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黃村

古黃村古黃村
古黃村,距古黟縣城8公里,位於碧陽鎮西南,為古黟邊防要塞,古名“西城”,始建於宋,原村落黃姓聚族而居,村以姓氏得名,明清兩代經濟文化尤為發達,素有“金黃村”之稱。原有“竹溪垂釣、楓林稱觴、古寺夕陽、芳亭攬秀、葛社催耕、茅崗步日、霞塢橫雲、前山積雪”八景,並建有四角飛檐的文昌閣、獨具匠心的武曲樓、涵遠樓、宏偉壯觀的紅門祠堂、幽靜典雅的集成書院(建於元朝年間,為古黟最早創立的書院,整個院落現基本完好)、賞心悅目的花園等一大群古建築,是古黟西南舊時的風景勝地。
如今,雖然飽經風雨、歷盡滄桑的黃村已不是原來的“西城”。當你漫步於一條條幽深蜿蜒的石板街巷,放眼於一排排錯落有致的馬頭牆,流連忘返於一幅幅精緻絕倫的磚雕,足以想像當年“西城”的繁榮與壯觀。現仍存有文昌閣(黃村文昌閣石刻門額——文昌閣建於清道光年間,在黃村村口,大門上的石刻門額為“立高見遠”四字,為道光九年己丑科狀元李振鈞題書。)、靈惠廟、集城書院等遺蹟。據史料記載,原立於靈惠廟大殿之上的長3來、寬1.2米的記有當年方臘義軍過西武時對百姓秋毫無犯之實的“方臘紀事碑”於1957年被安徽省博物館取去收藏。現在既古樸又年輕的黃村正敞開心懷,笑迎天下來客。
黃士陵,晚清著名篆刻家、書畫家。字牧甫(一作穆甫),號倦叟,別號黟山人。黟縣碧陽鎮黃村人。黃士陵幼年承繼家學,讀書、寫字、制印、繪畫並舉,年方20歲就已以在家鄉成為知名人物。晚年歸隱家鄉,與藝壇很少交往。黃士陵是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他突破了籠罩藝壇的皖、浙兩大流派,創立了獨具一格的“黟山派”。書法和繪畫方面成就也很高,喜愛大篆和魏楷,運筆犀利,猶如刀刻;所繪重彩花卉和彝器,參用了部分西畫技法,風格特異,自成一家,在當時就為世人所珍愛。有《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2卷傳世。
作為印壇一代宗師,其書法成就甚少人知,他的篆書不以外露張揚為能事,具有較強的個人風格。主要以小篆為主體,但加入不少金文結構及用筆,給人的感覺似乎全是金文,因此古雅、朴茂,格調極高。結字吸取金文特點,字的大小、長短一任自然,並不強求一致,字多“頭大腳小”,腳多懸針。用筆內斂、含蓄,線條無半點弱筆,黃士陵的篆書在結字上他許多筆畫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徵。
黃士陵故居,其故居位於黃村下頭園,坐西朝東,為四合院內二樓結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但仍保存完整。故居又因院門外的肇公祠有兩株古槐樹,別名“古槐鄰屋”,其前有小庭院,門設左首,右側是一間書房,餐室。正廳窗欞雕飾精美,堂前原掛有黃士陵自書篆字木聯“古槐擇美里,瑞行延清芬”。書房原有清代詩人黃遵憲書寫的楹聯:“處士節獨苦,先生藝絕倫”。正廳後緊連著一幢小樓房,名為“問梅花館”,別號“笑沒草堂”是其子黃石(字少牧,晚號笑沒)於民國年間建造,與故居渾然一體。每年慕名而來的遊客約千人左右。
黃村的特色之一——黃金竹,素有黃金之稱,其原因在於色澤上特有的金黃色。據統計,黃金竹已經為數不多,只是在黃村少量分布,可以這樣說,黃金竹已經面臨著瀕臨滅絕的危險。以前的黃金竹筍是人家飯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肴。竹子自古以來就有四季長青,堅韌不拔的美譽。黃金竹在黃村的呈現,正預示著黃村淵源歷史的經久不衰。
黃村的茶葉雖不及黃山毛峰細膩淡雅,也比不上祁門紅茶太平猴魁的香美濃郁。正是因為黃村茶葉的平凡樸素贏得了眾多遊客的歡迎。假如你置身於田間小路,不難發現一些茶樹錯落的分布在田野中,這不失為黃村旅遊開發項目中的一大特色。
悠久的歷史,淵遠的文化造就了黃村,也造就了黃村人,黃村歷代名人輩出。除黃士陵外還有北宋村人黃葆光官至侍御史;清朝黃元治曾任雲南徵江知府,擅長書法,現故宮博物館仍有其部分藏品(黃元治:清黟縣西武黃村人人、曾任雲南徽江知府、康熙大理府通判。黃元治是一位黟縣四鄰八鄉交口稱頌的清官,他在西安任太守時,被當地百姓稱之為“青菜太守”,年年俸祿大多資助了當地求學困難的青年,晚年歸鄉,孑然一身,房無半幢,四無一丘,只得借住在宗族祠堂里。“桃李園”的主人將其請到西遞講學,並將其作品永久性展示,是想讓後人學習黃元治,作一個忠君受民的廉吏。著述:《黔中雜記》、《潛龍庵》等等。);村中女性黃杏仙於清光緒卅年(1906),衝破封建意識的阻撓,在西遞村創辦了黟縣一所由女子執教的“崇德女子學堂”。
時事變遷。古黃村雖有一些文物古蹟、人文景觀或逐漸敗落或遭人為破壞,但仍較好地保存了近百幢徽派建築,保留了徽州古村落的整體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