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詞語·可薩【拼音】:kě sà
【注音】:ㄎㄜˇ ㄙㄚˋ
【解釋】:唐 時 突厥 部落名。
【出處】:《新唐書·波斯傳》:“ 波斯 居 達遏水 西……北臨 突厥 可薩 部。”
簡介
中世紀的拜占庭強敵環伺,從6世紀到11世紀的500年間,拜占庭曾與無數的外族為敵,但在此期間,西西伯利亞大草原上一支信仰猶太教的半遊牧民族在創造了他們燦爛文明的同時,卻忠心耿耿地作為拜占庭最可靠的盟友,多次出現在拜占庭歷史的關鍵時刻,幫助拜占庭帝國(既東羅馬帝國,395~1453)轉危為安。 它就是中世紀早年在裏海、伏爾加河流域、頓河平原曾經強盛一時的可薩帝國。 然而可薩帝國最終卻悲劇性地亡於他們數個世紀以來最親密的盟友拜占庭帝國(既東羅馬帝國,395~1453)之手,在中世紀的歐亞草原留下了一曲令人扼腕的悲歌。民族
可薩人(也稱作卡贊人,哈扎爾人)出現在歐洲大陸歷史當中比較可信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6世紀左右,有關他![](/img/5/83b/nBnauM3XwQTO2ETMxkTM5UDN2MTM3gDO4EzN3MTNwAzMxAzL5E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可薩人興起的歷史和突厥帝國密切相關,公元7世紀中葉,唐朝連續擊潰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強盛的西突厥國家就此瓦解。除了歸順了唐朝的西突厥部落(比如咄陸部、弩失畢部),其餘西突厥部落分崩離析,留在烏拉爾以西的西突厥部落中最主要的兩支分別為由都洛部率領的保加爾人以及突厥王族阿史那部率領的可薩人。至670年,可薩人擊潰了保加爾人聯盟,成為這一區域突厥人的支配部族。而保加爾人被擊散後,則被隔絕在了伏爾加流域、黑海和多瑙河三塊孤立地點,或臣服於可薩人或繼續遷徙。
首都
可薩人是歐洲突厥人中最文明的,他們曾有三個首都:第一座首都巴倫加爾在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蘇拉克河河源處。阿拉伯人在722至723年摧毀它。第二座是薩曼達爾·馬哈奇卡拉附近,第三座是阿的爾,在阿斯特拉罕以北。可薩汗國在1030年受拜占庭與基輔羅斯攻擊下亡國。他們的故地被欽察人接手。崛起過程
在7世紀初期,俄羅斯草原西南部和達吉斯坦目睹了可薩帝國的崛起。![](/img/7/f72/nBnauM3X1cDN0gTMxkTM5UDN2MTM3gDO4EzN3MTNwAzMxAzL5E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拜占庭宮廷對可薩人的親密態度可以從其他方面得到說明。在歐洲的突厥各族人中可薩人是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正如回鶻是中亞突厥人中最文明的民族一樣。儘管可薩人從未採取過定居或農耕的生活方式,然而,正像上面有時候所談到的那樣,他們已經建立起一個有秩序的國家,因貿易而致富,由於與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接觸,他們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可薩國家最初似乎是以捷列克草原地區為中心。第一個可薩“都城”巴倫加爾,馬迦特把它確定在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蘇拉克河河源處。阿拉伯人在722至723年摧毀它後,王室駐地遷往阿拉伯人稱呼為拜達(意為白城)的城市,馬迦特企圖將該名修正為沙里格沙爾(即突厥語黃城),或者更合適些,像米諾爾斯基認為的那樣,是沙利格·欣(即沙克新)。馬迦特將它的位置確定在以後建在伏爾加河口上的伊提爾都城的所在地。順便提一下,伊提爾只是可薩可汗們的冬駐地。在夏季,他們像其祖先匈奴人一樣在草原上來回漫遊,很可能是在庫班方向。833年,由於希望有一個不十分暴露給那些漫遊部落的司令部,他們請求拜占庭皇帝狄奧菲勒斯派工程人員幫助他們建造一座設防的都城。狄奧菲勒斯派總工程師帕特羅納斯幫助他們建起了第三個都城沙克爾,它可能位於頓河入海處,或者更有可能是在頓河大拐彎處。可薩人在克里米亞對面、塔曼半島的原法納戈里亞的廢墟上又建起了馬他喀貿易據點。
可薩帝國是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拜占庭、阿拉伯和猶太商人們成群結隊地到伊提爾和沙克爾收購從北方來的毛皮。隨著商人們的到來,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在可薩國內找到了落腳處。在851至863年年間,拜占庭派基督教教士聖西利爾到可薩人中,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西利爾傳記上記有他與猶太教教士在可汗宴會上的論戰。在利奧六世統治期間,馬他喀成了拜占庭的一個主教區的所在地,它的建立是為了在可薩境內傳播新約。以大批阿拉伯居民為代表的伊斯蘭教從690年起也有許多皈依者,從868年起,特別是在965年以後,伊斯蘭教成為該地區的一大宗教。猶太教更受歡迎。767年,伊沙克·聖格里開始在可薩人中任牧師。馬蘇第宣稱,在哈侖·阿爾·拉施德哈里發朝的統治下(786-809年),可薩可汗和貴族都擁護猶太教。拜占庭皇帝羅馬努斯·尼卡彭努斯(919-944年)發起的對猶太人的迫害,使大批以色列難民進入可薩境內。
![](/img/e/61e/nBnauM3X3gjM4IjMxkTM5UDN2MTM3gDO4EzN3MTNwAzMxAzL5E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沒落
可薩人9世紀在政治上走向衰落。這些信仰猶太教的文明的突厥人被他們的同族、還處於野蠻狀態的異教部落清除掉了。草原又一次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從鹹海草原來的烏古思突厥人(拜占庭作者們稱奧佐伊人)把恩巴河地區和烏拉爾河地區的佩切涅格突厥人趕向西方。大約在850至860年間,佩切涅格人穿過屬於可薩帝國的領地,把可薩屬民馬扎爾人從亞速海北岸趕走。如我們在上文所看到的,當時馬扎爾人退到第聶伯河和多瑙河下游之間的阿特爾庫祖。不久,在889至893年間,佩切涅格人重新追逐馬格爾人,把他們從新住地趕走,他們最終在該地區內定居下來,因此,佩切涅格人占據了位於頓河河口和摩爾達維亞之間的俄羅斯草原。可薩人只保留了頓河下游、伏爾加河下游和高加索山脈之間的地區。基輔的羅斯王公斯維雅托斯拉於965年進攻可薩人,占領了他們建在頓河河曲上的沙克爾都城。然而,正像巴托爾德所觀察到的那樣,可薩汗國在這次災難中倖存下來,或者說,至少它仍然保住了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庫班河地區和達吉斯坦草原。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一世於1016年派出艦隊,在羅斯軍隊的支持下,攻擊最後一批可薩人。這支聯軍奪取了塔曼半島和可薩人在克里米亞的屬地。到1030年,可薩人作為一股政治勢力已經消失。然而,拜占庭人最大的失算是幫助羅斯人消滅了這些已經開化的突厥人,他們是拜占庭帝國(既東羅馬帝國,395~1453)最忠實的老同盟者。野蠻的遊牧部落取代了可薩人,奪得了黑海草原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