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 即 台北大學 。 台北大學(英語譯名:Taipei University),簡稱“北大”或台北大,前身為省立台北大學行政專科學校行政專修班以及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創校於1949年,於2000年改制為現今校名,歷史悠久。該校是台灣法學、社會科學、商學、公共行政領域教學研究的主要大學之一,學生以善於通過國家考試著稱,人文、藝術、電機、資訊工程、教育等領域亦是當前發展重點。該校是台灣地區第一個創設進修部(夜間部)的大學。目前擁有台北校區(位於台北市中山區,含“民生校區”與“建國校區”)與三峽校區(位於新北市三峽區)。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

台北大學(英語譯名:Taipei University),簡稱“北大”或台北大,前身為省立台北大學行政專科學校根據1111人力銀行2008年7月的調查,台北大學為“2008企業最愛校系排行”公立大學第六名。
台北大學前身為1949年設立的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1950年成立台灣省行政專修班,1955年兩機構合併改制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1961年改組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71年升級為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93年設立台北大學籌備處,並展開新北市三峽區新校區籌備工作。2000年2月1日正式成立台北大學。目前有法律學院、商學院、公共事務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及人文學院等5個學院、18個學系、21個碩士班、8所博士班,將以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為日後的發展重點。
台北大學與台灣大學及政治大學同為台灣地區法商教育之佼佼者。學校校徽

基本資料

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
全稱:國立台北大學
簡稱:北大
英文名: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所在地: 台北
聯繫方式:
三峽校區:
台北縣三峽鎮大學路151 號 
總機:02-2674-8189 
 台北校區:台北市民生東路三段   67 號 
總機:02-2502-4654

學校校徽

校徽 校徽

學校建築風格:校徽造型是以鳶鳥振翅,翱翔天際為概念。構成元素是參照學校校門的建築造型,取其簡潔柔順的線條加以組合而成。
地理位置特色:又由於位處三峽鎮,故取當地著名的鳶山為其發展概念,利用單元元素結合成的鳶鳥造型,表達出當地的景觀特色。
北字的強調:並且結合校名中的『北』字,強調『國立台北大學』位於交通便利、人文薈萃的台北縣。
鳶鳥造型:鳶鳥的校徽造型象徵著將帶領台北大學,以更穩健的步伐,邁向更多元文化的未來。

學校機構

校長室,副校長室,教務處,進修暨推廣中心,研究發展處,學務處,總務處,圖書館,諮詢中心,體育室,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師,校友中心

學校精神

追求真理 服務人群
台北大學於2008年12月23日經學生會舉辦投票,選出“追求真理,服務人群”作為北大精神,並以此校園精神取代傳統校訓。
台北大學原為中興大學法商學院,2000年改制成為綜合大學,特以“追求真理,服務人群”做為大學之精神,象徵該校發展新階段。該校園精神不但重視以客觀方法鑽研學問,而且強調學問與個人修養的結合,最後進至美善之境。
“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的內涵如下:
“激發對科學知識探索的熱情是大學教育的核心課題,該校鼓勵學生在持續追求真理、終生學習、成就知識價值之外,也要服務人群,奉獻社會。

是

昔日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導致部分人誤以為社會也應該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敗,沒有能力的,就讓他們自然淘汰。這種論點相當功利,但卻是目前時代的主流。狠多人心中只有自己,把自己擺在第一,要賺大錢,要贏得這個世界。然而今日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為 災變、苦難、貧窮、飢餓、犯罪、暴力、恐怖主義、心理疾病,偏見與歧視問題,都是人們自私,只顧自己,不願意去幫助別人的結果。
如果我們只想到自己,只為自己,沒有看到別人的需要,社會將會出現更多的對立、衝突與戰爭,世界秩序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甚至於走向滅亡。
世界上有許多需要我們去愛與伸出援手的地方。我們鼓勵學生要為這個世界做多一點的付出,幫助窮人,關懷弱勢,溫暖這世界。追求真理,服務人群,追求至善,至美,這才是時代應有的價值,也是穩定社會的保障。”
校園價值與教育目標
校園價值:
真誠 懇切至誠,腳踏實地,真心關懷,善盡公民職責。
樸實 質樸誠實,勤勞節儉,止於至善。
正直 公正廉節,品行端莊,剛正不阿。
生命 認識尊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珍惜生命,禮讚生命,也讓生命產生光和熱。
自由 信奉學術自由,創造教授自我發展空間,培養學生追尋真理的自由與責任。
希望 對未來充滿希望、夢想與願景,樂觀進取,認真面對每一件事情。
教育目標:培育兼具跨界專業核心能力與社會關懷之優質現代公民。

學校歷史

國立台北大學  行政專校時期校門

1949年成立的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是台北大學最初的根基,此後台北大學又經歷了省立法商學院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等時期,並於2000年改制,成為獨立的綜合大學。 回顧國立台北大學歷次之改制與發展,已完整的紀錄了台北高等教育各階段的發展歷史,而歷屆畢業校友濟濟多士,人才備出,服務社會各階層的傑出表現與輝煌成就,更印證了台北高等教育政策過去各階段發展的正確性。益發對台北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回溯創校歷史已逾半世紀,新舊傳承,源遠流長,本著緬懷前賢,策勵來茲之意,就台北大學過去各階段發展歷史,扼要陳訴。

法商學院全名為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其前身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院址位 於台北市。1950年七月,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與台灣省立行政專修班奉準 合併改制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61年七月,設於台北市之台灣省立法商學院,與設於台中市之台灣省立農學院奉準合併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越十年,因台北高等教育政策修正,大學教育歸由中央管轄;81年七月,台灣省立中興大學 改制為國立中興大學,歸由教育部管轄迄今。
謹分就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台灣省立行政專修班,台灣省立法商學院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含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之沿革

史分述於後 :

 行政專校成立於民國三十八年十一月,創校目的為協助追隨政府來台之大專失學青年,完成未竟學業,及培育台灣省實施地方自治所需之各級地方行政幹部。行政專校創校之初,由台灣省立成功中學校長左潞生先生為首任校長。左先生出掌行政專校後,仍奉派兼任台灣省立成功中學校長,是以行政專校初創之時,得以暫借台北市濟南路 台灣省立成功中學校舍授課。三十九年五月,行政專校遷往台北市忠孝東路, 暫借台灣省立工業專科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校舍授課。同年七月左校長辭任,由周一夔先生繼任。嗣於三十九年八月,覓得台北市長春路一一三巷(今合江街 五十三號)現址興建校舍,從此行政專校師生得以奠定日後永續發展之基石。

