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簡介
所謂新概念防空作戰,是指由於新概念武器的研製,而在未來防空作戰中可能出現,或在現代防空作戰中尚處於試驗階段的作戰行動,是與傳統作戰在樣式、手段、方法以及殺傷機理、殺傷效果等方面大不相同,而目前又無法歸類到已有理論體系中的所有“另類”作戰行動的總和。也就是說,新概念防空作戰是與傳統防空作戰相對而言的,是由於新概念防空武器的研製和使用而直接催生的作戰方式。就新概念防空作戰來說,目前在戰場上廣泛運用,並為大家所熟悉的作戰樣式、作戰行動都是舊概念作戰或傳統作戰。
戰爭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防空軍)為主體,有海軍航空兵、高射炮兵及其他防空力量參加,為保衛國家領空和重要目標的安全所進行的作戰。
打擊台灣國民黨軍和美國空軍飛機對大陸沿海地區的轟炸、竄擾活動國民黨政府潰逃台灣後,經常派飛機對大陸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等城市進行轟炸、掃射。
1949年 10月~1950年2月,僅上海市即遭空襲26次。 當時,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全力創辦航校培訓飛行員,只在北京有1個剛剛組建的飛行中隊。中國政府遂商請蘇聯政府協助防空。
1950年 2月~1951年7月,蘇聯空軍1個混合航空兵集團和11個殲擊航空兵師先後到中國,分駐上海、徐州、瀋陽、北京、廣州等地,並在上海、杭州和徐州地區上空擊落國民黨空軍飛機5架,使國民黨空軍在這些地區的轟炸活動有所收斂。
1950年 10月,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第4混成旅僅組建4個月,就接替了蘇聯空軍在上海地區的防空任務。爾後,又相繼組建了一批航空兵部隊,部署在主要城市附近。與此同時,地面防空力量也有所發展。
1950年 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司令部成立,下轄2個高炮師、16個高炮團和部分雷達、探照燈部隊。為便於組織作戰協同,中央軍委分別於1951年1月和1952年3月作出全國防空由防空司令部統一組織指揮的決定。以重點城市為中心的防空體系雛形開始形成。
1951年 ~1953年韓戰期間,中國東北地區的防空是與抗美援朝同時進行的。此間,上海、青島地區主要防空任務是打擊美國和國民黨空軍飛機入陸騷擾。
1952年 9月20日,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在上海地區擊落美國空軍B-29轟炸機1架,這是在國土防空作戰中航空兵取得的首次戰果。但是,在浙江、福建和廣東東部地區,只有福州、廈門、汕頭等城市周圍有少量高射炮部隊,防空力量比較薄弱。
1954年 初,人民解放軍空軍已發展到28個航空兵師。隨著東南沿海島嶼的相繼解放,殲擊航空兵部隊的部署逐漸南移,迫使國民黨空軍飛機的竄擾範圍收縮到浙江省的路橋、衢州一線以南。在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掩護不到的福州、廈門、汕頭地區,國民黨空軍飛機的轟炸活動有增無減,尤其是1954年開始炮擊金門和1955年收復一江山島後,國民黨空軍飛機多次集中對這些地區進行報復性轟炸。人民解放軍高射炮部隊與國民黨空軍飛機的轟炸進行了十分激烈的鬥爭。僅駐守廈門的高射炮團在1954年9月的26天中,就擊落國民黨空軍飛機12架,有效地保衛了城市和軍事設施的安全。
1955年 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司令部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司令部,防空部隊成為一個獨立的軍種。
1957年 5月防空軍與空軍合併,防空作戰形成空、防合一的指揮體制。
1956年 ~1957年,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部隊進駐浙江省路橋、廣東省惠陽、江西省新城等地。至此,殲擊航空兵的作戰半徑,閩東北可達烽火列島,粵東可達汕頭附近,沿海只剩500公里地段無殲擊航空兵掩護。
