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50年代反坦克武器的發展,促進了坦克的發展。1960年代,火力、機動性、防護能力都有明顯提高的第二代坦克裝備了部隊。但是美國通過研究發現,當時擁有的反坦克手段不足以抵擋蘇聯集群裝甲的進攻,因此必須加強反坦克武器的研製。北約各主要國家,也更加重視新型反坦克武器的研製和裝備。這一時期,不僅專用反坦克武器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兼用反坦克武器也出現了新的進展,反坦克成員增多、威力也日益增大。
上天入地
“上天”,作戰空間向空中拓展隨著反坦克飛彈技術的飛速發展,空中反坦克的地位、作用日漸突出,逐漸形成了以反坦克直升機為主、固定翼飛機為輔的空中反坦克力量。
“入地”,作戰空間向地下拓展
1970 年代以來,由於空心裝藥和微電子技術在地雷上的套用,使反坦克地雷的威力顯著提高,達到了“一雷車毀人亡”,同時由於快速機動布雷技術的發展,反坦克地雷已成為具有“進攻”作用的武器裝備,成為對付集群裝甲目標既經濟又有效的有力武器。
“立體合成”,作戰力量形成體系
以第二代反坦克飛彈為主,加上坦克和輕型反坦克武器組成的遠中近火力梯次配系和以反坦克直升機為主、固定翼飛機為輔的的空中火力配系,形成了對坦克的立體合成的打擊力量體系。有鑒於此,蘇聯前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於1976年說,坦克易受反坦克武器,特別是反坦克飛彈的毀傷,未來作戰將首先取決於能否壓制敵反坦克武器,以便恢復坦克的作用。
反坦克輕武器
遲到的反坦克飛彈揚眉吐氣
新武器概念的提出——子母彈與子母雷
子母彈與子母雷是1960年代出現的新武器概念——撒布彈藥發展的必然結果。1960年代提出了“套用子母彈將槍彈以適當密度撒布在較大範圍內將是一項成功的措施”的概念。美國出於侵越戰爭的需要,立即將這種概念套用到殺傷子母彈和子母雷上,同時研究用於火炮上的遠距離反坦克子母彈和用於飛機上的反坦克子母雷,1970年代初先後投入使用,不久,西德把這種概念用到火箭炮撒布反坦克子母雷上。
自海灣戰爭以來,反坦克武器作為坦克剋星,在種類和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飛躍,給坦克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挑戰和威脅,特別是精確制導武器的普遍套用,使坦克處於多維立體的精確火力打擊威脅之下,一時間將坦克擠到了戰場邊緣,給坦克的地位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主要戰法
埋設地雷,腳下使絆
遠距離配置,以長擊短
現代主要反坦克武器的射程和精度,特別是遠距離射擊精度,明顯優於坦克。在反坦克作戰中,要充分利用反坦克飛彈的這一優長,將地面的反坦克飛彈部署在坦克有效射程之外的有利地形上,與空中反坦克飛彈相配合,儘可能地在遠距離上對坦克目標進行攻擊。
隱蔽配置,以暗擊明
現代反坦克武器的體積和質量大為減小,隱蔽性上比坦克更具優勢。反坦克武器通常為防守者,占有地利。因此,將反坦克武器隱蔽配置起來,在暗處進行伏擊,是反坦克作戰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戰法。
機動靠前配置,實施近身突擊
將反坦克武器靠前部署,依託反坦克陣地,採取“陣前出擊”、“陣內伏擊”等機動靈活的打法,對敵坦克實施近距離的火力突擊。
發展趨勢
目前許多國家正重新審議反坦克武器發展戰略,提高武器裝備戰術技術性能, 改進現役武器效能, 並探索各種新概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武器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提高殺傷效果和威力
提高輕型反坦克彈藥的殺傷效果和威力、開發多功能單兵彈藥是1980年代以來各國追求的目標。多功能彈藥是一種同時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彈藥,它能根據目標性質,自動選擇最佳毀傷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型屬性。如美國AMAW 83mm火箭筒配用的MK 118式高爆火箭彈,利用自動辨別目標物質密度的引爆裝置,遇到硬目標能瞬時起爆,遇到軟目標能延遲到目標內部起爆;美國AAI公司研製的反坦克、殺傷兩用火箭彈,內含鎢合金箭形穿甲彈,已成為美國SMAW-D式 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