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叢冢雉體長60-70厘米;雄鳥2120-2950克,雌鳥1980-2510。體型修長,是一種類似雉類的鳥,體羽大多為 黑色羽毛,頸部細,皮膚裸露,具明亮的彩色。頸部肉垂懸是垂著一堆多皺的皮褶。有白色的蛋殼狀圓鼻孔。胸部紫粉紅色和看起來像光滑的乳房袋,尾巴較短。鳥喙和爪鐵灰褐色。
生活方式
通常棲息在封閉的熱帶雨林沿海地區,熱帶和暖溫帶地區。不遷徙,林棲。雜食性,顯然偏愛植物食物,以種子、穀物、芽和根為主食。
叢冢雉哺育後代的方式比較特殊,不是由雌鳥把蛋孵化出來,而是由父親用植物和泥土建成一個巨大的育兒巢。此土冢建築開始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是5-6月(冬天)。
在母雉雞產卵前的4個月裡,公雉雞就開始忙起來了。它設計了一個大約5米長、一米高的土包。土包填入了許多樹葉和樹枝。蛋將來就會被放在這裡。等土包里的植物腐爛了,就會產生一定的熱量,藉助這個熱量,蛋就能夠被孵化。等公雉雞測量了巢內的溫度,覺得溫度符合了孵化的要求,母雉雞就把蛋生在土包里。當蛋被安全地保存在土包以後,公雉雞每天都要測量一下土包里的溫度是否均勻。育兒巢的溫度必須保持在33℃左右。測量溫度的時候,公雉雞把土刨開,把喙伸入土包里,用舌頭或者頸上沒有毛的地方感覺一下溫度。如果夏天太陽暴曬,公雉雞就會在土包上多覆些土,這樣土包里就不會太熱,如果太涼,公雉雞就會把土包打開,讓陽光曬到蛋上去。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及東北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同屬物種
冢雉科Megapodiidae有7屬20種。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體大如雞;嘴呈圓錐狀;頭部大多無羽,皮膚裸露,現黃或紅色;雌雄羽色相近,均以黑褐色為主;趾強大。營巢習性特殊,自己不孵卵,而把卵產在有腐植質的堆積中、沙土上和火山灰上,借自然熱力進行孵化,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