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已滅絕生物

史前已滅絕生物是指包括新荷蘭鼠新荷蘭鼠、恐蜥等動物的總稱。

生物滅絕的真兇?為什麼歷史上發生的一些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或大規模火山爆發事件引起了大規模的物種滅絕,而其他類似事件卻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化石記錄的遺蹟呢?當從地球上空鳥瞰曼尼古根隕石坑,你將會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驚。這是一個直徑75公里的圓湖,也被稱為魁北克之眼。當年,一個直徑大約5公里的小行星擊中加拿大北部,砸出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

滅絕生物簡介

十大重新發現的滅絕生物2008-09-0914:44近代以來,我們每一個人都被一個又一個悽慘的有關物種滅絕的故事包圍,不斷有人勸誡我們:這一切必須停止了。但對於普通人來說,要我們去阻止物種滅絕,似乎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所以我想給大家鼓鼓勁兒,先來看份不那么陰暗的物種清單,以下就是十大人們原以為滅絕,可又重新發現了的物種。、

1.新荷蘭鼠新荷蘭鼠是嚙齒類動物,對其記載最早可追溯至1843年。之後不久,新荷蘭鼠便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並被列入已滅絕生物。這一可愛的小生物在消失近一個世紀之後,1967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市郊被重新發現。在這之後,澳洲的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也陸續發現大量新荷蘭鼠的蹤跡,甚至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東北部也有關於新荷蘭鼠的報告。新荷蘭鼠晝伏夜出,以草根和昆蟲為食,多見於大火過後的荒原,因為在這種荒原上澳洲金合歡和豌豆都會大量生長,它們的果實正是新荷蘭鼠的最愛。所以大火過後,往往會發現新荷蘭鼠種群爆炸性增長,但隨著其它動植物進入荒原,其數量也會很快回落。由於其居住的地區環境日益惡化,新荷蘭鼠的數量一直不多,至今仍屬於瀕危保護動物,只有在澳大利亞乾燥的沿海荒原區和塔斯馬尼亞島東北岸的森林裡有少量分布。1983年2月澳大利亞北部森林大火中,不少新荷蘭鼠的亞種再次被確認為滅絕物種。

2.恐蜥

恐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定為滅絕生物,直到2003年,人們在南太平洋小島新喀里多尼亞重新發現了它。恐蜥名字恐怖,但個頭卻不大,身長約50厘米,和澳大利亞藍舌蜥蜴差不多大。恐蜥有一口彎曲鋒利的長牙,這口牙齒對於蜥蜴來說可是非常罕見,因為蜥蜴都是雜食動物,很少需要肉食動物般的利齒。恐蜥第一次進入人類視野是在1876年,法國人布蘭薩同樣是在新喀里多尼亞島發現這一物種。恐蜥是島上存在過的第三大的爬行類動物,僅次於鱷魚和史前巨蜥。恐蜥同樣晝伏夜出,以較大的脊椎動物為食,如其它蜥蜴,幼鳥和鳥蛋。

3.巨型帕魯斯蚯蚓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來自北美洲的巨型帕魯斯蚯蚓被一度認定為已滅絕生物,直到最近,這一物種才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對於這一蠕蟲我們知之甚少,但可以觀察到的都是極為特殊的習性。首先,作為蚯蚓,它可以長到3英尺長(約90厘米);其次,當你把這種蚯蚓捏在手裡時,它就會散發出百合般的香氣。它的自我防禦手段是向敵人吐口水;它屬於那些白化生物的一種;在乾旱的夏天,巨型帕魯斯蚯蚓可以在地表掘出近五米深的洞穴。巨型帕魯斯蚯蚓最早被發現是在1897年,由弗蘭克·史密斯在華盛頓州普爾曼地區發現的。當時這種蚯蚓在當地鄉下很常見,最原始的居住地被認為是北美洲帕魯斯地區雜草叢生的大草原,這一類草原富含火山灰和多層有機質,十分肥沃。之後由於居住地被破壞和外地蚯蚓不斷入侵而逐漸減少,乃至一度被認為是滅絕生物。近年來,三次有人目擊到巨型帕魯斯蚯蚓,證明其並未消亡,但依然是急需保護的物種。很多環保團體已經開始遊說美國政府將巨型帕魯斯蚯蚓列入瀕危動物名錄。

4.短翅水雞

短翅水雞,又稱塔卡黑秧雞或南秧鳥,產於紐西蘭的不能飛行的珍稀鳥類。在1898年最後四隻短翅水雞被捕獲,製成標本,之後被認為已滅絕,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探詢之後,1948年鳥類學家歐貝爾博士在紐西蘭南島的蒂阿瑙湖河谷中又發現了短翅水雞的蹤影。短翅水雞與秧雞科的水雞有親緣關係,色艷麗,體羽艷藍和銅綠色。喙大,紅色,有紅色的額盾延伸到前額。以草籽為食。短翅水雞的進食習慣非常特別,它們用喙摘取草葉,接著用一隻爪子抓住葉子上端,然後取食葉子底部最柔嫩的部分,把其餘部分全部拋除。短翅水雞營巢於地面上,每窩產卵2枚。卵乳黃色具褐斑。幼雛黑色,體被絨羽。目前,短翅水雞的數量僅剩二百隻,但在紐西蘭奧克蘭豪拉基灣的提里提里瑪塔基島上的保護區里,可以輕易看到它們的蹤跡。

