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紙

古紙

原始的“古紙”主要包括中國的“絲絮紙”、墨西哥的“阿瑪特紙”和埃及的“莎草紙”三種。

分類

原始的“古紙”主要包括中國的“絲絮紙”、墨西哥的“阿瑪特紙”和埃及的“莎草紙”三種。《中國古紙譜》對古紙的歷史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絲絮紙

商周時代,人們在育蠶取絲棉的過程中,發現遺留在竹蓆上的殘絲漂絮曬乾後揭下來,就是一張可供書寫的“絲絮紙”

阿瑪特紙

古代墨西哥南部亞熱帶林區,生長著一種叫阿瑪特的闊葉樹,瑪雅人發現這種樹皮中有很長的纖維,於是將其剖開曬乾,用石頭反覆敲打,使之厚薄均勻,曬乾後即成“阿瑪特紙”

莎草紙

非洲尼羅河上游地區盛產一種高1.5米--3米的大莎草,古埃及人取其莖桿切成薄片,交叉排疊,用硬物壓磨,並不斷澆灑有粘性的尼羅河污水,重複多次並曬乾後,便成了"莎草紙"

歷史

古紙
中國的絲絮紙:我國早在商周時代,勞動人民在育蠶取絲綿的過程中,發現遺留於草蓆上的殘絲漂絮曬乾後揭下來,竟是一張可供筆墨書寫的“絲絮紙”。因此有意仿製,並加以改進,這便是史書上記載的“薄小紙也”。
墨西哥的“阿瑪特紙”:古代墨西哥南部亞熱帶林區,生長著一種叫阿瑪特的闊葉樹,當地印第安族的瑪雅人在公元初發現這種樹皮中有很長的纖維。於是,將樹皮剖開曬乾,加上石灰入水煮沸,剝出纖維,漂洗後填進一種土製粘合物,用光滑的石頭反覆捶打,使其厚薄均勻,曬乾後即成為“阿瑪特紙”。
埃及的莎草紙:非洲尼羅河上游地區,盛產一種高1、5—3米的大莎草。古埃及人將它浸泡、去根、剝皮,取其莖幹切成薄片。交叉排疊,用硬物壓磨,並不斷澆灑有粘性的尼羅河污水,這樣重複多次,曬乾後便成為具有相當強度的“莎草紙”。
紙上有了書和畫,就擔負了文化傳播的使命,純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紙並不多見。大多是清代以後的產品。清朝的紙豪華絢麗,與其說是用於揮灑筆墨,不如說是作為權威的象徵,以滿足皇帝、顯貴之用和作為達官富貴財富的奢耀之物,而並不是真正文人的揮灑欲望。南唐李後主曾制澄心堂紙,這種彩色的箋紙傳到乾隆時,弘曆十分喜愛,下令仿造了“乾隆仿製澄心堂紙”。由於乾隆性喜奢化,故清朝華貴紙品蠟箋、灑金箋、彩箋、圖安箋、花紋箋、金箔箋等層出不窮,甚至還出現了3米以上描有花紋、塗蠟撒金的紙箋。所繪內容有山水、樓台、雲龍、鳳凰、鳥獸、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斕,極為華麗,可惜眼下這種花紋箋已成稀罕之物。書懷——詩箋,是清朝的另一類名貴紙。此種紙張套用在寫詩稿或書信上,以水印技法木版印刷而成。通常是清代當時的著名畫家繪圖,再予以彩色印刷。另外有詩箋上畫有商周的青銅器,或以雙鉤法將銘文、古碑上的字句描繪出來。上述詩箋現在已難尋覓,只有少許清末或民國的清箋留存了下來,但其售價特貴。
清末民初以來,各地紛紛利用本地資源致力於書寫用紙的生產。如涇縣鳥汶宣紙、露皇宣、小嶺虎皮宣、四川夾江宣、河北遷安書畫宣、湖南瀏陽貢宣、廣東仁化長江宣、湖北潛山漢皮宣、江西鉛山連史宣、陝西鎮巴秦寶宣等,其中以“露皇宣”為宣紙之王,更為世所罕見,人們稱之為“國寶”。該宣紙屬特大淨皮宣紙類,具有質白如玉、色澤美雅、紋理清晰、文藤精細、拉力強、抗老化、不易破碎、宜保存、防腐蝕、吸墨適中,墨韻清晰等優點,深受國內外書畫家的讚美。
甄別古舊紙箋首先要確定年代,其年代的大致分為清初、清中期、清末和民初四個時期,清天啟至康熙年間的好紙較少。嘉慶時乾隆的紙箋多為仿前朝製品,所以乾隆時期的紙箋最為名貴,其次最好不要相信印在紙箋上的年代。因為清末民初仿製了大量的乾隆時期的帝王專用箋,筆者在古玩市場發現了數十種,幾乎皆為贗品。其三要熟悉演掌握各種紙箋的製作特點、形式及裝飾圖案,其四要看清紙表面是否光滑勻淨,是否有雜漬或顏色的陳舊是否自然。通常古紙偏厚,破碎後呈小塊狀,斷面多有斜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