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薩人

可薩人

可薩人一般指西突厥民族,更正確的是由北匈奴與西遷至歐洲的一支回紇人saragur組成,也包括當地土著(包括斯拉夫人)。

簡介

可薩人,又譯作卡扎人,哈扎爾人。從6世紀到11世紀的500年間,拜占庭曾與無數的外族為敵,但在此期間,西西伯利亞大草原上一支信仰猶太教的半遊牧半漁獵民族在創造了他們燦爛文明的同時,卻忠心耿耿地作為拜占庭最可靠的盟友,多次出現在拜占庭歷史的關鍵時刻,幫助拜占庭帝國轉危為安。 它就是中世紀早年在裏海、伏爾加河流域、頓河平原曾經強盛一時的可薩帝國。 然而可薩帝國最終卻悲劇性地亡於他們數個世紀以來最親密的盟友拜占庭帝國之手,在中世紀的歐亞草原留下了一曲令人扼腕的悲歌。

民族

可薩人 可薩人

他們公元二世紀已出現在南俄與裏海以北,與回紇中的葛薩部有關,之所以與回紇有關是因為北魏曾大破高車,逼迫他們西遷,沒走的成為回紇中的葛薩部。可薩人族源多,在公元5世紀東羅馬帝國的拜占廷歷史文獻中,經常提到一個名叫阿卡齊爾的民族,在484年首次提及,是作為阿提拉的盟友,而且還認為這是一些居住在黑海以北、亞速海附近的部落。在1030年之後的史料中,就不再提及這些民族了,因為在這一年,他們為遠征波斯而途經通向高加索的大道的時候,受到了saraghur的攻擊。這部落是可薩人其中一族源,有人說他們的名是白色奄蔡的意思,敕勒中的葛薩是他們的最直接族源。

他們從屬於阿史那家族,只是與西突厥有稀疏的關係,他們在公元七世紀下半葉,在北高加索草原伏爾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強大的可薩汗國,成為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中轉站,版圖東至花剌子模,西至多瑙河,達吉斯坦是核心,與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政治和經濟上保持密切的關係。他們的可汗名號是答剌罕。可薩在德文有異教徒,希臘文有匈奴騎兵,在俄文與希伯來文有牧羊人,在阿拉伯語有小眼睛的意思,在亞美尼亞與喬治亞有北方的意思,古代波斯史說可薩人好劫掠與長途奔襲,長矛是主要武器,亞洲人後來把從事可薩人活動也稱為可薩人,在1480年代,喬治亞還有自稱可薩人的突厥語遊牧民,哥薩克與哈薩克也源於此。

他們在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爭奪亞塞拜然的時候,可薩可汗札比爾曾借兵四萬給拜占庭。他們猛烈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在八世紀中葉,可薩人王公從薩滿教皈依猶太教(是猶太教中的卡拉巴派)。大約740年可薩可汗信奉猶太教,由一名有猶太人血統的將軍布藍倡導下接受,但平民多是穆斯林與基督徒。在十一世紀受俄羅斯人,拜占庭帝國與佩切涅格人攻擊下覆滅,現在的克里米亞從前稱可薩利亞,很多民族稱呼裏海為可薩海。

首都

可薩人是歐洲突厥人中最文明的,他們曾有三個首都:第一座首都巴倫加爾在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蘇拉克河河源處。阿拉伯人在722至723年摧毀它。第二座是薩曼達爾,在馬哈奇卡拉附近,第三座是阿的爾,在阿斯特拉罕以北。可薩汗國在1030年受拜占庭與基輔羅斯攻擊下亡國。他們的故地被欽察人接手。

王位分為可汗和或伯克。當代阿拉伯歷史學家認為,相關的可汗(阿史那氏),純粹是一種精神的統治者或權力有限,而伯克是負責行政和軍事事務,可汗與伯克住在阿的里,伏爾加河一個島上,伊本.法德蘭說可汗有二十五位妻子六十個妾,宮廷也有閹人。這種做法影響了後來的匈牙利人與烏古斯人,軍隊本來是突厥人,後來由花剌子模傭兵組成。有一位穆斯林史家伊斯塔克里提出,可薩人分成兩種,ak khazar(白可薩人)與kara khazar(黑可薩人),白可薩人比較英俊,膚色白,頭髮紅色,眼珠藍色。而黑可薩皮膚黑黝黝的接近深黑,好像他們是“某種形式的印度人。”然而,許多突厥語國家也有類似的(政治,而不是種族)之間的分工“白皮膚”執政武士種姓和“黑色“的平民階層。

