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史料與史學》一書是翦伯贊先生所著,是一本講述中國古代“史料學”與“歷史學”的著作,是一本重要史學入門之作。其原本於1946年4月由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出版,共收論文三篇,為《略論中國文獻學上的史料》、《論司馬遷的歷史學》及《論劉知幾的歷史學》。本書為增訂本,新收論文亦為三篇,以其發表的時間為序,有《略論收集史料的方法》、《考古發現與歷史研究》及《關於歷史學的“三基”問題》。翦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他的一生中,除了為史學研究和建設編寫了許多重頭名著如《中國史綱》、《歷史哲學教程》等之外,還寫了不少普及性的讀物,以幫助一般民眾,其是青年學生學習和研究歷史之用,本書就是他所著的一本重要的史學入門之作。本書由“原本”的產生到“增訂本”的出版,其間相距40年。在這40年中,中國的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翦老本人的生活也經歷了漂沉激盪。本書雖小,其形成過程卻反映出了中國和翦老本人歷史的一個重要側面。
本書分兩大主題:一為“史料”,一為“史學”。他所說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稱的歷史資料,而是“史料學”,是研究歷史資料的具體門徑和方法;所說的“史學”,主要是說研究歷史的理論和方法,通稱“歷史學”。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於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蒐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於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裡,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作者簡介
翦伯贊(1898—1968)中國歷史學家。原名象時。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1898年4月14日生於桃源。1924年夏去美國,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專攻經濟學。1926年1月回到北京,從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歷史的研究。從1930年開始,積極參加有關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問題論戰。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七·七事變”後,任南遷的北平民國大學教授,出版名著《歷史哲學教程》一書。1940年2月,至重慶,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從事秘密工作。發表60餘篇歷史論文,還著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內容翔實的《中國史綱》1、2兩卷。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於1946年5月到上海,與張志讓、周谷城等組織並領導“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兼任大夏大學教授。1947年10月到香港,任達德學院教授。1948年11月,他與郭沫若、侯外廬等離開香港,次年2月1日到達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並被選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
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從50年代初開始,翦伯贊即致力於史學建設。首先發起編纂《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共11個專題,約2000多萬字。他親自主編其中《戊戌政變》和《義和團》兩個專題。從1961年春開
始,兼任全國高等學校歷史教材編審組組長,主編通用教材《中國史綱要》和《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資料》。他發表論文,批評史學界從5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的極左思潮。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
始,他被劃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1968年12月18日夜,與夫人同時在北京大學含冤棄世。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學黨委為翦伯贊平反昭雪。
翦伯贊著述宏富,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7、8部,共約有400餘萬字。重要論文集有《中國史論集》第1、2輯、《歷史問題論叢》(增訂本)、《翦伯贊歷史論文選集》、《史料與史
學》;專著有《最近之世界資本主義經濟》(下)、《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第1、2卷(校訂本改名《先秦史》、《秦漢史》,主編有《中國史綱要》、《中外歷史年表》,合編有《中國歷史概要》等。此外,還與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等。點擊查看更多內容
目錄
關於歷史學的“三基”問題
一 關於基本理論問題
二 關於基本知識問題
三 關於基本技能問題
略論中國文獻學上的史料
一 導言
二 正史
三 正史以外的諸史
四 史部以外的群書——經、子、集
五 四部以外的各種文字記錄
考古發現與歷史研究
略論蒐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與方法
二 史料探源與目錄學
三 史料擇別與辨偽學
四 史料辨證與考據學
五 史料的蒐集整理與統計學、邏輯學及唯物辯證法
論司馬遷的歷史學
一 司馬遷的傳略
二 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一——紀傳體的開創
三 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二——紀傳體的活用
四 司馬遷的歷史批判——“太史公曰”
五 餘論——史料的蒐集編制及其歷史觀
論劉知幾的歷史學
一 劉知幾的傳略
二 劉知幾的著作、思想及其歷史觀
三 劉知幾論中國歷史學各流派
四 劉知幾論紀傳體的各部門
五 劉知幾論歷史學方法
六 劉知幾論歷史學文獻
七 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