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簡介
座落在台北市中心位置的博愛特區內,兩廳院以中國傳統宮殿形制為建築特色,它的黃瓦飛檐、紅柱彩拱,氣勢典雅壯觀,環抱著四座廣場,構築出新鮮而富藝趣的生活風景,成為台北市重要地標之一。而這兩座巍然典雅的國家藝術殿堂,由飛檐帶起的建築流線,讓人從古典想像未來。1987年,是個台灣人不能忘記的年代。沸騰的股市,將經濟發展到最高點;戒嚴令的解除,將政治改革推向民主;而兩廳院的誕生,躬逢其時,積聚了藝文創作者與全體國人的殷切期待,宣告了台灣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它不但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表演藝術中心,也開啟了台灣表演藝術朝國際化邁入的先聲。
兩廳院成立之初,以提升國家藝術水準為優先,世界知名藝術家陸續被引進,如紐約愛樂、瑪莎.葛蘭姆舞團、三大男高音等等。接著,兩廳院舞台上開始出現台灣自己的表演團體,雲門舞集、無垢舞團、優表演劇場、漢唐樂府,以及國家交響樂團等,他們從自己的土地擷取養分、孕育長大,先立足台灣,與國人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然後踏上國際舞台,向世人展現台灣藝術的美感。人們常說,眼睛是靈魂之窗,而兩廳院正如同台灣的一雙眼睛,充分表達台灣的精神與內涵,對內凝聚創作力,對外則代表台灣品牌。憑藉著精彩表演,吸引許多國內外人士來到兩廳院,並以此拓展國內團體邁向國際之路,同時促進對外交流與觀摩,讓更多的人進而認識台灣之美。
兩廳院歷史
1975年,兩廳院由和睦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耗資七十億元;其中音響、舞台、燈光等設備部份,則由包括西德奇鉅公司、荷蘭飛利浦公司等專家組成顧問組(簡稱德荷小組)負責,全部工程在1987年完成,管理機構定名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通稱兩廳院)。從施工到完成的這十年之間,台灣從農商社會正式轉型為工商社會,政治從高度戒嚴轉為民主開放,而兩廳院的落成,正宣告著一個藝文新時代的展開。兩廳院的建築為傳統的中國宮殿式樣,屋面為黃色琉璃瓦,廊柱為朱紅色,其外貌與中正紀念堂配合,連成一氣。內部採用各項先進設備及精良材質,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其中,音樂廳的管風琴更號稱是亞洲最大的管風琴。也因為兩廳院的富麗堂皇,當時成為不少外國元首及貴賓參訪之所,例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哥斯大黎加總統柯德隆、美國前總統福特夫人、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等,為台灣的外交貢獻了一分力量。
作為台灣最重要的國際級表演廳,從開幕至今,兩廳院邀演、自製、承租、合辦的節目不計其數。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多明哥、卡瑞拉斯,以及大提琴家馬友友,都是兩廳院的常客;而像紐約愛樂、舊金山交響樂團、慕尼黑交響樂團、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澳洲雪梨芭蕾舞團、荷蘭舞蹈劇場等陣容龐大的表演團體,也在兩廳院有多次演出紀錄;還有已經去世的法國默劇大師馬歇馬叟、舞蹈大師瑪莎葛蘭姆、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辛諾波里、小提琴家艾薩克史坦、鋼琴家尼可拉耶娃,更在兩廳院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影像。2007年,帶有過去政治色彩的「中正紀念園區」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園區」,中正紀念堂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隨著威權的落幕,兩廳院也配合周遭捷運動線及設備的更新工程,展現更親民的風貌。一路走來,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已從1980年代的起飛翻揚,進入與全球接軌的21世紀,正值壯年的兩廳院,也將以更靈活與前瞻的眼光,繼續豐富台灣的藝文創造力![2]
經營團隊
兩廳院最初設立之時,采公務體系行政機關組織運作,在藝文界人士的強烈建議下,2004年3月1日改制為行政法人組織,成為我國第一個行政法人機構──「行政法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此後,兩廳院既擁有國家預算而免去財源壓力,又有行政法人更具彈性和效率的優勢,足以順應國際潮流,以文化藝術來展現台灣的形象與力量。