行政專校成立之初,設民政財政計政地政四科。學生肄業期限分甲、乙 兩種:甲種專科,肄業期間為一年,投考資格必須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肄業滿一年以上;乙種專科,肄業期間為二年,投考資格必須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學畢業。
行政專校原設民政、財政、計政、地政四科,嗣民政科改為普通行政科;計政科改為會計統計科;地政科改為土地行政科;惟財政科仍沿舊稱。四十年秋,應內政部之請,增設社會行政科;四十一年秋,應司法行政部之請,增設司法行政科;四十二年秋,應中國合作事業協會台灣省分會及工商團體之請,增設合作科及工商管理科 。四十三年,除社會行政、工商管理、合作等三科仍為二年制外,其餘各科均改為三年制。同年為配合教育部疏散政策,於桃園縣中壢市台灣省立楊梅高中借得部份教室成立中壢分部,延聘開濟教授為分部主任、侯木仲教授為副主任。中壢分部設有二年制普通行政科一班,財政科一班、學生約一百人,接受教育部於港澳招收分發本校學生就讀,至民國四十四年台灣省立法商學院成立後,中壢分部裁撤,全部師生編制統併入台灣省立法商學院。

行政專校開辦之初,敦聘專任教授二十三位,副教授九位,兼任教授三十八位,副教授九位,講師二位,合計專任教師三十二位,兼任四十九位,均為學界菁英俊彥,在學學生則甲種七班,乙種六班,合計七二八人。

行政專校,自三十八年創設,至四十四年,已歷六載;原有四科,已增至八科;當初之一年制、二年制,已發展為二年制及三年制;六載以來,畢業學生經分發 各級機關服務者,達一、三六八人。行政專校畢業學生服務於各級政府機關,認真踏實,勤奮精進,遂使政府地方自治行政事務得以順暢推行,足證當初教育當局擘劃設 校培育人材政策之高瞻遠矚。在各級政府機關中,行政專校畢業生之表現與模範公務員並稱實不遑讓,此亦使行政專校培育優秀地方自治行政人才之成就,在台灣地方自治發展史上奠定輝煌紀錄與地位。

台灣省行政專修班(以下簡稱行政專修班) 
 台灣省行政專修班成立於民國三十九年春,其時教育部委託台灣省青年服務團設立「台北青年接待站」照顧追隨政府來台之國立長白師範學生、海南青年服務團團員及自大陸各省來台失學大專青年。初名「台灣省青年服務團附設行政人員專修班」,三十九年十一月改稱「台灣省行政人員專修班」, 再改稱台灣省行政專修班,仍由該團代辦。班址初設圓山台灣省青年服務團內,四 十一年二月,隨團遷入大直。行政專修班成立之初,原為臨時性質,嗣以大陸大專失學青年接踵來台,遂因應需要逐年增班,原設有一年制及二年制兩種學制,至四十三年秋全 部改為二年制。
行政專修班計設教育行政、普通行政、土地行政、財務行政、工商管理、社會 教育、社會行政及合作等八科,畢業學生總計十九班,一千三百二十八人。除教育 與普通行政兩科分一、二年制外,其餘各科均為二年制。
行政專修班之設立,原為協助追隨政府來台大專失學青年完成未竟學業,故與 一般學校教育有其不同之處:如不對外招生,無專任員工。職工全由台灣省青年服務團調兼,教師則全為兼任。學生來源各異:有台灣省青年服務團團員考取者,有 教育部分發之港澳僑生,有美國援助中國知識人士協會保送者,有中國大陸災胞救 濟總會遴送者,有自越南隨軍來台之豫衡聯合中學學生考取者,亦有教育部零星分發就讀者。其中以長白師院,及海南青年服務團團員,為促成本班成立之主要成員 。教學期間長,無寒暑假。師資優良,皆國內學界俊彥。首創軍事管理,生活輔導 制度;學生全部住校,以校為家。行政專修班學生歷經人生憂患,皆能認真學習,故參加聯考、特考、就業等考試錄取率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行政專修班首任班主任為上官業佑先生兼任,繼任班主任為楊爾瑛先生。行政 專修班班址初設於台北市中山北路台灣省青年服務團內(今台北市中山足球場現址 ),其後隨台灣省青年服務團遷往台北市大直北安路今台北市北安國中現址。四十四年(1955年),行政專修班奉令與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合併改制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

 法商學院創立於民國四十四年,系由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及台灣行政專 修班合併改制而成。設有四年製法科行政學系(後改為公共行政學系)、法律學系 、地政學系、社會學系四系,商科財政學系(後改為經濟學系)、工商管理學系(後改為企業管理學系)、合作學系八學系。另附設專修科,容納原二年制台灣省行 政專修班各科。法商學院四年制各學系在合江街院本部授課,附設專修科則在台北 市大直台灣省青年服務團團址授課,簡稱大直分部,並聘楊爾瑛先生擔任分部主任,迄四十五年六月,台灣省青年服務團奉令結束,原址改設台灣省訓練團。法 商學院大直分部亦同時結束,原在大直分部肄業之二年制合作科、社會行政科學生 ,於同年九月均遷回台北市合江街院本部繼續學業。
法商學院院址為原行政專校校址,在今台北市合江街五十三號東西兩側;在合 江街五十三號東側者簡稱東院,為當年行政及教學中心,建有大禮堂、圖書館、教 室、辦公室、學生宿舍、教職員宿舍等校舍。合江街五十三號西側者簡稱西院,最初建有運動場,其後陸續興建圖書館、社會科學館、行政大樓等。當時因教育經費 短絀,各項工程多須分作數次招標始克完成。其中興建社會科學館之經費,即端賴學 校師生及校友捐助方得以完成,今日視之,亦屬杏林佳話。自西院逐漸興建校舍後,法商學院行政及教學中心遂逐漸移至西院。

 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
立法商學院時期校門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法商學院自民國四十四年改制成立後,除招收四年制之各學系新生外,另於同年 十一月起奉準成立夜間部,招收原行政專校、行政專修班二年制畢業校友返院補修 學分。法商學院夜間部為我國第一所大專院校開設之夜間部,自四十四年十一月起至五十年六月三十日止,前後為時五年六個月,補修學分畢業學生一九○ 四人,歷二任夜間部主任,依序為吳英荃教授及蔡蔭恩教授。至夜間部結束時未完成學業 之一百餘位專科及專修班畢業學生,均編入日間法商學院各系隨班上課,不另開新班。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五十年七月,台灣省立法商學院奉準與台灣省立農學院合併為台灣省立中興大學(以 下簡稱中興大學)。中興大學校本部設於台中市,並同時設理工學院,法商學院仍在台北市合江街原址。五十八年中興大學復增設文學院,六十年八月中興大學改制為 國立中興大學,隸屬教育部,陸續增設生命科學院等學院為一綜合性之國立大學。

中興大學成立以還,因法商學院位於台北市,校本部位於台中市。為求教學行 政運作順暢,法商學院仍維持原台灣省立法商學院之編制與行政體系。雖改名為分 處、分室,但人事、經費預算與校本部均分別編列。法商學院置院長、秘書分室、教務分處、訓導分處(後改為學務分處)、總務分處、人事分室、圖書分館、體育分室等行政 單位,由院長綜理院務。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首任院長為周一夔教授,其後繼任院長依序 為左潞生、龍名登、何伊仁、張書文、陳聽安、陳文龍、郭昆謨、黃東熊及吳森田等教授。