裏海雄鷹

可薩汗國又譯卡贊王國或稱庫曼王國,即《新唐書》所稱的突厥可薩部,被稱為裏海雄鷹,是中世紀唯一一個以猶太教為國教的王國,也是唐代長安城猶太人的主要來源地。

在可薩帝國的歷史中,必須要提到的是可薩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關係。同和阿拉伯帝國勢不兩立的關係截然不同的是,可薩帝國和拜占庭帝國之間卻保持著親如一家的友好關係。公元7世紀末,可薩人征服了克里米亞的哥特人,定居到了名義上屬於拜占庭領土的克里米亞半島,來到克里米亞的可薩人非但沒有成為拜占庭的敵人,反而作為拜占庭的屏障,屢屢援助拜占庭帝國。公元704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被國內叛亂推翻,流亡到了克里米亞的可薩人地區,查士丁尼二世娶了可薩可汗的妹妹,並在可薩軍隊的幫助下得以復位,而此後的君士坦丁五世則於7 32年娶可薩可汗的女兒為妻,稱為艾琳皇后。他們的兒子利奧四世皇帝,在拜占庭史上被稱為可薩人利奧。這樣的聯姻使拜占庭和可薩帝國結成了穩定的政治和軍事聯盟,此後在拜占庭和阿拉伯人的多次戰役中,拜占庭帝國幾乎都得到了可薩軍隊的幫助,比如764年君 士坦丁五世大舉進攻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可薩人就在外高加索地區積極配合拜軍行動,迫使阿拉伯帝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最終打敗了阿拉伯人。

公元730年左右,可薩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爆發了第二次可薩—阿拉伯戰爭,可薩帝國攻入倭馬亞的北伊朗地區,擊潰了阿拉伯大軍。 中世紀早期的可薩帝國和拜占庭帝國以及查理馬特的法蘭克作為歐洲的屏障是抵禦鼎盛時期阿拉伯伊斯蘭勢力擴張的三支最重要的力量。

此後可薩帝國雖然被阿拉伯人擊敗並一度被阿拉伯滅國,但他們很快將阿拉伯人趕出了高加索地區,並繼續其擴張進程,至9世紀初,可薩帝國達到了其極盛時期,其疆域東起烏拉爾山以西的今日西哈薩克斯坦地區,向西包括了南俄草原,東烏克蘭(第聶伯河一線),亞塞拜然和克里米亞,裏海一度成為了可薩帝國的內湖(當地至今仍然有許多民族稱裏海為可薩海。)

崛起過程

在7世紀初期,俄羅斯草原西南部和達吉斯坦目睹了可薩帝國的崛起。

可薩人是一支信奉騰格里、由可汗或達乾統治的突厥民族,又叫哈扎爾人。巴托爾德認為他們代表西突厥的一支,或者,也許更準確些,是西匈奴的一支。當他們的可汗札比爾於626年應席哈克略的邀請在梯弗里斯會面時,他們已經是一支強大的民族,他們借4萬兵給拜占庭皇帝與波斯交戰,席哈克略用這支援軍將薩珊波斯的亞塞拜然省夷為平地。拜占庭人與可薩人之間的這一聯盟又因多次的王室聯姻而加強。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在流亡期間(695-705年)逃到可薩人中避難,與可汗的一位姊妹結婚,她就是後來的塞俄多拉皇后。到君士坦丁五世時,他於732年娶可薩可汗的女兒為妻,她成為伊拉尼皇后。他們的兒子利奧四世皇帝,以其渾名可薩人利奧(775-780年在位)而為人所知。這種聯姻方式在拜占庭反對阿拉伯人的戰爭中是很有用的,當拜占庭軍隊在小亞細亞對阿拉伯人發動進攻時,可薩人在外高加索從後方攻他們(例如在764年的戰爭中)。