在行政法人組織型態下,兩廳院新設董事長一人,由行政院院長遴聘,綜理董事會業務,董事十四人、監察人三人,同樣由監督機關(教育部)聘任。董事會下,設藝術總監一人,由董事長提請董事會通過後任免,受董事會之督導,對內綜理兩廳院的業務,對外則代表兩廳院。在藝術總監下設副總監一至三人,由藝術總監聘任之,以襄助藝術總監處理相關業務。而在藝術總監之下,兩廳院設有企划行銷部、演出技術部、推廣服務部、總務行政部、管理室、財務室等,綜攬各項業務。此外,還有一個附設演藝團隊──國家交響樂團,設樂團音樂總監及執行長各一人,其地位與兩廳院的藝術總監、副總監相當。在合作無間的默契下,兩廳院與國家交響樂團將美好的藝術饗宴呈現在國人眼前。
場地介紹
兩廳院共有四座室內表演廳及四個戶外廣場,室內表演廳包括位於愛國東路側的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以及信義路側的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戶外廣場則提供了各類藝術表演與民眾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無論是一百人以上的交響樂團,或是單槍匹馬的獨角戲,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舞台。
二十年來,數以百計的國際級大師及表演團體登上兩廳院的舞台,包括德國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紐約愛樂、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荷蘭皇家芭蕾舞團、丹麥歐丁劇場等等。全年超過一千場精緻規劃的表演節目,是兩廳院立足台灣,而與華人地區劇院同行對話的資本。
2014年
2014台灣國際藝術節(2014TaiwanInternationalFestivalofArts)於2014年2月7日至3月30日舉行,以“玩轉世界經典不設限”為主軸,邀集國內外大師級與新生代的頂尖創作者,推出來自13個國家,22檔共68場演出,節目類型涵蓋戲劇、舞蹈、音樂及多個跨界演出,以高度創意在經典與傳統上開創新局,讓人感受表演藝術強大的活力。
兩廳院每年推出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在節目企劃同仁的精心策劃下,卻冀望不被定型,也就是每年都能提供觀眾不斷的驚奇,體驗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全新的經驗,藉此對話讓藝術家與觀眾達到雙向的交流。第六屆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無論是年度製作搬演白先勇的經典小說《孽子》,還是KYLWORKS的跨國共制,包羅萬象的演出,場場充滿想像和魅力,人性則是2014年共通的關注焦點。在玩轉不設限下,人與人的關係,情感的力量,生命的意義,在藝術家的劇場世界永遠是動人非凡的!
2015年
2015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從多元的角度打破戲劇、舞蹈、音樂節目原有看與聽二分法,以聲視浩大作為主軸,從盛大卡司、巨觀視野,打破藝術界限,重新探索表演藝術的浩瀚和無限,2月26日至4月12日,來自10個國家,17檔53場具指標意義的節目,將展現TIFA強大的包容性,不僅要帶領觀眾預測世界表演藝術風向,並企圖顚覆觀眾既有的框架,從頭定義表演藝術。
2015年藝術節國內外節目眾星雲集,全球知名藝術家包括碧娜‧鮑許、蜷川幸雄、王嘉明、裴艷玲及譚盾等人的作品將陸續抵台。此外還首次引進風靡歐陸,飆撞感觀的北歐前衛視覺歌劇劇場HotelProForma,當然也策畫了可以滿足不同年齡層觀眾的節目。
2019年
2019台灣國際藝術節即將於2月16日至4月21日登入台北“兩廳院”,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將帶來19台演出。
在節目的規劃與選擇上,“兩廳院”今年提出了四個關鍵字:天賦(talent)、啟發(inspiration)、觀看未來(foresight),以及驚艷(amazing),“這是我們在優秀藝術家身上或作品之中經常看得到的特質,也是藝術節透過節目想要展現的精神。”“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說。
除了19台演出,今年還策劃了17檔推廣活動,包括工作坊、展覽、講座、影片放映、會員專屬活動、以及三場特別規劃的周邊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