法商學院各歷任院長接任以還,無不盡心擘劃學術發展與校舍擴建。惟法商學院校地僅有合江街五十三號東西兩院狹窄土地,於陸續興建校舍後即已不敷使用。自民國五十年七月與農學院合併為中興大學後,因系所 增加,開闢新校區壓力日增。爰經多方尋覓,四十九年間獲悉今民生東路 北側有面積九千坪土地,隸屬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之桃園大同合作農場,以毗鄰合江街院址,最為適宜闢為新校區。爰經劉總務主任佐人教授,經濟學系主 任何伊仁教授多方奔走協調,並得退輔會趙主任委員聚鈺先生大力熱心支持,終使 法商學院得以公告地價購得今民生東路校區土地,得以逐年次第興建運動場、教職員宿舍、育樂館等。六十四年間曾籌議興建地下道,聯繫民生東路校區,並擬將 東西兩院間之合江街予以封閉,使成一體。惟因受限法令經費致未能實現。七十一 年,獲悉民生校區育樂館運動場土地,列入台北市都市計畫預定道路用地,遼寧街預計將貫穿本校校園直達民權東路。 本案如一旦付諸實施,則民生校區不但將一分為二 ,更將成為喧鬧之商賈市場,勢必影響本院發展。 爰經中興大學李校長崇道教授及本院陳院長聽安教授多方奔走折衝協調,終能獲得內政部林部長洋港先生大力支持,使本院民生東路校園幸能保持完整原貌,而能有日後興建教學大樓之校地。

在建物方面,法商學院原有行政專校校舍多為一層磚造平房,自改制以來雖增建多處二層及 一層鋼筋水泥校舍,但隨系所日增仍感不敷使用。爰經歷任院長之精心擘劃擴充校地,申請專款更新校舍改建大樓,得以發揮狹窄土地高度之使用價值。歷年經改建竣工 之重要校舍計有五十八年九月,七層樂群大樓男生宿舍(後改為女生宿舍)竣 工。六十二年元月,七層敬業大樓女生第一宿舍竣工。六十四年七月,七層自強大樓系所辦公室、教師研究室、大會議室、電子數據中心竣工。六十七年東院七層第 二女生宿舍竣工、五層學生活動中心、學生餐廳竣工。七十年莊敬大樓研究所辦公 室、教師研究室、研究生研究室、教室、研究生圖書館、閱覽室竣工、同年合江街男生第一宿舍大樓竣工。七十三年民生東路校區六層信息大樓竣工、同年合江街民 族東路口五層男生第二宿舍竣工。七十四年民生東路校區後側地上九層、地下一層之 教學大樓發包,至七十九年歷時五年終告完成。自此法商學院大學部教學中心及部份與教學相關行政單位遷往民生校區教學大樓。合江街東西兩院則由行政及各研究所使用。

睽諸法商學院之發展過程,先天受校地狹隘,經費不足諸多因素之影響,困難重重 ,惟所幸歷任校院長均能高瞻遠矚全力奉獻,而有今日具體而微之規模,實令人無限敬佩與懷念。 

國立中興大學辦理進修部(原夜間部),在各大學之中,歷史最久;依其性質可分為四個階段,一為補修學分之夜間部,二為新制夜間部,三為大學第二部,四為進修部。

(一)第一階段 夜間部

夜間部於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奉準成立,係為國立中興大學前身之台灣省立法商學院,為改制前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及台灣省行政 專修班之校友,補修大學學分,以完成大學學業所設定。至五十年六月結 束,五年六個月期間補修學分畢業生總計一九○四人。

(二)第二階段 新制夜間部 
  新制夜間部,系政府為因應社會需要,招收無兵役義務而有志進修之在職青年,利用夜間授課完成大學教育。乃於五十二年十 二月核准國立中興大學設定新制夜間部。五十三年九月招收法律、行政( 現為公共暨政策學系)、地政、社會、經濟、會計統計(現分為會計、統計兩學系)、工商管理(現為企業管理學系)、以及合 作(現為合作經濟學系)等八學系新生四百名;另招收選讀生四百名。五十五年參加大學夜間部聯合招生。
(三)第三階段 大學第二部 
  大學第二部,系政府為增加國民就業機會,於八十一學 年度起,對夜間部之政策作大幅之改變,將夜間部明確定位為大學教育第二部,資源、設備與日間部共享,並可於下午時間排課,且配置一定 比例專任教師及職員,並擴大招收未役 畢之應屆高中畢業生,其修習學分一切比照第一部日間部,並可相互選課。
(四)第四階段 台北進修部 
  自八十六學年度起教育部依大學法明定夜間部朝進修教育發展,本校將第二部改制為台北進修部,設法律、公共行政、經濟、社會、財稅、地政、會計、統計、企業管理合作經等十個學系,暨共同 學科,其中公共行政學系及企業管理學系均設雙班,自八十八學年度起,公 共行政學系更名為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財稅學系更名為財政學系,所有各學系,均依教育部規定名為進修學士班,歷年畢業學生人數約在三千人左右。
第一階段部主任依序為吳英荃蔡蔭恩教授,第二三四階段 部主任依序為李鴻毅,左潞生、龍名登、馮小彭、張書文、張致祥、陳文龍、劉家駿王立中李鍾元、戴麗華、侯崇文等教授。 歷任部主任繼任以來,無不全力發展部務,或爭取經費, 或興建大樓、或更新設備、或增設學系、或增聘師資,遂使夜間部部務蒸蒸日上。
法商學院與台北進修部自成立以還,系所學生日增,惟受限於校地狹隘發展不易。爰經師生多次集會研商,並獲從政校友大力協助,終於七十八年獲教育部同意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研擬遷校台北縣三峽鎮新校區計畫報核,並於八十一年奉行政院核准國立台北大學發展計畫。 溯自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三十八年建校伊始,萬千校友殷切期盼改制為大學的心愿終能成真,實應對過去數以百計參與遷校覓地擘劃的法商師長及校友前輩們,致上崇高的謝意與敬意。因為他們的熱心參與及無私奉獻,方才促成了國立台北大學的誕生。

 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國立台北大學 
 中興法學院建國校門 中興法學院建國校門 中興法學院建國校門 台北大學校門

