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呂姓

叱呂姓叱呂[叱呂、叱閭,讀音作chìlǘ(ㄔˋㄌㄩˊ),不可讀作chìlǚ(ㄔˋㄌㄩˇ)] 

 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魏、晉時期代北鮮卑族拓跋部叱呂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叱呂氏、叱呂勤氏、叱呂引氏、叱呂神氏,皆為史籍《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中記載的魏、晉至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叱呂氏族的姓氏,古籍中最早稱“叱閭氏”、“叱閭勤氏”,“叱閭引氏”、“叱閭神氏”等,後多簡筆為“叱丘氏”。北魏政權建立後,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汴梁(今河南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複姓叱呂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現在已經沒有這個複姓了。

二.郡望:

漠 北:在歷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動中心。從秦朝末年(公元前206年)起至清朝統稱“漠北“。漢朝時期所稱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帶,因其大部分位於長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稱漠北,比照現在的政區,主要分布在蒙古國(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貝加爾湖流域及葉尼塞河上游一帶,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為界,東大致到克魯倫河,西以杭愛山,阿爾泰山一線。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88年),出於主動打擊匈奴的需要,漢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陰山以北的大沙漠中。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的政權多建庭於漠北,這樣與南面的農居民族政權隔了一個大漠,有利於揚長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和東突厥都曾在一段時間內建庭於漠南,對漢族政權保持忠誠,然而其內心還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涼 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