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反疫苗](/img/5/b6e/nBnauM3X1UDMxMTNwYjN2UjM5QTMwIjMyMDNwADMwAzMxAzL2Y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即便在開發中國家,現在也能獲得越來越多的疫苗,數以億萬的生命因而被挽救。2000年後的十餘年,是人類疫苗發展史上成果最豐碩的時期,不但有很多疫苗成功上市,還有更多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後期。在疫苗的幫助下,開發中國家每年兒童的死亡人數有史以來首次降至1000萬人以下。
產生過程
媒體傳播
![反疫苗](/img/b/2b0/nBnauM3X3QjMycDOyYjN2UjM5QTMwIjMyMDNwADMwAzMxAzL2Y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網際網路謠言
在當今時代,電視和網際網路及其他的媒體的不客觀傳播讓公眾逐漸偏離對科學證據的關注。在美國,1982年一檔針對百白破三聯疫苗的電視節目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對疫苗的爭論,而焦點卻在一大堆沒有足夠證據的觀點上。當百日咳通過疫苗的廣泛使用被很好的控制之後,公眾就開始抗議疫苗,致使許多國家停止了百日咳疫苗的接種。
當公眾對於疾病的危險滿不在乎的時候,就開始更多地關注那些與疫苗有關的不良事件——或許人性本然就是喜歡吹毛求疵,忘了它帶來的好,卻對一些邊邊角角的非主流事件耿耿於懷。這樣的代價必然是慘痛的,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一些停止常規百日咳疫苗注射的國家疾病的發病率上升了十到一百倍,最後他們不得不重新恢復疫苗的接種。在美國,疫苗生產商常常面對大量與疫苗安全有關的訴訟,從而導致大量疫苗的停產。
不正確解讀的傳播,加劇了公眾的不信任感。因為公開信息在公眾那裡是矛盾的、衝突的、多維度的,導致了“信息迷霧”,以至於難以讓公眾快速了解疫苗的真實風險。當“迷霧”越重,公眾就從要求更多的信息轉變為行動上的抵抗。
維克菲爾德事件
![美國的反疫苗運動](/img/2/3f7/nBnauM3X4cTN3ATO5YjN2UjM5QTMwIjMyMDNwADMwAzMxAzL2Y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98年,他與另外12名醫生聯合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按照《科學美國人》的說法,這篇論文被冠以“無恥”的稱號。論文稱,12名患者中有8名患上一種“行為綜合徵”,這些症狀在注射了MMR疫苗兩周后出現。論文的結論稱:“我們發現了腸胃病和發育退化之間的關聯,而它們都可能被環境誘因所激發。”這個“可能的環境誘因”在8例中是MMR疫苗,而1例是麻疹本身。維克菲爾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言之鑿鑿地說,這是一個“道德問題”,他不再支持繼續使用MMR疫苗。
茲事體大,英美多家醫療研究機構緊急啟動相關研究,但沒有一家機構發現維克菲爾德所聲稱的“疫苗和孤獨症的關聯”。2005年,BBC電視台的《地平線》節目播出了一個調查,從100個患孤獨症的兒童和200個正常兒童身體中提取血樣,結果在99%的兒童身體裡沒有發現麻疹病毒(包括疫苗),發現麻疹病毒(包括疫苗)的3個血樣中有兩個來自正常兒童。美國科學學院醫學會(IOM)、美國疾控中心和英國政府健康部門的聯合調查顯示,沒有發現疫苗和孤獨症有關的證據。
然而在媒體和反疫苗團體大肆炒作之下。相似的一幕再度發生了,英國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兒童數量銳減。2004年,該國疫苗接種率降低到80%,麻疹的發病率則直線上升。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2008年美國麻疹的發病率超過1997年以來的任何一個年度。90%以上的麻疹感染者未接種疫苗或接種疫苗情況不明。
“名聲大噪”的維克菲爾德頓時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不過在他製造了一場危機之後自己卻陷入了另一場危機。2004年,有媒體報導稱,想要起訴疫苗製造者的律師資助了維克菲爾德的研究,這背後可能牽涉到疫苗生產商的利益。另外維克菲爾德還對一名孤獨症兒童進行了“非必要的,有傷害性的醫學操作”。報導發表後,《柳葉刀》論文的多數共同作者宣布撤消了自己的署名。英國普通醫學委員會展開了針對維克菲爾德的“不當行為”調查,近40項指控被證實,因此認為維克菲爾德“已經不能勝任他作為顧問醫師的職責”,而且在論文中表現出“不誠實和不負責任”。幾乎同時,《柳葉刀》雜誌宣布完全撤銷1998年論文。2010年5月,維克菲爾德被吊銷了行醫執照。