學院系所

法律學院
台北大學
台北大學
法學系
司法學系
財經法學系
法律專業研究所

是

商學院
企業管理學系
合作經濟學系
會計學系
統計學系
休閒運動與管理學系
資訊管理研究所
國際企業研究所
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
社會科學學院
社會學系
社會工作學系
經濟學系
犯罪學研究所
公共事務學院
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財政學系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都市計畫研究所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人文學院
中國語文學系
套用外語學系
歷史學系
民俗藝術研究所
古典文獻學研究所
電機資訊學院(學院籌備規劃中,學系,研究所已設立)
資訊工程學系
通訊工程研究所
電機工程研究所
研究中心
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
商學院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商學院合作經濟暨非營利事業研究中心
人文學院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
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中心
人文學院語言中心
社會科學學院台灣發展研究中心
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
公共事務學院土地與環境規劃研究中心
校級中心
亞洲研究中心
師資培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核心能力

該校以“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為治學願景,沿襲建校以來之優秀傳統,致力於培養社會與企業所需之人才,並以“專業”、“人際”、“倫理”、“國際觀”四大素養為概念,承接治學願景並開展具體能力。為求有效縮減學校教育與社會、職場所需能力的落差,該校以培養學生四大素養為基石,具體提出學生應具備之八大核心能力: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綜合統整、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誠信正直、尊重自省、多元關懷及跨界合作。透過以“情境學習”為主軸的三項分項計畫,將此八大核心能力與本次教學卓越計畫之想望成果具體連結,期望不僅強化教與學之品質,亦協助學生建立“可攜式”能力,使得在校所學能成為一生受用之資產

在專業素養方面,不論學生學術專攻領域為何,綜合言之,都應具備“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綜合統整能力”,以強化在社會與職場生存所需之硬性技能。微觀思考與巨觀統合能力能協助不同類別、系所的學生,在離開學校環境後熟悉如何詢問正確問題、匯整資訊以及跳脫框架思考並與他人進行深度對談的問題解決模式。
由人際素養開展出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則是現今社會兩項重要“根本”軟性能力。透過情境式學習環境,讓學生體認擁有優異專業技能外,還要具備溝通與合作的心態與能力,才能在群體合作的社會上生存,以因應多變及日趨繁雜的事務與要求協同合作的環境。

倫理素養強調“誠\信正直”以及“尊重自省”。見諸社會亂象及該校於公部門所發揮影響力之優良傳統,誠\信正直可謂學生踏入社會及職場之立基;同時,尊重他人、社會、環境同等存在的價值,認清自我與宇宙天地間之角色與責任,才能真實面對自己並時刻自我反思與學習。

最後是與國際觀素養相關的“多元關懷”以及“跨界巨觀”能力。不單強調提升語文能力或是認識與學習他國知識文化,更是讓學生在了解、熟悉其他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在地多元關懷尊重、跨界巨觀、欣賞並相互學習之精神。這才是更能創造價值的可貴能力。

學校精神

本校於2008年12月23日經學生會舉辦投票,選出「追求真理,服務人群」作為北大精神,並以此校園精神取代傳統校訓。
本校原為中興大學法商學院,2000年改制成為綜合大學,特以「追求真理,服務人群」做為大學之精神,象徵本校發展新階段。本校園精神不但重視以客觀方法鑽研學問,而且強調學問與個人修養的結合,最後進至美善之境。
「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的內涵如下:
「激發對科學知識探索的熱情是大學教育的核心課題,本校鼓勵學生在持續追求真理、終生學習、成就知識價值之外,也要服務人群,奉獻社會。
昔日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導致部份人誤以為社會也應該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敗,沒有能力的,就讓他們自然淘汰。這種論點相當功利,但卻是目前時代的主流。很多人心中只有自己,把自己擺在第一,要賺大錢,要贏得這個世界。然而今日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為災變、苦難、貧窮、飢餓、犯罪、暴力、恐怖主義、心理疾病,偏見與歧視問題,都是人們自私,只顧自己,不願意去幫助別人的結果。
如果我們只想到自己,只為自己,沒有看到別人的需要,社會將會出現更多的對立、衝突與戰爭,世界秩序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甚至於走向滅亡。
世界上有許多需要我們去愛與伸出援手的地方。我們鼓勵學生要為這個世界做多一點的付出,幫助窮人,關懷弱勢,溫暖這世界。追求真理,服務人群,追求至善,至美,這才是時代應有的價值,也是穩定社會的保障。」

校園價值

真誠 懇切至誠,腳踏實地,真心關懷,善盡公民職責。
樸實 質樸誠實,勤勞節儉,止於至善。
正直 公正廉節,品行端莊,剛正不阿。
生命 認識尊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珍惜生命,禮讚生命,也讓生命產生光和熱。
自由 信奉學術自由,創造教授自我發展空間,培養學生追尋真理的自由與責任。
希望 對未來充滿希望、夢想與願景,樂觀進取,認真面對每一件事情。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

本校以「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為治學願景,沿襲建校以來之優秀傳統,致力於培養社會與企業所需之人才,並以「專業」、「人際」、「倫理」、「國際觀」四大素養為概念,承接治學願景並開展具體能力。為求有效縮減學校教育與社會、職場所需能力的落差,本校以培養學生四大素養為基石,具體提出學生應具備之八大核心能力: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綜合統整、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誠信正直、尊重自省、多元關懷及跨界合作。透過以「情境學習」為主軸的三項分項計畫,將此八大核心能力與本次教學卓越計畫之想望成果具體連結,期望不僅強化教與學之品質,亦協助學生建立「可攜式」能力,使得在校所學能成為一生受用之資產。
在專業素養方面,不論學生學術專攻領域為何,綜合言之,都應具備「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綜合統整能力」,以強化在社會與職場生存所需之硬性技能。微觀思考與巨觀統合能力能協助不同類別、系所的學生,在離開學校環境後熟悉如何詢問正確問題、匯整資訊以及跳脫框架思考並與他人進行深度對談的問題解決模式。由人際素養開展出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則是現今社會兩項重要「根本」軟性能力。透過情境式學習環境,讓學生體認擁有優異專業技能外,還要具備溝通與合作的心態與能力,才能在群體合作的社會上生存,以因應多變及日趨繁雜的事務與要求協同合作的環境。倫理素養強調「誠信正直」以及「尊重自省」。見諸社會亂象及本校於公部門所發揮影響力之優良傳統,誠信正直可謂學生踏入社會及職場之立基;同時,尊重他人、社會、環境同等存在的價值,認清自我與宇宙天地間之角色與責任,才能真實面對自己並時刻自我反思與學習。最後是與國際觀素養相關的「多元關懷」以及「跨界巨觀」能力。不單強調提升語文能力或是認識與學習他國知識文化,更是讓學生在了解、熟悉其他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在地多元關懷尊重、跨界巨觀、欣賞並相互學習之精神。這才是更能創造價值的可貴能力。

