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拓跋宏

魏孝文帝拓跋宏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中國北魏皇帝(472—490年在位)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

概述

魏孝文帝拓跋宏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孝文帝論必須遷都洛陽
日月薄蝕,陰陽之恆度爾,聖人俱人君之放怠,因之以設試——魏孝文帝論借天象非議朝政是錯誤的

詳細

卿所謝者,私也;我所議者,國也。古人有言,大義滅親。今元恂違反背尊,欲跨據恆朔謀逆。天下未有無君之國,此小兒今日不滅,乃是國家大禍——魏孝文帝論法不恕子
(作者:阿澈)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不很受人關注但卻意義重大而且特別耐人尋味的王朝—北魏。它在五胡十六國的大混戰之中神秘地崛起,沿著盛樂—平城—洛陽三級跳的軌跡,在歷史上劃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線,在漢唐兩座中國封建文明高峰之間的漫長低迷歲月中,在北魏一朝實現了由弱勢到強勢,由分裂到統一,由胡族到漢化三大關鍵性轉折,逐漸使北方各族融合進了中華文明之中,開啟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門。但另一方面北魏統治階層的殘暴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北魏宮廷留下的不解之謎的數量,在中國歷代王朝之中是首屈一指的,或者可以說,北魏的歷史就是由一個又一個或長或短的不解之謎串聯起來的。
在北魏歷史上,魏孝文帝拓拔宏無疑是最出彩、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的改革的功過在引起了一千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民族和文化命運的深層思考。孝文帝5歲繼位,23歲親政,他的一生與一位女人關係密切,就是他名分上的祖母—文明太后馮氏。
馮氏以一位被滅國的王室後裔身份進入北魏宮廷,在宮廷內外的刀光劍影中一步步往上攀登,剷除了諸多政敵,包括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拓跋弘。魏孝文帝的性格愛好帶有馮太后的諸般烙印,以至有史學家認為他可能是馮太后同某個漢族近臣的私生子。馮太后不但是一個宮廷鬥爭的高手,也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統治者。在她執政期間,進行了四大改革,全面改造了北魏帝國。由於這些改革是在孝文帝的紀年中進行的,歷史上常常將之歸於孝文帝名下,當然,孝文帝親政後對這些改革也進行了很好的鞏固。
首先是官制改革。北魏前期的官制很不成熟,官吏沒有固定的工資,因此被默許對管轄下的人民進行搜刮。地方官不論政績如何,一律任滿6年。馮太后時期,實行了改革,發給官吏固定的薪俸,同時大力加強打擊貪污腐敗,以“治績”作為任期長短的依據。孝文帝親政之後,繼續加強肅清吏治。
為了增加國家賦稅收入,必須儘可能搜刮被隱匿的民戶,按照李沖的建議實行了“三長制”,五家設一鄰長,五鄰設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加強了國家對民戶的控制。
而影響範圍更大,程度更深的改革是“均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十分有名,對隋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年男女獲得一定數額的桑田和露田。露田年老必須還官,不得買賣,桑田不須還官,超過定額的可以買賣。耕牛也可受田。地方官員按品級授給“公田”。在當時荒地多,自耕農少的情況下,均田制不但可增加自耕農數量,改善農民處境,增加國家賦稅收入,還促成了大規模的墾荒運動。
在實行均田令的同時,還實行了與均田令相適應的新的租調製度,以小家庭為基本納租單位,奴婢、耕牛受田雖不少,但納稅很輕,這有利於大地主。
490年,馮太后死,孝文帝開始親政。他鞏固了馮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並將改革推向了高潮。遷都和漢化改革,使他名垂千古。孝文帝決心做一個中原的統治者,狹小而僻處北邊的平城已裝不下他的雄心。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決心早已定下,但在當時只能爭取到一半的朝臣支持。為了南遷洛陽,他可謂煞費苦心。他假稱南征南齊,當20萬大軍到達洛陽之後,便以遷都洛陽作為條件以壓服那些勸阻他勞師遠征的大臣們。終於在496年,正式遷都洛陽。
遷都之後,魏孝文帝的改革便進入了最徹底、最深刻也最受爭議的部分—全盤漢化。漢化改革包括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改姓漢姓,鼓勵胡漢通婚等方面,其全面徹底在歷史上無與倫比。穿鮮卑服、說鮮卑話被嚴厲的措施禁止,原來的鮮卑貴族大姓全部改為漢族姓氏,包括他自己的姓氏都由“拓跋”改為“元”。孝文帝除自己娶漢女為后妃外,還親自安排親族重臣娶漢族士人之女為妻。孝文帝還引進了早已腐朽的士族門閥制度,規定了鮮卑族八個高門大姓,互相通婚,子弟世代任高官,原來鮮卑族以軍功封官晉爵的傳統被廢止了。此舉阻礙了寒族人才的升遷,但要使鮮卑族同漢族完全融合,這是必然的一步。
遷都和漢化改革遭到部分頑固的鮮卑貴族的激烈反對,他們抬出了太子元徇作代表向孝文帝發難。元徇策劃北歸不成被廢,後來被孝文帝賜死,頑固派隨後企圖發動的政變也被鎮壓。
魏孝文帝以南征為藉口遷都,而遷都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有效地發動南征。孝文帝晚年對南齊發動了數次戰爭,但進展不大,公元499年,他在取得馬圈城一役的勝利後,病逝於北歸途中。操勞過度的魏孝文帝,在33歲時提前耗盡了一生的精力。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以征服者的姿態堅挺了近百年,而孝文帝改革之後,北魏僅過了30多年就在內憂外患中瓦解了。有人以此來非議其改革。但統治階級的腐化畢竟不能掩蓋社會大發展的事實。正是在改革後,中原出現了耕地人口猛增、經濟文化商業繁榮的盛況。
北魏亡後,後繼的北周、北齊政權雖然都曾實行過表面上的鮮卑化政策,但整體的漢化趨勢已不可逆轉。特別是北周,已處在民族差別完全消失的邊緣。此後,亦漢亦胡的隋唐兩代皇室相繼統治中國,歷時三個世紀的民族大融合進程最終完成。正是魏孝文帝打開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門。
自秦始皇一統以來,中國唯一一次有可能出現南北遠久性分裂的時期就是南北朝時代,南北不但地理阻隔、統治民族不同,甚至在風俗思想等方面也一度走得越來越遠。但魏孝文帝消彌了這一切,漢化之後,南北政權之間只剩下地理的阻隔,統一又成為歷史的必然。但魏孝文帝的“全盤漢化”使一個古老而且人數眾多的民族—鮮卑族,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整體,在近百年後消亡了。對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學方面的爭論,不會影響他作為一個改變了人類文明分布面貌的名君載入史冊,他在本排行榜中居第54位。
小提示:對於歷史上任何一個闖入並紮根於農耕文化圈的遊牧民族來說,接受同化便是他們的終極命運。不過,在同化的程度和方式上仍存在多種選擇,魏孝文帝選擇了全面徹底地融入中原漢族文明,為此受到損害的只是他們的祖先,而受益的是他們的子孫後代乃至整個漢族文化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