維克菲爾德並不認錯,他把所有的責任幾乎都推給了別人。雖然他失去了在美國、英國的行醫資格,並被學術共同體所拋棄,但仍有一批公眾在追隨他。正如BMJ雜誌所說:“他的研究對公眾健康的損害還在繼續,其動力之源就是不平衡的媒體報導和政府的無能……”
產生原因
反疫苗的心理從何而來:
![維克菲爾德事件](/img/a/a23/nBnauM3XzIjMyMzNxcjN2UjM5QTMwIjMyMDNwADMwAzMxAzL3Y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微軟創始人、慈善家比爾·蓋茨一次在接受CNN採訪時,嚴厲批評了反疫苗行動。他將其比喻為對兒童的屠殺。關於現代疫苗的安全性,已有很多堅實的數據,但很多人依然憂心忡忡。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與普通美國人相比,這個地區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富有,能提供給孩子更多機遇。可這裡同樣也是反疫苗運動的溫床。儘管這些父母初衷是好的——為了保護孩子——但他們危險地踏入了相反的方向。
2、認知方面存在缺陷
2007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吉洛維奇在《疫苗》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根據他的觀點,反疫苗的擁躉有可能在認知的某些方面存在缺陷。這些缺陷常常表現為人們企圖在隨機數據中尋找規律和可預測性。比如雖然大量研究證明嬰兒猝死與DTP疫苗之間缺乏關聯,但在很多國家,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6個月以內嬰兒接種疫苗,而嬰兒猝死又是1月齡以上嬰兒最常見死亡原因,接種DTP疫苗後偶合嬰兒猝死的情況也相對頻繁,這時候人們就會指責疫苗,自以為從中發現了所謂的因果關係。
3、社會心理因素所致
反疫苗心理不僅僅源於認知缺陷,一些社會心理因素也可能摻入其中。面對疾控中心或者專家的反覆解釋,反疫苗者依然猶疑不定。他們中很多人懷疑醫生、公共衛生官員與製藥工業狼狽為奸。如果後者發表支持疫苗的言論,陰謀論者往往會無端的認為這是在掩蓋真相。媒體、學術界和工業界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也會引起反疫苗的浪潮。這方面最嚴重的例子是疫苗中去除防腐劑硫柳汞問題在信息溝通上引發的悲劇。
國內現狀
2016年,200萬支山東問題疫苗讓中國的家長們陷入了集體性恐慌。2017年4月,山東疫苗事件過去已有一年,但它給公眾造成的“恐懼”依舊沒有消退。負性事件造成的影響是有延續性的,可能需要好多年之後才能消解。
國人對疫苗缺乏信任,其實也都能找到跟美國人對應的點:歷次疫苗事件,以及多年來頻發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如三鹿奶粉事件,讓人們對政府監管疫苗的可靠性有強烈懷疑;對疫苗安全性的擔心,也往往來自於打心底就有的一種恐懼,這與對轉基因、獻血的恐懼是類似的,因為非專業人士很難徹底理解疫苗這種事物;對國內疫苗廠家、銷售者,更是無法給予信任,國人的一個普遍信念是,只要有逐利空間,就有黑心商人。
疫苗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公眾對其仍有一些誤解和盲區。對於新手爸媽而言,給孩子接種哪些疫苗比較好,接種疫苗後出現一些副反應怎么辦,這些問題都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講。
應對措施
面對這樣的現狀,要打好疫苗保衛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提出了四項策略:
1、繼續公開發表高質量的針對疫苗安全性的研究。
2、保持或改進監測計畫,類似於“疫苗副作用監測系統(VAERS)”和“臨床免疫安全評估網路”,保證能夠客觀地報導疫苗有關的少見副作用。同時對於每一位受到疫苗副作用影響的患者,要確保他們得到應有的賠償。
3、對醫生、患者、家屬進行相關教育,告訴他們如何有效識別疫苗反對者的危言聳聽,宣傳有科學依據的研究結果才是硬道理。
4、全方位各階層地開展公眾教育。
為了和疫苗反對者作鬥爭,我們有兩件有力的武器:
1、長久以來在消滅和控制某些流行病的過程中疫苗的完美表現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
2、那些疫苗反對者的謠言一定經不住時間和科學的考驗。最終社會一定會認識到科學並不是一種掌握在多數人手中的民主。疫苗反對者的失敗是歷史和科學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