治校理念

大學精神是大學發展的基礎,堅持大學精神,學校才有方向與動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環境中拔得頭籌。
一、大學是承傳知識的殿堂
大學是承傳知識的殿堂,大學教授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圖書館豐富藏書提供學者取閱博覽,現代化的網路系統,即時高效的進行教與學活動,傳承的鍵鍊環環相扣。大學更重視知識創新,因此,大學教授應致力於研究工作,追尋理想與真相,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識。以此自許,期望大學成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動力,帶動我們的社會走向真、善、美的新境界。
二、大學要有自主性
大學要有自主性,要見他人所未見,做他人所未做,走他人所未走,發展自我的方向,建立自己的風格。
三、大學要尊重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與相互尊重的學風是大學重要資產之一,也是大學的時代使命。學術自由是讓教師有教學與研究的自由,學生有學習與探索的自由。大學應在學術自由原則下,給予師生充分思考與決定空間,彼此相互尊重,激發創造力,使校園朝氣蓬勃,成為前進的動源,讓社會因大學而大不同。
四、大學要講求民主與法治
大學校園強調多數參與,尊重少數,以公平、公正、公開及客觀的精神,以建立學校各項典章制度。大學行政更應要依法執行,才可以減少校園衝突與不安,學校才能穩定成長,凝聚共識,落實法治,邁向永續發展。
五、大學要有自省自覺的能力
大學師生要有自省自覺能力,隨時鞭策自己,接受教學與研究的評鑑,檢討得失,策勵將來。
六、大學要有文化性
校園文化是校園的核心價值,是校園學習的基礎,更被視為是學校能否具有特色與代代相傳的指標。大學首要之務,在於確立其文化特色,以高效率的行政團隊,完善的學習與研究環境,建構校園特色,激發校園情感,使學校充滿優質文化感。
七、大學要有國際視野
21世紀是e化的時代,也是全球化的時代,更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面對如此遽變時化巨輪,大學必須走出校園,走入國際社會,與國外學術研究機構交流,建構國際化的大學;大學也需推動跨院與跨校學程,甚至結合企業機構、聯盟國際學術,擴大學生學習視野,培育具有多元性、專業的、多面向的國際觀,以及能隨時掌握國際事務動態的菁英。

歷任校長

姓 名
學校性質
任 期
左潞生先生
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
1949.8-1955.8
周一夔先生
台灣省立法商學院
1955.8-1961.8
左潞生先生
台灣省立法商學院
1961.8-1961.11
林致平 先生
台灣省立中興大學
1961.11-1963.6
湯惠蓀 先生
台灣省立中興大學
1963.6-1966.5
劉道元 先生
台灣省立中興大學
1965.5-1972.8
羅雲平 先生
中興大學
1972.8-1981.8
李崇道 先生
中興大學
1981.8-1984.8
貢谷紳 先生
中興大學
1984.8-1988.8
陳清義 先生
中興大學
1988.8-1994.10
黃東熊 先生
中興大學
1994.10-1997.10
李成章 先生
中興大學
1997.10-2000.2 (其於中興大學任期至9月30日)
李建興 先生
台北大學
2000.2-2004.9
侯崇文 先生
台北大學
2004.9-迄今

校內社團

自治性社團
系學會
歷史系學會
台北大學校慶
台北大學校慶
資工系學會
運管系學會
中文系學會
應外系學會
合經系學會
統計系學會
行政系學會
不動產系學會
財政系學會
會計系學會
企管系學會
社工系學會
社學系學會
經濟系學會
財法系學會
司法系學會
法學系學會
學生自治會
學生會
學生議會
一般性社團(學藝性社團)
新聞社
電腦社
文藝社
卡漫社
AIESEC
滔滔社
聖研社
橋棋社
妍社
書法社
正覺社
易研社
證研社
瑜珈社
網服社
北文坊
崇青社
圓明社
青年社
康樂性社團
土風舞
調酒社
熱舞社
魔術社
攝影社
戲劇社
電影社(北)
電影社(三)
國標社
服務性社團
社服團
慈倫社
信望愛
文服社
原友社
螢火蟲
慈青社
春暉社
體育性社團
跆拳社
國術社
棒球社
劍道社
擊劍社
壘球社
台北大學
台北大學
足球社
登山社
音樂性社團
古箏社
國樂社
吉他社
管樂社
鋼琴社
校友會性質
花友會
南友會
雲嘉會
竹友會
延平會
蘭友會
雄友會
中友會
彰友會

院系設定

法律學院:
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系以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學係為基礎發展而成,設定法學學系(含碩、博士班、進修學士班)、司法學系、財經法學系及比較法資料中心,並於未來申請增設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班),提供非法律背景之大學畢業生進一步研習法律專業課程。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下設:法學系司法學系財經法學系比較法資料中心法律專業研究所
法律學院之特色,從法學基礎理論,司法實務到專業法學研究,構成完整的法學教育體系,培育法學研究及法律實務人才。強調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比較法學研究,期使學生對中外古今法製得以融會貫通。另設有法律服務社、國際法學社及實習法庭,使學生將研習理論得與實務套用結合。
法律學院之發展,畢業生除繼續深造或準備律師、司法官考試外,更將針對財經實務及科技發展之需要,開設具有整合法律學門及各類學門之相關課程,並計畫招收非法學背景碩士班學生,養成兼具法學及各類專業背景之人才。並加強與國內外法學研究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商學院
國立台北大學商學院系以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合作經濟學系會計學系、統計學係為基礎發展而成。以培育具有恢宏國際視野,深厚商學基礎之新世紀商學專業人材為目的。國立台北大學商學院下設:企業管理學系合作經濟學系統計學系會計學系休閒運動與管理學系諮詢工程學系通訊研究所諮詢管理研究所
學院所屬學系各具特色:
企業管理學系: 強調中小企業實務管理及國際管理方面之教學研究,注重外語訓練與計算機軟體包運用,並與外界合作辦理建教合作與進修,協助企業界之人才培訓與營運,口碑卓著。
合作經濟學系: 以合作事業、非營利事業、國際經濟與國際企業研究為其主要特色,不僅在歷史傳承上有其重要性,同時並可配合國際潮流發展,兼具時代意義。
會 計 學 系: 以培養現代會計專業人才為主,學生除研習理論外,並經常與會計師事務所舉辦研討會,注重理論與實務結合。
統 計 學 系: 不僅注重數理統計之訓練,並能結合商學院之特色,在管理與商用統計方面獨樹一格,並設有統計實驗室供統計實務之諮詢服務,近來更注重信息科技之導入與運用。
未來商學院將能整合上述各系特色,預期未來將可成為國際著名之商學研究重鎮。在教學、研究與實務推廣上進一步充實師資陣容與軟硬體設備,提升商學教育學術專業水平,廣開學生就業升學管道,強化與企業實務交流,加速推動國內 外學術合作,庶能為我國經濟實力之強化與發展提供更大之貢獻。
社會科學學院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系由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系及社會學系(含社會工作組)為基礎發展而成,包括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經濟學系及台灣發展研究中心。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下設:經濟學系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犯罪研究所,台灣發展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社會學系及社會工作學系,三系各具特色:
經 濟 學 系: 因台灣經濟環境變化快速,金融服務業及各行業均有顯著的成長, 經濟系所培育的優秀人才,在各行各業中皆有優秀的表現,其中金融服務業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公職人員,更是本學系畢業學生的主要就業市場。
經濟學系未來之發展:

