然不利於合拍片的健康發展。而直到2003年CEPA及其附屬檔案陸續簽訂後,香港電影,尤其是合拍片,步入了一個新時代,並在數年的磨合後如今步入了正軌。

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將香港電影進一步納入到國家體制認同的範疇內,意味著港片市場已歸屬內地市場,兩地合拍稱不上是嚴格意義的“合拍片”。

在2009年5月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補充協定六中,允許國產影片及中港合拍片由內地第一出品單位提出申請並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後,可在香港進行後期製作。

根據CEPA的相關規定,港方主創人員所占比例不受限制,但內地主要演員的比例不得少於影片主要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對故事發生地無限制,但故事情節或主要人物應與內地有關。

中外合拍片

中國市場的迅猛發展和國內合拍政策的開放,都促使了國外電影人主動來華尋求合拍。即使排除香港和內地的合作項目,2011年的內地市場仍然算作一個合拍片春意盎然的年度,而且出現了更多的跨國“混血兒”。

盛行

光線總裁張昭曾描述:“合拍片最大的特點實際上不是關於資金的合作,而是關於不同市場的合作,之所以要不同的地區大家聯合起來拍一部電影,主要是通過市場的合作來分散各個區域的風險。”

較之純進口片,在票房分賬上合拍片的製片方得到的比例要高很多,這讓越來越多好萊塢製片公司選擇“合拍”作為與中國電影人合作的方式。上海電影節相關論壇上,香港資深電影人施南生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利益是目前合拍片在中國流行的最大驅動。

2011年上半年,中美聯合製作的《環形使者》《飛虎》《鼠之道》《金陵十三釵》、《雪花秘扇》 ;中澳合拍的《幸福卡片》等多個大型合拍片項目悉數出現。這些年來國內合拍片數量增長比例持續保持在10%左右,每年的漲幅都比往年明顯提高很多。在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主辦方還特意安排了前三部合拍片的簽約儀式。這三部合拍片,總投資超過15億;如果全部盈利,按照中國電影市場2.5:1的投資效益比,總票房將達27.5億,超過內地電影2010年全部票房(101.72億)的四分之一,合拍片的前景也由此可見一斑,不容小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