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寺

古雷寺

古雷寺,位於縣城東南26.5公里處,在今道幃鄉政府所在地東側虎頭山下,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佛教大師喜饒嘉措出家並早期學經的寺院。

基本信息

概述

古雷寺原稱“古雷扎倉”,屬薩迦派末,同仁隆務寺法台羅桑噶哇主持古雷寺後,改宗格魯派,易名為“噶丹佩吉林”,意為“具善興旺洲”,並延請隆務寺的加堪欽羅桑尼瑪來古雷寺管理事務。加堪欽羅桑尼瑪來寺後建立顯宗學院,採用廣惠寺及哲蚌寺郭莽扎倉教程,制定寺規,振興學風,發展很快。自此,加堪欽及其轉世為古雷寺寺主,被尊為 “古雷合加”。古雷寺規模在循化地區僅次於文都寺,位居第二。《青海記》載,當時有寺僧125人。據傳最盛時達200餘人。1958年有僧徒151人(其中活佛有古雪合加、拉姜、本果、格西喜饒嘉措、拉仁巴噶桑嘉措等5人,僧官11人、管家2人、乾巴6人、經頭4人),全寺有大經堂1座137間,護法殿9間,彌勒殿1座上下兩層16間,甘珠爾拉康27間(即大藏經供堂),尼丹拉康(羅漢堂)21間,講經院1處(內有赤康5間、昂欠 8院,除本寺活佛,尚有張沙寺張沙活佛、木洪寺盧加活佛等之昂欠,其中較大者有喜饒嘉措大師昂欠共3院182間,張沙活佛昂欠64間,拉姜昂欠30餘間),僧舍56院,住房632間,草房430間,全寺共占有耕地105畝,牛61頭。1958年後,青海省委指示“古雷寺保留,並留喇嘛50人”,實際留老僧13人。 1960年以後,寺僧從事農業生產勞動。1961年國務院為了表彰喜饒嘉措大師的愛國行為,贈重約2噸的明代隆慶大銅鐘一口,青海省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建了鐘樓1座。1964年,寺僧增至71人,共有水地125畝,山地209畝,牛88頭,馬3匹,驢 17頭,羊90隻(內自留牛17頭,羊30隻,驢1頭),糧食總產達61700斤,成為以寺養寺的典型。1967年,除拉姜昂欠外,大部分建築拆毀,國務院所贈銅鐘、緬甸總理贈送給喜饒嘉措大師的金佛像、大師的金印等貴重文物均被毀壞。1980年8月 7日,古雷寺被政府批准開放,近年來修復護法殿,重修小經堂1座。1987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喜饒嘉措大師紀念堂落成,是為現在古雷寺的主體建築。紀念堂背依虎頭山,殿門東向,為兩層閣樓式建築,堂內正中供有大師靈塔,左邊為宗喀巴和彌勒佛藥泥像,右邊是阿底峽和文殊菩薩藥泥像,左右兩側分別是千佛和六臂怙主、時輪金剛等,整個建築富麗堂皇,布置莊嚴肅穆。紀念堂南北各有偏房1座,一為會客室,一為護法殿。此外該寺新建僧舍26院104間。1985年有僧51人(內完德 17人),此後,有16人去拉薩哲蚌寺、甘南拉卜楞寺、本省塔爾寺學經。1988年寺僧減至35人,較有影響的人物主要有拉姜諾爾布(俗稱曼巴諾爾吾)和拉仁巴噶桑嘉措等。

相關

《安多政教史》載,古雷寺有屬寺13座,其香火地有道幃五部落和麻巴七部落。所謂13座屬寺是指今道幃鄉境內除張沙寺以外的其他寺院,即木洪寺、盧加噶寺、東那寺、多什則寺東灣寺比侖寺、吾曼道寺、賀龍堡寺、鐵東楞寺、尼木寺、吾曼寺、安格修行院、寧巴寺
該寺原來的主要經事活動有:
正月祈願法會,從正月初八日至十六日,其中正月十六日舉行跳欠活動,有天女舞、法王舞和寶帳怙主舞等,據傳寶帳怙主舞淵源於薩迦派。
春季學經期,自正月二十日至二月六日和三月初八日至二二日,主要學習、辯論顯宗經典。
四月千供會,四月十一日為度母設千供:四月十五日,為彌勒設千供。
夏季學經期,從五月初一日至十五日,和六月十五日至八月初一日共兩月。其中,七月一日至十五日為住夏期。
降凡節,是紀念釋迦牟尼在忉利天為其母摩耶夫人說法後降回人間,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的法會,農曆九月二十二日進行1天。
五供節,是紀念宗喀巴大師圓寂的法會,農曆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舉行2天,首日設千供,次日燃燈供佛。
十一月法會,農曆十一月十一日是寺主古雪合加活佛圓寂日。是日,眾僧聚會,設供誦經,經文主要為般若、中觀經典,總稱為“堅久”。
目前,寺僧減少,上述活動均有所簡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