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史久泰,分析儀器儀表專家。中國分析儀器儀表行業早期開拓者之一,50年代就從事開發和設計了電化學儀器、極譜儀,空氣飽和度測試儀等。60年代主持設計完成了國內具有較高水平的熱導和氫焰兩種檢測器的氣相色譜儀等。在企業擔任技術領導工作期間,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提出發展“三譜一化”(色譜、光譜、極譜和工業流程分析儀器)的立項工作。他為中國和上海地區分析儀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生平
史久泰,1922年生於上海,原籍寧波鄞縣。他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史友蓉早年留學美國,獲哈佛大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碩士學位。回國後,在京滬、滬杭甬鐵路局工作至1937年抗戰開始,因拒絕參加日偽政權機關工作而退職。受其父親愛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他胸懷實業興國的抱負。
史久泰1944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即與同學合辦同德化工廠,從事以水解法製造硬脂酸。1946年進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CNRRA)所屬的重機裝配工廠,從事裝配修理從美軍剩餘物資接收到的大批重型機械裝備工作,在該廠一年余時間內,除了熟悉各類裝備的操作運用,對各種重型機械其基本結構、支力源和控制,有了基本了解。1949年初,救濟總署空運隊成立,即轉至空運隊工作,專事跑道場地重機操作,兼飛機液壓控制系統及部分航空儀表的調整及維修。淮海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美方行政當局謀劃遷移至廣州。史久泰即與當時有進步思想員工合議,籌組民航空運隊華人福利會,向當局要求補發應變費,遭當局強迫解散。1949年春,他拒絕了當局數次迫遷廣州命令,為少數留滬人員。解放前夕,在滬民航空運隊當局企圖焚毀檔案檔案,史久泰遂與另一同志隱藏了這批檔案,在上海解放後即上交接管人員(當年5月末上海《新民報》曾提名報導)。
1949年7月史久泰參加華東空軍部學習大隊學習二月余,分配至航工處汽車修理所任修理組大組長,修復大批遺留的場站重型機械裝備。1950年初,他被調至華東空軍工程部,操作機場加油裝備的修建施工,以迎接蘇聯空軍進駐。第一個任務是上海大場機場五套灌油、貯油泵站、油罐及管道的修建,僅用幾個月時間完成原估計一年才能完成的任務。以後陸續去浙江省諸機場完成同樣任務。
1951年8月史久泰調回上海華東空軍後勤部器材處檢驗科,負責檢驗市場採購物資及庫貯器材。因原接收國民黨空軍器材中,有一些美制材料試驗機和分析儀器如:硬度計、拉抻試驗機、酸度計、分光光度計以及X光探傷儀等,因長期擱置,大都已有損壞。他利用庫貯器材及市購零部件,修復多台材料試驗機和分析儀器。除自用外,還調撥給空軍部門其它單位使用。當時蘇聯空軍人員參觀時,史久泰組織技術人員一起拼湊修複數台分析儀器和材料試驗機送蘇軍使用。當時部分器材如酸度計電極、振動變流器、電子管及一些電工器材國內並無生產,須向上海五金公司請購、調撥。該公司也曾通過組織邀請他去協助驗收、修理來自英國、聯邦德國、義大利及捷、匈等東歐國家進口的大批儀器和設備。因而接觸到當時較為先進的儀器,如極譜儀等。1954年,史久泰所在器材處受整編,他遂與另一同事組成儀器修理社,為五金公司及其它高等院校、醫療單位、研究所維修分析儀器,醫療儀器裝置以及材料試驗機等。他廣泛地接觸到現代儀器設備,為以後從事分析儀器設計和製造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56年史久泰轉至上海科偉儀器廠,按該廠發展規劃,科偉儀器廠研製極譜儀器。至此,他在我國分析儀器工業處於萌芽時期,跨入分析儀器行業從事分析儀器的研製、開發和技術管理。他任上海科偉儀器廠技術大組長、上海分析儀器技術負責人、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技術副廠長期間,先後開發多種分析儀器並主持多項大型分析儀器的設計和試製工作。同時,他在企業的技術管理中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提高了企業技術水平,促進了生產發展。
科學技術成就
近代分析儀器的開拓者
1956年,史久泰參與極譜儀的研製工作,翌年解決了靈敏度達10-9A,低阻值、高動態阻尼特性的檢流計和高精度滑線電位器關鍵技術,試製成手記式極譜儀。1958年光錄式極譜儀亦試製完成。同年,在當時儀器度量衡公司組織下,著手試製筆錄式極譜儀,分工科偉儀器廠負責總體設計及極譜線路,元昌廠(現為儀表電機廠)負責電子電位差計及同步電機和伺服電機研製,當年儀器試製完成,並投入生產。是年,極譜學創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捷克J·海洛夫斯基(J·Heyrowsky)博士來科偉廠參觀時,對這種筆錄式極譜儀較為欣賞。
同年,史久泰又與上海中山醫院協作,試製成近紅外體外血氧飽和度測試儀,為肺功能缺陷患者提供非侵入性實時血氧飽和度測試裝備。1959年與復旦大學物理二系協作,試製成功了光點跟蹤記錄式氣相色譜儀。同年,按北京石油研究院要求,主持設計石油蒸餾量、閃點、凝固點等石油加工過程自動測試分析儀器。由於當時完全沒有資料和國外樣機可資供參考,因此,只能根據要求,設計完成中國式的儀器,1960年完成後,經石油部主持鑑定驗收,樣機及全部圖紙資料移交給石油部。1961年,他針對當時國內石油、石油化工工業的崛起,預測有機化合物的分析將提到議事日程。他在做了大量調查後,確定發展氣相色譜儀,通過方案論證,在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1963年主持設計氣相色譜儀器。儀器具有氫焰和熱導二種檢測器,室溫至300℃的定溫恆溫槽,在國內率先採用先進的矽可控管比例控溫方式,基線穩定性好。東北某廠曾連續運行一年有餘,仍能處於良好工作狀態,技術性能已接近當時國際同類型儀器水平。該儀器遂於1965年正式投產。他還組織設計人員改進儀器性能,試製成簡易型和便攜型氣相色譜儀,為野外作業和國防軍工提供分析手段。在此基礎上,他與廠內科技人員和中科院化學所合作又試製成功高性能三階程式升溫氣相色譜儀,形成較完整的系列產品。氣相色譜儀便成為上海分析儀器廠的主導產品之一。