〈一〉 延聘知名學者,充實師資陣容
未來除進一步加強專任師資的羅致外,更將延聘國內外學有專精的學者擔任客座講學及兼任教授,期使本系成為學術發展重鎮。 〈二〉 研究方向,加強理論與實務之結合
 研究之方向與內容將朝向具備時代化與學術化之意義,並使理論與實務結合,以因應社會發展之殷切需求。 〈三〉 配合台灣經濟政策,培育優秀人才
目前自由化及國際化的時代潮流中,台灣期望成亞太營運中心,更需要傑出的經濟人才投入服務。因此,優秀人才的培育,乃是本學系責無旁貸之目標。
 〈四〉 加強系友聯絡,增進實務合作
 本系期望透過經濟系友會之合作,加強與歷年畢業系友的聯繫,經常為本系師生提供業界訊息,以增進本系學術與實務的合作交流,並拓寬本系畢業學生的就業管道。
社 會 學 系: 教學目標為培養社會學理論及社會研究人員,以了解社會變遷與社會問題,促進台灣社會整體發展。 社會學系未來之發展:
〈一〉 社會學相關主題之探討鑽研
在歷史文化方面,研究傳統與現代台灣社會的結構與變遷,文化與宗教行為等社會現象。在社會問題方面,研究變遷中的台灣社會所產生之各種問題,如貪窮、犯罪及社會分配等。在族群研究方面,研究社會弱勢團體,如勞工、婦女、殘障及原住民之處境,及其生存方式。
〈二〉 在學術交流方面
與台灣省有關學術機構聯繫、配合、建立網路、共同或輪替主(承)辦學術活動;並交換教師著作,以收學術交流之效。
社會工作學系: 社會工作學系主要在於培植專業社會工作人員,養成專業技術與方 法以及服務社會之精神,促進社會與經濟的均衡發展。
社會工作學系未來之發展:
〈一〉 小區社會的關懷與照顧
透過對小區社會問題的了解、有效結合小區資源、提供全面性的小區服務,以減少社會問題的發生,進而提升小區整體的生活質量。
〈二〉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之培訓
 社會工作服務之績效有賴專業人員素質之提升,除強調社會工作哲理、理論、工作方法為基本能力的培養之外,訓練的重點將著重於對小區社會問題的掌握及分析、對小區社會資源的規劃與運用、小區網路的建立、小區服務的輸送,及小區行動策略的發展等。
公共管理學院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系全國唯一以「公共事務」人才的培育為宗旨的教學和研究學院;包括地政、財政、公共行政暨政策等三學系,都市計畫和資源管理兩個獨立研究所, 以及選舉研究中心、地政研究中心。無論是就學院規模,學系特殊性 與涵蓋層面完整性,學士、碩士、博士班之課程的一貫性,以及兼顧 正規與進修、推廣教 育的均衡發展等而言,國立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均已達相當的水平。
就學系發展方面而言,已充分見證了國民政府遷台後的台灣政、經情勢的演變;在面對跨世紀的國內民主化與世界局勢全球化之要求 ,公共事務學院各個系、所亦勢必有所回響;由行政專才的培育、到 政策規劃人才的養成,乃至決策精英的形塑,公共事務學院的未來發 展遠景,亦將更為寬廣;社會所賦予的教育使命,也愈為重大。國立台 北大學公共學事務學院下設: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地政學系財政學系都市計畫研究所資源管理研究所
公共事務學院所屬各學系之特色: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本系兼含行政管理與政策規劃,在發展特色方面,就「公共行政」之範疇而言,主要有三點:
 〈一〉 為順應管理時代潮流,提升國家行政效率,積極培育地方自治與行政主管領導人才;
 〈二〉 為因應公共政策學術趨勢,解決政府與民間迫切需求,發揮理論與實務的整 合,致 力推動政府政策分析與民間智庫之充實;

台北大學 台北大學

 〈三〉 為促進國家行政體系、法規、制度與理念意識的多元變革,健全行政運作的民主與活力,奠定國家的永續經營,強化行政革新的本土設計。
 在「公共政策」的領域方面,則著重科際整合,強化與國際及大陸學術交流,並積極辦理推廣教育,落實以政策規劃、教育服務社會的理念。
地 政 學 系: 創立之伊始,旨在培養土地改革之行政人才,然因近年來生產技術改進,經濟快速成長,以致人口大量集中於都市,而使住宅提供與地價飆漲問題愈顯嚴重。所以本學系從民國八十一年起,分「土地使用暨規劃」及「土地行政暨管理」兩組教學,以培養城鄉規劃與不動 產經營管理 人才為主要目標。為配合不動產鑑定與土地信息產業蓬勃發展,除特別加重相關課程之訓練外,亦成立地政數據中心,加強土地信息與地政數據處理人才之培育與專業能力之訓練,以應社會就業市場發展之趨勢與相關研究所需。
財 政 學 系: 為因應二十一世紀國家社會變遷與發展之需要,並衡酌政府所應該扮演的角色與高等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本學系之特色在確立「以教學引領研究」、「以研究充實教學」的基本方針,並強調「本土化」與「國際化」、「全球化」的研究方向,在科際整合的研究態度下 ,側重 國家預算資源合理配置,財政制度的規劃,和財政、預算政策的實證分析與評估。
財政乃邦國之大本,與一國之國計民生息息相關;舉凡市場經濟機能無法解決的問題,都必須藉由政府職能的發揮,來加以妥善解決,而財政大計乃是政府職能能否充分發揮的關鍵。因此,本學系除了以培育政府與民間所需稅務相關專門人才外,亦重視稅制暨財政政規劃人才的 養成。
都市計畫研究所: 鑒於都市計畫為一科技綜合性的套用學科,故而本系之規劃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更是服務性的。本所除理論外,並輔助以分組計畫實習課,其使研究生兼備理論素養及實務能力,成為有所專之通才及綜合規劃研究人才。
基於此及因應當前國家社會發展之需要,本 所之特 色確立有三:
 〈一〉 教育功能:培養高級規劃專業人才;
 〈二〉 研究功能:基本學理與台灣實際發展問題之探討研究;
 〈三〉 服務功能:配合社會公、私機關團體之需要,接受委託有關都市、區域問題政策之研究。
資源管理研究所: 基於自然資源之管理與配置,不僅關係生態平衡的維持,亦關係人類文明的 存亡絕續。故本所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之師資與專業知識,以科際整合方式,一方面迎合全球環境問題之發展趨勢及教學研究潮流,另方面配合國家長期經濟發展所需,以達成增 進國民 生活環境質量,落實自然資源保育與節約之行動,並提升整體資源配置 效率與公平性的最終目標。 
公共事務學院未來之發展:
在面對跨世紀的國內民主化與世界局勢全球化之要求,公共事務學 院各個系,所亦勢必有所回響;由行政專才的培育、到政策規劃人才的 養成,乃至決策精英的形塑,公共事務學院的未來發展遠景,亦將更為 寬廣;社會所賦予的教育使命,也愈為重大。數十年來,我國的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雖為國人帶來富裕 與便利,但因社會急遽變遷,卻使人心浮動、道德低落、問題叢生。值 此之際,回歸人本,提倡人文,實為治本之道。
人文學院
國立台北大學於成立伊始,有鑒於人文教育對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之 重要,將原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共同學科國文組、外文組、 歷史組改制成立為 中國語文學系套用外語學系歷史學系,成立為 人文學院 。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設立之宗旨,厥為回歸人本,秉承人文 化成理念,培養饒富人文素養、鑑古知今具良知遠見之跨世紀領導人才 ,及專業化、科技化、當代化之學術研究與實際套用之文史人才。 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下設:中國語文學系,套用外語學系,歷史學系
人文學院所屬各系之特色:
 
