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醫生不願意讓孩子學醫的話題,在輿論場炒得很熱。任何一個行業光鮮的背後,都有著難以言說的辛酸。而這個行業的真實生存狀態,最了解的莫過於深耕的從業者。人們總是希望孩子未來比自己更好,總是希望自己吃過的苦別延續到孩子身上。放眼三百六十行,除卻極個別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有幾個行業的人願意讓孩子選擇本行業。醫生如此,教師如此,媒體也是如此。即便子承父業,也有迫不得已。這就是一種“受害心態”,表現在道德想像里,自己所在的行業好像蒙受了天大的委屈,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一樣。社會的每一點議論,患者的每一種行為,甚至一個無意識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進行擴大化解讀,得到的只能是“洪洞縣里無好人”。
建議
醫護人員應自信一點、陽光一點,不要總有“受害心態”,也不要把患者當成“假想敵”。敏感脆弱矯情的心,對醫患和諧沒有一點好處。應該相信,也被事實證明,多數患者還是理性和善意的。沒事找事只會讓自己累,讓醫患關係痛。和諧的醫患關係,不僅醫護人員需要,患者更需要。一些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暴力相向,讓人們為之心疼。但要看到,現實中的醫患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對立,也沒有網路輿情描摹得那么對立。現實中有很多“中國好醫生”,也有大量的“中國好患者”。有什麼樣的道德想像,就有什麼樣的道德現實,應該全面公允地認識和評價當前的醫患關係。
更重要的是,醫患和諧,一方面需要患者做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醫護人員做出努力。就現階段而言,醫護人員可以發揮的作用更大。這種努力不僅指向良好的醫技和醫德,還指向保持一個平常心,從容自信地看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