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種中文名:反邊杜鵑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thayerianum Rehd. et Wils.種別名:
國內分布:產四川西部。生於海拔2 600--3 000米的山坡灌木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寶興。
海 拔:2600-3000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sergeant.pl.wils. 1: 529. 1913】
中國植物志:57(2):168
亞組中文名:銀葉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Argyrophyll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約3—5米;小枝粗壯,淡褐色或灰色,表面粗糙,有宿存的芽鱗;鱗 片膜質或革質, 卵形或披針形,長達3.5厘米。葉常12--20枚密生丁枝頂,革質,窄倒 披針形,長9—17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變狹,邊緣向下卷,上面 深綠色,幼時有毛, 以後無毛而有光澤,下面有淡褐色或淡棕色的毛被及短柄腺體, 中脈 在上面下凹, 在下面顯著隆起,側脈在兩面均個顯明; 葉柄長1—1.5厘米, 上面有溝 槽,初有毛及腺休,以後無毛。頂生總狀傘形花序,布花10—20朵,總軸長3.5厘米, 無毛,密被腺體;花梗細瘦,長3—5厘米,有腺體; 花萼小,5裂,裂片卵形, 長2—4 毫米,外面密生腺體, 內面光滑;花冠漏斗狀,在2—3厘米, 白色或粉紅色,不具色 點,5裂,裂片圓形,長1.3厘米,寬1—1.5厘米;雄蕊10,不等長,長1.5—2厘米, 花絲基部增寬,有開展的柔毛,其餘光滑,花葯橢圓形.長2—3毫米;雌蕊長2.5—3厘 米;子房圓柱狀錐形,長5毫米,密被腺體,花柱被腺體直達頂端,柱頭膨大。蒴果圓柱 狀,長2.5厘米,直徑5毫米,微彎曲,成熟後6—8裂。 花期5—6月,果期S一10 月。
產地分布:產四川西部。生於海拔2 600--3 000米的山坡灌木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寶興。
本種提示
本種小枝上有宿存的芽鱗;葉片窄倒披針形;花梗及雌蕊上密被腺體,花柱上的腺體直到頂等特徵,在本亞組內都是十分突出的,較易於與其它種相區別。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thayerianum Rehd.Et Wils.In Sargent,Pl.Wils,1:529.1913; Tagg in Stevenson,Spec.Rhodod.37,1930;中國高等植物圖3:120. 圖4194. 1974;Cullen et Chamb.In Not. Bot. Gard. Edinb. 37:329. 1979:Chamb. In Not.Bot. Gard.Edinb.39:323.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