5.高山侏儒負鼠

高山侏儒負鼠最早是作為已經滅絕的更新世動物在化石中被發現的,第一次記載可追溯至1896年。到了1966年,在澳大利亞浩特海姆山的一個滑雪小屋中,人們重新發現了活的高山侏儒負鼠。高山侏儒負鼠身材很小,約11厘米,和老鼠差不多大,但其盤卷的尾巴可以超過身體長度,長到14厘米。高山侏儒負鼠體重約45克,是夜行性有袋類動物,以昆蟲、果實、花蜜、種籽為食,一般生活在高山的碎石鵝卵石之間,主要棲息地為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和南威爾斯省的庫休斯多國家公園。雌性負鼠生活在山巔而雄性負鼠生活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在繁殖季節,雄性負鼠翻山越嶺乃至穿越公路來到山頂。為了保護這些高山侏儒負鼠,澳大利亞政府還專門在公路下修建了供其通過的“愛情隧道”。一份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近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通訊的論文指出,根據他們從1993年11月到2006年12月這段時間對澳洲維多利亞高山地區一千五百種有袋類動物所作的調查研究,他們發現目前僅有1800隻左右的成年高山侏儒負鼠存活於自然界,而它們的最大生存壓力已由原本的森林火災轉變為滑雪客。研究團隊負責人保羅·密特若夫斯基表示,當地生存環境在2005年便開始崩潰密特若夫斯基博士與他的同事發現高山侏儒負鼠在經歷了2003年破壞它們棲地的火災之後存活了下來,並開始遠離滑雪客居住他們認為高山侏儒負鼠數千年來已發展出適應森林火災的能力,但無法適應因人類滑雪活動而在山區建設的滑雪道、道路、房屋等設施。密特若夫斯基博士指出,高山侏儒負鼠的基因多樣性在1997年到2004年之間喪失了三分之二,已對長期生存造成影響,因為基因多樣性的喪失正代表著適應環境變化能力的下降。高山侏儒負鼠受到澳大利亞環境保護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的保護,因此該地區度假區的經理人已開始在區內進行諸如捕捉性繁殖計畫及棲地走廊建設等

生物種類

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現存的有記載的生物種類大約200多萬種,還有許許多多種生物沒有被我們發現,沒有發現的生物數目可能要比已經發現的多10倍,更何況已經絕滅的生物比現存的還要多得多.據估計,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生物種數可能多達5億~10億.這么多的生物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遠離"地球走向滅亡,進行著自然界的"新陳代謝",這就是生物的進化.
拉馬克關於進化的用進廢退學說
拉馬克是進化論的奠基者,他在18世紀初提出了用進廢退的進化學說:環境的改變是導致生物進化的原因.環境改變了,生物的生活方式也要跟著變,有的器官由於經常使用而發達起來,有的器官則由於長期不使用而萎縮退化了.
拉馬克認為長頸鹿的進化是因為草地退化後要吃樹葉,當然頸長的有優勢,它們想要長頸,於是天天使勁地將頸伸長,終於形成了現在的長頸鹿.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雖有一定道理,但事實上由於使用而發達起來的器官特徵並不能遺傳給後代.達爾文通過幾十年的觀察分析,終於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有四方面:
1,過度繁殖;
2,生存鬥爭;
3,遺傳變異;
4,適者生存.
過度繁殖:
各種生物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產生很多的後代.遠遠超過環境的承受能力.
莢迷
魚群
人可能是繁殖能力最小的!一對夫妻最多的能產生十幾個子女.若以每對夫妻平均生三個子女,平均30年傳遞一代計算,每隔50年人口就將增加一倍.只需數百年時間世界人口就將達到幾萬億人,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繁殖能力比人強很多很多倍!若全部後代都能成活下來,只要很短時間就會超出環境的承受能力!
生存鬥爭:
生物的生存資源有限,要生存就必須與無機環境,異種及同種的其他個體進行鬥爭!
一個物種要生存下去,就必須不停地與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進行鬥爭!
遺傳變異:
生物產生的後代會發生變異,產生各種不同於親代的性狀!
生物的變異有的比親代更適應環境,有的卻不適應環境!
達爾文認為長頸鹿的進化原因是:長頸鹿產生的後代超過環境承受能力(過度繁殖);它們都要吃樹葉而樹葉不夠吃(生存鬥爭);它們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生存下來,頸短的卻因吃不到樹葉而最終餓死了(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

相關詞條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求這一節的教案 •選擇一種生物的生長發育與人的關係、在生物圈的作用•生物的種類大約有幾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