拜占庭宮廷對可薩人的親密態度可以從其他方面得到說明。在歐洲的突厥各族人中可薩人是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正如回鶻是中亞突厥人中最文明的民族一樣。儘管可薩人從未採取過定居或農耕的生活方式,然而,正像上面有時候所談到的那樣,他們已經建立起一個有秩序的國家,因貿易而致富,由於與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接觸,他們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可薩國家最初似乎是以捷列克草原地區為中心。第一個可薩“都城”巴倫加爾,馬迦特把它確定在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蘇拉克河河源處。阿拉伯人在722至723年摧毀它後,王室駐地遷往阿拉伯人稱呼為拜達(意為白城)的城市,馬迦特企圖將該名修正為沙里格沙爾(即突厥語突黃城),或者更合適些,像米諾爾斯基認為的那樣,是沙利格·欣(即沙克新)。馬迦特將它的位置確定在以後建在伏爾加河口上的伊提爾都城的所在地。順便提一下,伊提爾只是可薩可汗們的冬駐地。在夏季,他們像其祖先匈奴人一樣在草原上來回漫遊,很可能是在庫班方向。833年,由於希望有一個不十分暴露給那些漫遊部落的司令部,他們請求拜占庭皇帝狄奧菲勒斯派工程人員幫助他們建造一座設防的都城。狄奧菲勒斯派總工程師帕特羅納斯幫助他們建起了第三個都城沙克爾,它可能位於頓河入海處,或者更有可能是在頓河大拐彎處。可薩人在克里米亞對面、塔曼半島的原法納戈里亞的廢墟上又建起了馬他喀貿易據點。

可薩帝國是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拜占庭、阿拉伯和猶太商人們成群結隊地到伊提爾和沙克爾收購從北方來的毛皮。隨著商人們的到來,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在可薩國內找到了落腳處。在851至863年年間,拜占庭派基督教教士聖西利爾到可薩人中,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西利爾傳記上記有他與猶太教教士在可汗宴會上的論戰。在利奧六世統治期間,馬他喀成了拜占庭的一個主教區的所在地,它的建立是為了在可薩境內傳播新約。以大批阿拉伯居民為代表的伊斯蘭教從690年起也有許多皈依者,從868年起,特別是在965年以後,伊斯蘭教成為該地區的一大宗教。猶太教更受歡迎。767年,伊沙克·聖格里開始在可薩人中任牧師。馬蘇第宣稱,在哈侖·阿爾·拉施德哈里發朝的統治下(786-809年),可薩可汗和貴族都擁護猶太教。拜占庭皇帝羅馬努斯·尼卡彭努斯(919-944年)發起的對猶太人的迫害,使大批以色列難民進入可薩境內。

據說一位使用聖經中約瑟之名的可汗於948年寫信給猶太教士希斯達伊,描述了可薩境內猶太教盛行的狀況,但是,馬迦特懷疑這封著名信件的真實性,該信的時間似乎不會早於11世紀。據伊本·法德罕的記載(Risala),薩曼塔爾(在達吉斯坦內)的可汗、總督、王公和其他高級官員們都信奉猶太教。為報復伊斯蘭境內對猶太教教堂的破壞,一位可薩可汗曾拆除了一座伊斯蘭教寺院的塔尖。然而,在可薩人民中間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似乎超過了猶太教徒。據說大約在965年一位可汗因政治上的原因而信奉伊斯蘭教,而在1016年,塔曼半島的可汗是一位名叫“喬治·佐勒斯”的基督教徒。

可薩人9世紀在政治上走向衰落。這些信仰猶太教的文明的突厥人被他們的同族、還處於野蠻狀態的異教部落清除掉了。草原又一次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從鹹海草原來的烏古思突厥人(拜占庭作者們稱奧佐伊人)把恩巴河地區和烏拉爾河地區的佩切涅格突厥人趕向西方。大約在850至860年間,佩切涅格人穿過屬於可薩帝國的領地,把可薩屬民馬扎爾人從亞速海北岸趕走。如我們在上文所看到的,當時馬扎爾人退到第聶伯河和多瑙河下游之間的阿特爾庫祖。不久,在889至893年間,佩切涅格人重新追逐馬扎爾人,把他們從新住地趕走,他們最終在該地區內定居下來,因此,佩切涅格人占據了位於頓河河口和摩爾達維亞之間的俄羅斯草原。可薩人只保留了頓河下游、伏爾加河下游和高加索山脈之間的地區。

基輔的羅斯王公斯維雅托斯拉於965年進攻可薩人,占領了他們建在頓河河曲上的沙克爾都城。然而,正像巴托爾德所觀察到的那樣,可薩汗國在這次災難中倖存下來,或者說,至少它仍然保住了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庫班河地區和達吉斯坦草原。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於1016年派出艦隊,在羅斯軍隊的支持下,攻擊最後一批可薩人。這支聯軍奪取了塔曼半島和可薩人在克里米亞的屬地。到1030年,可薩人作為一股政治勢力已經消失。然而,拜占庭人最大的失算是幫助羅斯人消滅了這些已經開化的突厥人,他們是東羅馬帝國最忠實的老同盟者。野蠻的遊牧部落取代了可薩人,奪得了黑海草原的控制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