國立台北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兼顧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際、總體與區域、比較 與深究。著重語文與信息科技之結合及套用語文能力之培養,多元開 拓學生就業之路;中文科技化、本土化、實用化、當代化為其特色。
套用外語學系: 主要以外語教學及套用為發展重點,除厚植基礎外 語能力及學術訓練之外,並因應社會需要提供多元豐富之套用課程, 如:計算機網路語言分析及套用、翻譯、口譯、國際談判等,以培養各 種國際事務人才。
歷 史 學 系: 以 史料與史學方法、本國史、區域史、世界史為四大教 學研究領域。強調「歷史即生活」,以現實人生為導向, 比較研究、跨學科整合研究、多元文化和多語言訓練、信息技術 的掌握運用為其教學重點。
人文學院未來之發展:
一,積極推動三鶯地區文化活動:設校初期擬整合三系資源,致力於三鶯地區人文藝術之深入研究,並結合地方政
府、各界人士,於校內設定長期性展示空間,並定期舉辦各種文物展覽及文化活動,共同提升三鶯地區乃至北台灣之人文學術研究風氣。
二,建構整合之系所:人文學院未來擬增設民俗藝術、音樂、 戲劇、哲學等系所,建構完整之人文學院。
三,充實硬設備:配合學校整體規劃,兼顧教學研究所需,擬 成立大學博物館、文史資料室、專題研究室、多媒體資源教室、 表演藝術中心,談判及 口譯專業教室等。
四,強化本院師資陣容。
五,提升學術研究:整合全院人力資源,規劃跨系所研究計畫。
六,建構遠距教學系統:加強與國內外著名大學學術交流。
體育室
國立台北大學體育室原為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體育分室,負責全校體育教學與活動之規劃及實施。體育室下分置教學研究、競賽活動、場地器材三組,綜理全校體育教學與行政工作。
體育室所規劃課程以因應學生未來生涯規劃,朝向生涯運動之發展為導向,采多元化之設計並以興趣選項教學,以滿足學生多元 需求;目前開設之課程:籃球、排球、桌球、羽球、網球、韻律、太極拳等,俟台北大學校園各項運動場地次第興建完成,當可開拓更多之教學運動課程。
體育室之發展擬在教育學院內設定有關體育與運動休閒管理之系、所,以培養體育或運動休閒管理之人才。
進修暨推廣中心
國立台北大學進修暨推廣中心,系整合原國立中興大學台北進修 部暨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推廣教育分中心二單位而成,以期事權統一 及增進工作效率。國立台北大學進修暨推廣中心設進修、推廣教育、研究管理、行政四組,爰介紹於後:
進 修 組: 統籌辦理各學系(所)進修學士班、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之教學行政及學生事務。
推廣教育組: 統籌辦理推廣教育、建教合作等相關之企劃及教學行政事務。
研究管理組: 協助各研究中心處理事務性工作。
行 政 組: 負責處理本中心文書、採購、出納、保管、營繕、環保等事務工作。
進修組系承受原國立中興大學台北夜間部(進修部)全部經辦業務。目前 辦理之各學院進修學士班計有法律學院法學學系(原中興大學法律學系), 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雙班、合作經濟學系、公共事務學院公共行政暨 政策學系(原公共行政學系)雙班、財政學系(原財稅學 系)、地政學 系,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經濟學系等十系,依教育部 規定進修學士班學生在學期間均為五年,目前進修進學學士班 學生計二千七佰餘人。
推廣教育組系承受原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推廣教育分中心經辦業務。 目前辦理之班別有學分班非學分班,嗣後當視實際需要適時調整 。非學分班采不定期方式招生。
研究中心
國立台北大學在各學院分設有各種專業學術領域之研究中心,以支持教學研究, 分別介紹於後:
 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
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經費補助於民 國八十五年五月成立。歷年來所收藏之圖書數據,除本國法律文獻外,外國部份以 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瑞士、奧地利等法治先進國家之法律文獻為主。 其中尤以美國法院之判例集堪稱完整,容為國內各大學收藏美國法院判例之重鎮。 值此我國為因應國際政經環境丕變,亟待了解國際間主要法治國家法律,用為我國 立法重要參考依據之時,台北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之成立,實具有前瞻性之時代意 義。
比較法數據中心除定期開放供眾閱覽外,並提供國內外學術網路連線作業服務 ,俾使使用者得以隨時洞悉及掌握最新信息。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並計畫逐 年編譯國外法治先進國家法典廣為流傳。
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
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六年,歷年來先後購置計算機數據處理主 機,計算機督導及訪員工作站,台北市及台灣省住宅電話號碼資料庫,計算機輔助電話 訪問系統(CATIS)可隨時針對全時性時事議題作全面性快遞電話民意調查。
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除針對選務行政、選舉法規、選舉活動、選舉經費 、選舉統計進行序列性之項目研究外,並不定時就各項重大議題舉辦民意調查及舉 行學術研討會。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正計畫舉辦與選舉事務有關之訓練與講 習,並計畫將各項研究成果出版專刊,用供各界參考。
 公共事務學院地政研究中心:
公共事務學院地政研究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一年,成立目的在於研究如何促進台灣 地區土地與集居環境實質空間發展之改進。歷年來,曾先後完成政府委託之套用型 專題計畫案多起、及教育部資助之基礎性專題計畫案,另開設土地開放教育學分 班,另為支持研究與訓練計畫,已成立規劃支持複雜空間系統實驗室,允為本研究中 心之重要特色。
公共事務學院地政研究中心,正計畫擴大編制員額增列專兼任之研究人員及訪 問學者;出版研究論文、技術報告、並舉辦與研究主題有關之教育訓練課程,俾能 與社會取得互動。
人文學院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
人文學院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六年六月,設立目的為研究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之理論與實務,並辦理教育訓練以培育此一領域之專業人材,蔚為國用 。
人文學院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教育訓練之課程內容包括:
是