1976年後,他在主持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技術工作時,主持設計試製台式掃描電子顯微鏡,1978年試製成樣機,達到國內同類型產品先進水平。90年代,古稀之年的史久泰先生參與國家重點項目毛細管電泳儀的研製並取得成功。
傑出的企業技術管理者
根據第一機械工業部與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擬定的上海儀器儀表工業發展規劃,選定漕河涇地區為上海儀器儀表工業區。同時按上海市對“產品相同、工藝相近”的企業裁併、改組的要求,1962年由科偉儀器廠、創造儀器廠、倍速儀器廠以及滬江儀器厂部分人員合併,成立上海分析儀器廠。史久泰時任上海分析儀器廠技術總負責人,他積極為廠制訂近期和遠期的產品發展規劃,提出極譜,光譜、色譜和工業流程分析儀器作為廠品種發展目標。同時,積極推動發展紫外分光光度計,機械式方波極譜儀、簡易氣相色譜儀、硝酸尾氣流程分析儀及工業色譜儀等產品,為上海分析儀器廠形成“三譜一化”產品系列打下基礎。並針對產品發展方向、規劃生產布局,制訂工業流程分析儀器生產車間方案。在國家科委和一機部四局大力支持下,撥款建造專用模擬工業流程的工業流程儀器裝調車間。並多次會同上海民用設計院主設計人員去外地參觀大型化工廠的流程,以便模擬現場條件,設計校調工藝和流程。車間於1967年建成後,正值“文化大革命”,車間被移作別用,工業流程分析儀器未能投產,期間,史久泰亦被下放車間勞動。他遂和廣大設計人員、車間工人組成“三結合”小組,除繼續試製新品外,對老產品工藝和質量進行整頓。並根據廠的實際情況制訂產品工藝和質量管理制度,主持制訂產品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1972~1973年,史久泰曾被借調一機部儀表局和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編寫《國外分析儀器發展概況》,為部、局領導制訂儀器儀表發展規劃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信息。
70年代初期,氣相色譜儀生產發展十分迅速,廣大用戶迫切要求了解儀器的性能和使用。上海分析儀器廠根據用戶的要求,多次舉辦“氣相色譜儀套用學習班”。史久泰積極參與組織培訓工作,為學員傳授知識,帶領學員進行儀器的裝配、調校和維修,不僅使廣大用戶熟悉儀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還起到推廣作用。
1976年,隨著中國工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國內分析儀器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決定將原黃河儀表廠轉產分析儀器,專業生產紫外分光光度計及其相關產品。史久泰作為技術骨幹,參與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的籌建工作,並任技術副廠長。在他積極參與和組織下,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在較短的時間內轉換生產工藝,迅速形成正常的生產秩序。同時大力發展品種,在短短几年內,形成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螢光分光光度計、掃描電子顯微鏡以及生化分析儀器產品系列,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便成為國內紫外分光光度計主要生產廠家之一。
史久泰知識面十分寬,他善於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為我所用。1983年,他參與籌組“第一屆多國儀器儀表學術會議暨展覽會”,並會同組織學術交流。他樂於培養年輕科技人員,以其紮實的外文水平查閱大量國外文獻,提供年輕科技人員參考,使其迅速成長。他長期從事技術和領導工作的同時,積極靠攏和依靠黨組織,1981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史久泰1984年退居二線,集中精力從事學會工作,曾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一、二屆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光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分析儀器學會理事長和《分析化學》第一、二屆編委、《理化檢驗》第一、二、三屆編委。為振興我國分析儀器獻計獻策,對分析儀器的推廣套用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人物履歷
1946年-1947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CNRRA),重機裝配工廠重機部實習工程師。
1947年-1949年7月 任CNRRA空運隊(後改民航空運隊)甲級機械員。
1949年7月-9月 華東空軍部學習大隊學習。
1949年9月-1950年1月 任華東空軍部航工處汽車修理所大組長。
1962年-1984年 任上海分析儀器廠技術總負責人、副廠長。
1990年— 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