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十

合十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佛教東傳中土之後,我國佛教信眾皆沿用合十禮。

基本信息

基本概念

合十,即合併兩掌於當胸,集中心思,恭敬禮拜,本為印度古代所行敬禮之法。印度人認為,人的右手為神聖潔淨之手;左手則為染污不淨之手,故有根據不同場合而分別使用左右手之習慣。並且認為,若將兩手合二為一,則可視為將人類神聖潔淨之面與染污不淨之面合一,故藉合十來表現人類所具善惡同體的真實面目,後為佛教所沿用之。
合十對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
甚至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我們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長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我們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好方法。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問訊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徒長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目的除了達到端正儀容的身儀之外,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寺院的步調融合在一起。

引證解釋

原為印度的一般敬禮,佛教徒亦沿用。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明公恕齋,嘗為獻縣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時,有疑獄,易服自察訪之,偶憇小菴,僧年八十餘矣,見公合十肅立。”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附集·我的第一個師父》:“善男信女們也個個‘合十讚嘆,歡喜布施,頂禮而散’了。”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六:“這佛像有二尺來高,金光閃閃,滿臉堆笑,雙手合十,瞅著人間。”參見“合掌”。

動作解說

1.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併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
2.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儘量放鬆,讓氣息往下沉,以達到逐漸安定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