談判 談判基本概念與技巧,政治談判,經貿及 科技談判、環境談判、勞資談判、生活談判。
同步翻譯 同 步翻譯部份口語表達訓練、逐步口譯策略、 同步口譯策略、同步翻譯實務。
國際事務與文化 跨文化溝通、國際禮儀及實務、地區文化專題講
人文學院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計畫成立顧問諮詢委員會,學術諮詢委員會, 延聘社會名流專家學者參與,俾集思廣益,使本中心得以發展為此一項目領域 之重鎮。
社會科學學院台灣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學院台灣研究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十五日。台灣研究中心之成立,乃在研究台灣社會、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商業、公共政策、環境資源各方 面發展經驗之研究,以因應二十一世紀台灣未來發展之需要。
社會科學學院台灣研究中心設社會經濟、法律政治、歷史語言、商管財金、自然資源等組分別延聘校內外專家學者就各相關專業學術領域各項專題進行研究。並擬將研究成果匯集出版,提供各界從事相關研究之參考。未來本中心並擬與國外研究機構進行學術交流,以宣揚台灣經驗,並與其它先進國家之發展經驗交換心得及看法,藉透過訪問、交換學者計畫與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方式,拓展國際學術交流。期使本校成為台灣研究發展之學術重鎮。

校園環境

國立台北大學 國立台北大學優美的校園
校區名稱
所在地址
單位面積(公頃)
三峽校區(校總區)
台北縣三峽鎮大學路151號
54.53
民生校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三段67號
1.62
建國校區(舊稱合江校區)
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二段69號
2.91
三峽校區
位於台北縣三峽鎮(備註: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大樓位於台北縣樹林市南園裡),校區總面積約54.53公頃,為學士班、碩士班與博士班等學制上課地點;台北縣三峽鎮的都市重劃區亦以三峽校區為中心,與樹林市南園裡,形成“台北大學城”,台北捷運三鶯線也規劃設定“台北大學車站”。目前三峽校區內主要建築包括:
行政大樓:目前所有行政人員皆已搬遷至三峽校區辦公,不過在台北校區仍設有辦公室。商學院大樓:由“商學院”各系所使用。人文學院大樓:由“人文學院”各系所使用,此外“電機資訊學院”亦有部分系所使用(人文學院大樓全境皆位於樹林市)。社會科學院大樓:由“社會科學院”各系所使用,此外“電機資訊學院”亦有部分系所使用。學生宿舍:皓月樓(女生宿舍)、曉日樓(男生宿舍)、繁星樓(研究生宿舍),二期宿舍尚未進入設計階段。法律學院大樓:由“法律學院”各系所使用。公共事務學院大樓:由“公共事務學院”各系所使用。運動場暨地下停車場:已完工啟用圖書資訊大樓:2008年1月17日完成建築師評選,尚未開工。體育館暨活動中心:尚未進入設計階段。學生活動中心:尚未進入設計階段。電機資訊學院大樓:籌建中。科技大樓:尚未進入設計階段。國際會議中心:尚未進入設計階段。
台北校區
台北校區又可分為民生校區、建國校區,兩校區距離相近,步行五分鐘即可抵達。
民生校區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三段67號,近台北捷運文山線中山國中站,未來台北捷運民生汐止線亦將在民生東路上設定台北大學車站。校區內主要建築包括:
教學大樓:目前由進修推广部、在職專班等使用。育樂館:作為禮堂、活動中心與體育場地使用。資訊大樓:為電子計算中心、電機網路設備的管理單位,設有電腦教室、學生列印中心與國際會議中心。[編輯]建國校區舊稱合江校區,位於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二段69號,民生校區西南方約350米處,可分為東、西兩院,兩院僅隔合江街,在兩院相對建築物(自強大樓、莊敬大樓)中有地下道相通,主要建築包括:
的

東院:風雲樓自強大樓:設有學生閱覽室與碩士在職專班教室。女生第一宿舍女生第二宿舍女生第四宿舍男生第一宿舍(前女三舍)西院:圖書館莊敬大樓:主要用為教授研究室以及研究生研究室。社會科學大樓:設有大型階梯教室、校友中心。力行大樓:主要用為教授研究室以及研究生研究室。建國大樓:包括惠蓀南樓、惠蓀北樓,目前多為進修部與在職專班使用。男生第一宿舍:位於合江街,建國校區旁,現已讓予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男生第二宿舍、男生研究生宿舍:位於五常街(近台北松山機場)。

傑出校友

賴景昌 經濟學者,“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著有《總體經濟學》一書,廣受大學生歡迎
江丙坤 國民黨副主席,曾任“經濟部部長”、“經建會主任委員”、“立委”
黃信介 前民進黨主席
城仲模 公法專家,前“司法院”大法官兼“副院長”
甘添貴 - 刑法專家
林誠二 民法專家
林豐正 前國民黨秘書長

啊

葉金鳳 前“內政部長”
鄭愁予 詩人
彭淮南 “中央銀行”總裁-經濟系畢業(51年)
徐義雄 “中央銀行”副總裁
梁發進 “中央銀行”副總裁
王塗發 曾任“立委”
費鴻泰 現任“立委”
管碧玲 前高雄市文化局長,現任“立委”
王榮周 前“調查局”局長
王光宇 前“調查局”局長
葉盛茂 前“調查局”局長
江岷欽 名嘴,現任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劉保佑 La New創辦人 董事長
江岷欽教授
江岷欽教授
張世賢
黃營杉 前“經濟部部長”
劉玉山 前“行政院”秘書長
吳英荃
游錫堃 前“行政院長”,前民進黨主席
王進旺 前“海巡署”署長
陳瑞隆 前“經濟部部長”
王卓鈞 台北市警察局局長
周建源 美國德州艾迪遜市市長
賴英照 “司法院院長”,前“司法院”大法官,前“行政院副院長”
曾華松 “司法院”大法官,最高行政法院庭長
丁克華 “證券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的

詩人鄭愁予
詩人鄭愁予
曾銘宗 現任“金管會”檢查局局長、合作金庫銀行總經理、信託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期貨交易所監察人
郭智輝 崇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蔡木霖 現任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
吳裕群 財團法人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總經理
康寧祥 “監察委員”
許新枝 “監察院”高級顧問、前桃園縣縣長、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廳長、“內政部”政務次長、“中央電影公司”董事長
林省三 長榮集團副總裁
饒穎奇 前“立法院”副院長、國民黨中常委、“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
郭采潔 台灣演員、歌手、有台灣水女孩之稱
張鈞甯 台灣 演員,代表作《白色巨塔》、《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最美的時光》

台灣省高校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