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人心態

受害人心態

受害人心態,是指身在職場中發現自己不受老闆偏愛,就自怨自艾,覺得老闆不夠慧眼識珠,甚至因此憤世嫉俗、自暴自棄的一種心態。

現象

“我以為,你應該……”這是受害者心態的常用語。

如果拋開這些憤怒、同情、委屈等情緒化的東西理性地分析,所有當事人都犯了一個共同的、簡單的錯誤:他們都只是從自己的愛好、自己的判斷、自己的願望出發,並且認為別人應該跟自己的想法一致,事事都讓自己挺合適的。結果當然不可能,所以人人就覺得不平衡,要么鬱悶,要么生氣,要么就惱羞成怒。

付出得到足夠的“值得”的回報。這種投入與回報其實就是利益的交易。但人和人的利益要求是不相同的,就會有差異、矛盾、衝突。這個時候,如果你不打算調整自己的心態,就很可能變成“受害者”。

如何解決

扔掉“受害人心態”

發現自己不受老闆偏愛,然後就自怨自艾,覺得老闆不夠慧眼識珠,甚至因此憤世嫉俗、自暴自棄?
對於有“受害人”心態的人,剛開始會有人同情,但久而久之就不會再有人同情甚至幫助他,誰喜歡逢人便說“阿毛丟了”的祥林嫂呢?只有正面應對挫折,才能克服挫折。

學會危機公關

明星周杰駕車發生交通事故,雖然事發後他迅速報警,但其後不露面不道歉的態度激起民憤,網友遂叫他“周逃逃”。周杰在部落格中回應:“請問你們哪位是親眼所見的當事人啊?還不是以訛傳訛、添油加醋道聽途說的啊?難道這都是弱勢群體的特點和風格嗎?請別忘記我也同樣是受害者。”“如果是周杰當場死亡呢?請問有人同情嗎?”

表現得像個成功者

業績不可能一直都是上漲的,但是要學會聰明的為業績下滑找到合理的理由。比如石油相關的利潤率下滑,就擺出原有漲價的數據和各大競爭對手公司給出的極度業績報表,告訴你的老闆,你的業績下滑,但是仍然是同行業里業績最好的那一個。

人類心理效應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社會科學——心理學>>>回到科學頻道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又叫禁果效應。心理學的一種人際交往效應。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
從眾心理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馬太效應在經濟、教育、股市等領域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巨觀經濟需要考慮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期望效應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霍桑效應起源於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其後,從1927年到1932年,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續多年對霍桑實驗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維特效應源自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著《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出版後,很多人效仿主人公維特自殺,“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刻板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
破窗效應是關於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
負性效應指人們認識他人的時候,對正負信息(也就是這個人做的好事和壞事)形成的印象不均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