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4年出生於江蘇徐州。
1998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
1996年10月-1997年12月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生在德國國立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GSF-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Health, Germany)學習。1992年10月-1993年11月德國國立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訪問學者,1998年11月-2001年12月加拿大卡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博士後。
2002年1月-2004年12月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USA)Research Fellow。
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項目,同年12月全職全時回國,現為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和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7月通過中科院”百人計畫”擇優支持。工作以來共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已作為第一或聯繫作者在Nature、Am J Hum Genet(影響因子12.34) 等SCI雜誌上發表論文11篇,被他引200餘次;在2005年,論文被引用80餘次。
擔任《PloS One》、《遺傳》、《中國細胞生物學報》和《生命科學》等多家雜誌的常務編委或編委。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Human Genetics、Cell Cycle、Bioinformatics和Cell Research等雜誌上發表SCI論文30餘篇,被他人引用1000餘次。
學術研究
研究興趣
1)減數分裂染色體不分離(nondisjunction)的誘發因素及其生物學機制;
2)非整倍體癌細胞的發生、命運及其生物學機制;
3)非整倍體腫瘤發生中的表觀遺傳學機制;
4)環境生物因素(如病毒、細菌及其疫苗)對人類遺傳穩定性的影響及其機制。
在研課題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啟動經費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主要代表論文:
1. Shi QH(史慶華)and King RW: Chromosome nondisjunction yields tetraploid rather than aneuploid cells in human cell lines. Nature 437:1038-1042,2005. 影響因子32.22
2. Shi QH(史慶華), Spriggs E, Field LL, Rademaker A, Ko E, Barclay L, Martin RH: Absence of age effect on meiotic recombination between human X and Y chromosomes. Am J Hum Genet 71(2):254-261, 2002. 影響因子12.34
3. Shi QH(史慶華), Martin R, Ko E, Barclay L, Field L: Single sperm typing demonstrates that reduced recombin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aneuploid 24,XY sperm. Am J Med Genet 99(1): 34-38, 2001. 影響因子3.66
4. Shi QH(史慶華), Adler I, Zhang J, Zhang X, Shan X, Martin R: Incidence of mosaic cell lines in vivo and malsegregation of chromosome 21 in lymphocytes in vitro of trisomy 21 patients: detection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on binucleated lymphocytes. Hum Genet 106(1): 29-35, 2000. 影響因子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