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令村

1950年為萬安鄉古令村。 1957年撤區並鄉,為安莪鄉古令村。 1986年冬復為安莪鄉古令村。

基本信息

簡介

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安莪管理區古令村,西與徑口鎮毗鄰,界山三嘜頂海拔605米,盛產合籮茶。古令村地貌為變質岩丘陵和部分低山。年平均氣溫25℃,年平均降雨量在1477~1800毫米之間。植物有紅椎、馬尾松、荷木、杉、楠木、竹子等;野生動物有山豬、龜、石蛤、黃猄、穿山甲、果子狸、狐狸等。古令村耕地面積窄,坡地地面積廣,適宜經濟果林、茶葉、南藥種植,村道硬底化,接信宜安莪、北流楊村2級公路。

沿革

原有座古靈王廟,村因廟而名古靈,古靈村後改古令村。
唐代屬懷德縣。
宋代屬信宜縣。
元代屬信宜縣。
明、清兩代屬西寧縣安鵝堡。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歸信宜管轄,稱安鵝堡古靈村。
1950年為萬安鄉古令村。
1952年12月屬信宜縣六區,後改為硃砂區。
1957年撤區並鄉,為安莪鄉古令村。
1958年秋屬硃砂人民公社古令。
1959年從硃砂人民公社分出為安莪人民公社古令大隊。
1983年改為安莪區古令鄉。
1986年冬復為安莪鄉古令村。
1990年建制為安莪鎮。(安莪古名安鵝。清代,當地的讀書人,取《詩經》"菁菁者莪"、樂育人才之義,把古名安鵝改為安莪)古令村。
2003牟1 1月26日合併廣東省信宜市硃砂鎮安莪管理區古令村。

地名聚落

古令村原有座古靈王廟,古靈王廟源於明朝中葉,明萬曆五年(1577)羅旁戰事後,將信宜之定康、信豐、感化、從善、鎮南5個都(今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貴子、旺沙、硃砂、安莪、洪冠、茶山、懷鄉等)池洞部分劃給新設的西寧縣。
西寧縣令朱寬築城郭,修道路,聽從黎民遷徙,授田與業,使新附之民永有固志。“招民承田立籍”引來福建侯官古靈村陳氏後人到萬安堡(今安莪管理區)入籍,陳氏族人建古靈王廟為宗廟。祀古靈王陳檄
陳檄,(869~908)字飛羽,號子策,唐兵部侍郎,靈武節度使,他協助王審知平定戰亂,使福建從戰亂走向大治,他逝世後於福建侯官古靈村(今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修建“古靈王廟”奉祀至今。
古令村陳氏是陳檄後人,入籍後建宗廟立社主。
原古靈王廟依山勢而建,占地約5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00平方米左右。古靈王廟分大殿、正殿兩進,兩進間有天井隔開,東西兩廡結構嚴謹、體系完整異於一般神廟。宗廟右側為社主神木,在當時是信宜境內較大的宗族祖廟,設廟祝有三十多畝土地作祖廟嘗田。
清未期,古靈王廟遭到戰火破敗,後改修為五穀廟。
上世紀70年代夷為平地。
上世紀90年代,村民在原址重建五穀廟,捐奉而成,供奉盤古王,但規模非昔比。

經濟發展

古令村三華李面積20畝,八角、佛手、肉桂等南藥種植面積達50萬畝,養殖業山地雞年飼養量達萬隻,生豬年飼養量達千頭, 竹木藤製品也有一定基礎。
古令村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著名的三嘜頂傳說茶園旅遊觀光點。有安莪之戰黎竹崗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