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高考加分聯盟

反對高考加分聯盟

“鋼琴彈得好加分,那殺豬殺得好,憑什麼不給加分?美國哈佛等學校的學生彈琴好的多了去,人家都沒什麼加分!”2011年6月8日,北京理工大學一教授發微博稱。今年全國高考正在進行,不少學生、家長以及學界人士紛紛對高考加分政策提出質疑。連日來,網上出現了“反對高考加分聯盟”,截至目前已有數萬人加入。

簡介

反對高考加分聯盟反對高考加分聯盟

連日來,記者查看了全國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發現加分項目五花八門、名目繁多。例如在《四川省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實施規定》中,“錄取照顧政策”長達2100餘字,共16項加分大類;廣東省的體育類加分項目繁多,如輪滑球、花樣輪滑、毽球等;河北省規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稱號的教師直系子女報考師範院校的增加20分”;北京市2011年高考加分項目多達17項,總計有1.2萬餘名考生將得到加分照顧,占全市考生的16%……另外,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萬別。如重慶2010年將加分的最高分值調整為10分,而四川最高可加到50分……
“反高考加分者”在網上列舉了一系列已被媒體公開曝光的“加分醜聞”,大多集中在體育加分、民族成分加分等方面。例如,2009年,全國多家媒體報導了重慶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其中涉及15名官員子女;2010年6月15日,杭州媒體報導了台州一中有4個考生獲20分高考加分,他們的家長都是當地官員,4人獲得加分的理由是,曾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過獎;2010年7月15日,浙江高考曝出“三模三電”舞弊事件,考生只要交納培訓費和交際公關費,就可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連足球隊候補隊員高考都加20分……
有中學校長說:“有的加分項目確實比較難以界定,給鑽營者留下了空間,必須通過制度設計去堵漏;有的學生出於加分目的參加一些活動和興趣培養,多了功利性。”
採訪中,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高考加分應有聽證會制度,邀請學生、家長老師、學者和媒體等參與,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使之變得更加陽光。

各地政策不盡相同

連日來,記者查看了全國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發現加分項目五花八門。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有關省(區、市)確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顧項目,須經本省級普通高校招生委員會研究確定,並報教育部核准備案後方能向社會公布。於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項目基礎上,地方招生委員會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項目。
例如在《四川省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實施規定》中,“錄取照顧政策”長達2100餘字,共16項加分大類;廣東省的體育類加分項目繁多,如輪滑球、花樣輪滑、毽球等;河北省規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稱號的教師直系子女報考師範院校的增加20分”;北京市2011年高考加分項目多達17項,總計有1.2萬餘名考生將得到加分照顧,占全市考生的16%……
另外,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萬別。教育部規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項增加分數投檔條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項分值,增加的分數不得超過20分”。但各省加分分值波動很大,如重慶2010年將加分的最高分值調整為10分,而四川最高可加到50分……
從2010年起,山東省全部取消省內制定的加分等照顧性政策。6月8日,山東省教育廳政策法規處人員介紹,自2010年起,除教育部制定的高考加分項目以外,省內制定的加分政策全部取消。對於教育部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仍保留原先的“增加20分投檔”、“增加10分投檔”和“優先錄取”3種加分形式。
2011年,山東省近4000名考生獲得了高考加分照顧,其中少數民族考生占絕大多數。

權力金錢向加分滲透

採訪中記者發現,“反高考加分者”在網上列舉了一系列已被媒體公開曝光的“加分醜聞”,其中,加分項目大多集中在體育加分、民族成分加分等方面。

例如,2009年,全國多家媒體報導了重慶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其中涉及15名官員子女;2010年6月15日,《都市快報》報導了台州一中有4個考生獲20分高考加分,他們的家長都是當地官員,4人獲得加分的理由是,曾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過獎,但台州一中畢業生表示上學期間並不知道有這個科技創新小組;2010年7月15日,《中國青年報》曝光了浙江高考“三模三電”舞弊事件,考生只要交納培訓費和交際公關費,就可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連足球隊候補隊員高考都加20分……

據介紹,依照《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省級招辦負責公示“本地區享受照顧政策類別及具有相應資格的考生以及高校特殊類型招生測試合格考生等名單”。但記者從已公開的資料中發現,很多省份公示的內容有限,有些省份僅公示了“考生號”、“考生姓名”、“獎勵項目”等。

