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當年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於是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稱也因此而流傳開來。參照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為了迅速占領中國市場,進口大片的製片方還承擔了宣傳的費用。儘管這樣的分賬比例似乎對製片方較為不利,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國外尤其是美國製片方依舊從中國的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現代分賬片的影片進口配額已經增加到每年40部。並且這一數字還在擴大。需要說明的是,引進電影中,3D,IMAX作為特種影片進口,不占用進口配額。
特殊分賬
即分賬片的特殊形式。如某片在中國在商定票房內取得的票房,則使用一定數額一次買斷,當影片在中國票房超過此票房,則採用分賬的形式。此種影片發行介乎於買斷片於分賬片之間的新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