受質疑

2011年6月8日,在山東省實驗中學、濟南中學等考點,記者現場採訪了20名學生和30名學生家長。問及對高考加分的看法,46人反對高考加分,3人表示“不好說”,1人表示認同。
8日下午,剛從考場走出的考生小楊接受採訪時稱:“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1分有可能壓倒千萬人。高考就是高考,不是評選先進工作者,也不是選拔模範人物,高考中不應有各類的加分政策。”學生家長李女士稱,她通過微博,也加入了“反高考加分聯盟”。“為什麼這么多人都在抨擊高考加分?我感覺目前的高考仍是許多人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加分有違高考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也是導致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現象的溫床。”
濟南中學教師劉先生稱:“應該說加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加分政策一旦變成了一些人徇私舞弊的手段,在沒有遏制腐敗的有效機制之前,廢除加分政策就是最公平、最公正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表示反對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高考加分。他說:“一個人行善做好事,並不是為了追求特殊利益,三好學生在升學中獲得加分,完全違背了道德教育的價值和原理,不應該把成為三好學生變成一個功利性的行為。”

教育部回應

採訪中,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高考加分應有聽證會制度,邀請學生、家長、老師、學者和媒體等參與,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使之變得更加陽光。
2011年6月8日下午,記者從教育部辦公廳了解到,規範高考加分問題,依然是今後一段時間內教育部門工作的重點。據介紹,目前教育部、國家民委、公安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科協等部門正在聯手規範和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進一步加強高考加分管理工作。例如,從加分項目是否合理、加分分值是否合適、約束條件是否增加、監督管理如何加強、違規懲處如何加大等方面,對現行高考加分政策進行系統梳理和評估,要求各地清理高考加分項目,嚴厲打擊加分資格或身份造假。

利益博弈改革成難題

反對高考加分聯盟反對高考加分聯盟

審批不規範加分者鑽空子
2011年高考前後,網上出現了一個“反對高考加分聯盟”,吸引了大批家長和考生。記者在廣東、浙江、北京等地調查發現,對高考加分不滿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區高考加分政策不一,直接導致部分家長和考生心理失衡。目前,教育部只認定十餘項加分項目,而一些地方的加分項目則有二十多項,且最高加分也高低不同。廣東、浙江等省最多加20分,而內蒙古則最高加30分。
另一方面,部分高考加分項目不規範操作,頻頻爆出違規加分事件,損害了高考公平。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副院長黃友文說,近年來高考加分投訴中,大部分針對有關審核部門操作過程中的不規範,導致加分者有漏洞可鑽。其中,高考體育特長生加分問題更突出:一是運動員等級證書造假或水分大;二是比賽或測試組織不規範,替賽、替考現象嚴重;三是個別與體能、運動技能關係不大、更多靠運用器材的賽事組織管理及評獎問題多。記者還了解到,一些考生家長與基層派出所串通造假,通過修改個人資料,認定“少數民族考生”或“三僑”子女以獲加分。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楊建華說,每逢高考,一些公眾都會“習慣性質疑”高考加分的公正性。這種心理的背後,主要是部分公眾痛感教育公平缺失,對高考加分政策走樣表示不滿,應當引起重視。

從“裸分錄取”到取消加分
針對高考加分亂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高校實行了“加分提檔、裸分錄取”的做法。該院招生就業處處長古麗娜說,在錄取分配專業時,學校去掉政策性加分,而按原始分進行排隊錄取。西安交大招生辦主任鄭慶華也表示,學校在專業錄取時不認加分,是為了更加真實、更公平地選拔優秀學生。
針對這些高校的新舉措,有關專家認為,在現有高考加分政策尚未取消的情況下,將是否承認加分的許可權交給高校,可以逐步瓦解相關部門寄附的社會功能,是一個好的趨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高校錄取“去加分化”,可以淘汰一些虛假加分,保障選拔人才機制的公平性。

意義

高校錄取在即,儘管隨著高考錄取率逐年提高,高考加分原有職能已弱化,但由於高考加分的依然存在,也就依然引發著公眾對教育公平的焦慮,使高考加分之憂再起,以至於在網上出現了一個“反對高考加分聯盟”,吸引了大批家長和考生。

眾所周知,當初高考加分的設計初衷,本為維護教育公平,但在演變中已越來越背離本意。一些高考加分名不正言不順,越來越泛濫化,越來越扭曲化,越來越腐敗化。為謀求加分鋌而走險弄虛作假的大有人在,有些地區的“加分門”事件層出不窮。一些人在利益驅動下,打擦邊球,鑽制度漏洞,生搬硬套,為謀求加分無所不用其極。監管部門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沆瀣一氣,媾和一起,為不合理加分大開綠燈。
除少數民族、烈士子女可加分外,搞個“發明”加分,掙個獎牌加分,優秀學生幹部加分,人才引進、招商引資加分,甚至連獨生子女也加分,那真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有的最高能加到30分。內地每年都有幾百萬考生參與高考競爭,一分之差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加一分就可能提升幾千上萬的排名,豈不嚴重損害教育公平?!
是什麼原因導致高考加分亂象橫生?又為何發生了變異呢?原因雖然林林總總,但無論是加分標準過寬還是審核缺乏足夠嚴格等,其背後都舞動著的權力腐敗魅影。其中,部門利益的博弈,成為高考加分改革的核心難題。如吉林省2011年高考照顧加分涉及審核許可權最多的是省民政部門,共掌握3類考生的審批權,第二位是吉林省教育部門,此外還有僑務、台聯、體育等部門。同時,我們還悲哀地發現,除了正常該加分之外,但凡那些能夠成功加分人,往往非富即貴。
部分高考加分項目變成有關部門的牟利工具,主要是制度設計和監管漏洞造成的。一些手中握有加分權的部門人員,通過權力尋租交換個人利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加分產業鏈”。這種暗箱操作,影響了教育公平,也損及政府公信力。因此,欲規範高考加分,歸根結底還是先從規範不安分權力入手。一方面積極清理不合理的加分政策,另一方面在加分的全過程中盡最大程度公開透明,便於公眾監督。
作為第一步,應該先一刀砍掉“教育部加分規定”之外的加分。對見義勇為者加分、退役軍人、烈士子女加分取消後可採取經濟補償方式解決;對體育、藝術類特長加分應限定在報考體育、藝術類高等院校。同時,要特彆強化外部監督公示機制。比如被加分者名單公示,對公示範圍、時間等做出具體規定,當有人提出異議時,應舉行公開聽證,建立問責機制等。
取消照顧性加分除有助於維護高考公平外,還有助於防堵腐敗漏洞,避免因“跑關係”加分帶來的高考不公。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與其讓變了味的加分政策繼續走偏下去,演變成帶有功利目的的工具,不如乾脆取消加分政策,讓所有的學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相關分析

據了解,全國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及加分項目五花八門。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有關省(區、市)確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顧項目,須經本省級普通高校招生委員會研究確定,並報教育部核准備案後方能向社會公布。於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項目基礎上,地方招生委員會又制訂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項目,“反高考加分者”在網上列舉了一系列已被媒體公開曝光的“加分醜聞”,其中,加分項目大多集中在體育加分造假、民族成分加分造假等方面。
高考加分政策,本是為保障起點上的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權,是對特殊群體所受原有入學機會實質不公平的一種補償,但它在對一部分人群進行補償的同時,也可能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在競爭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讓部分學生輸在了起跑線上。高考加分政策本身存在的以上問題,加上在執行過程中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使得加分政策正日漸成為滋生教育腐敗的源頭之一。
只有嚴格規制高考加分政策,才能從源頭上封堵這條“腐敗通道”,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程式正義。我們不應忘了平等競爭是考試制度的靈魂,公平、公開和公正是考試制度的核心理念。如果超越現實的私人利益和複雜關係,貿然將招生中現有的程式和規則肢解,代之以虛假的潛規則來評判,難保不喪失公允。
目前,各類加分規定尚處於缺乏社會公眾統一認可的失范局面,具體表現為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隨意性較大,損害了競爭的公平性。必須指出,高考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在目前的競爭稀缺教育資源的各種方法中,考試是一種被多數人認可的相對公平的有效方法,但不合理的加分規定正在侵蝕其中的公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