1956年 空軍航空兵部隊在夜間連續擊落國民黨空軍飛機2架、美軍飛機1架。其中6月23日在江西省境內擊落國民黨空軍B-17飛機1架,是國土防空作戰中空軍航空兵在夜間第一次擊落敵機。
1958年 7月,國民黨政府為策應美、英入侵中東,在台灣海峽製造緊張局勢,經常派飛機到東南沿海地區騷擾。根據中央軍委指示,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部隊隱蔽地轉至福建省連城、漳州、龍田、福州和廣東省汕頭等地,與國民黨空軍展開奪取制空權的鬥爭。經過3個月的激戰,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部隊共擊落擊傷敵機23架,奪取了福建、粵東地區的制空權。
1956年 後,國民黨空軍飛機多在暗夜、低空和複雜氣象情況下出動。當時,人民解放軍空軍還沒有帶雷達的飛機,夜間作戰全靠飛行員目視發現目標。
1957年 11月20日,國民黨空軍1架B-17飛機乘暗夜飛越大陸九省,長達9小時未遭打擊。對此,黨和國家領導人極為重視。毛澤東主席指示:全力以赴,務殲入侵之敵。人民解放軍空軍提出了防空作戰實行首長“專責制”、“一號班”上陣等措施,並調整了夜間戰鬥值班兵力,增配了雷達,裝備了夜間作戰飛機並改進了機載雷達的低空作戰性能,使夜間作戰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959年 5月29日,空軍部隊第一次使用裝有雷達的截擊機,在暗夜、複雜氣象條件下擊落國民黨空軍B-17飛機1架於廣東境內。時隔9個月後,國民黨空軍改用
P-2V型飛機繼續入陸偵察。這種飛機低空性能好,速度小,可施放有源和無源干擾,行動十分詭秘;人民解放軍的殲擊機和高炮很難對其捕捉目標和實施攻擊。為此,空軍航空兵採用隱蔽出動、突然接敵;在截擊機上加裝照明燈,用兩架飛機組成照明攻擊編隊;轟炸機上加裝截擊雷達等一系列措施。高射炮部隊也以部分兵力在P-2V飛機可能進出大陸的地點和主要航路檢查點機動設伏。
1961年 11月6日夜,在遼東半島設伏的高射炮部隊在探照燈部隊的配合下,首次擊落國民黨空軍P-2V飛機1架。機上國民黨空軍“技術研究組”13人斃命。7個月後P-2V飛機更新了回答式干擾設備,恢復竄擾活動。人民解放軍以羅瑞卿總參謀長提出的“海底撈針、總不死心”為防空作戰的指導思想,空軍航空兵實行“一員掛帥、三員協同”的作戰指揮制度和“三人對六面”的戰後講評制度,充分發揮了指揮員的核心領導作用和飛行員、地面領航員、雷達操縱員的積極性。海軍航空兵在作戰中成功地運用了前機投照明彈,後機實施目視攻擊的戰術。這些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63年 6月20日和1964年6月11日夜,空、海軍航空兵分別擊落P-2V飛機各1架。
1957年 國民黨空軍開始使用高空飛機對大陸縱深地區進行戰略偵察。
1958年 2月18日,1架進入山東半島地區的RB-57A飛機在1500米高空被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擊落後,改由美國飛行員駕駛U-2飛機入侵中國內地偵察。在中國政府多次抗議下,國民黨當局又改令其空軍使用美國提供的RB-57D飛機,竄犯大陸縱深地區,活動範圍除新疆、西藏外遍及全國。這種飛機一次飛行能獲取長3500公里、寬70公里地幅的地面目標資料,飛行高度2萬米左右,在當時的殲擊機和高射炮作戰高度以上。中央軍委遂決定從蘇聯進口地空飛彈參戰。
1958年 10月,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飛彈部隊開始組建,1959年9月擔負作戰任務,10月7日在北京地區擊落國民黨軍RB-57D飛機1架,開創了世界防空史上使用地對空飛彈擊落飛機的先例。此後,國民黨空軍對大陸的高空偵察間斷了兩年三個月之久。
1962年 1月,國民黨空軍使用U-2飛機恢復入陸竄擾。人民解放軍空軍以僅有的幾個地空飛彈營在全國機動設伏,至1967年9月又先後擊落U-2飛機5架。
國民黨空軍從1960年起,使用先進的RF-101戰術偵察機低空飛越台灣海峽,入陸後低空或躍升到高空對沿海地區進行大速度照相偵察。雷達難以發現,高炮也來不及射擊。人民解放軍駐東南沿海部隊制定了一套“以快制快”的戰法,經強化訓練後做好了充分準備。
1961年 8月2日,嚴陣以待的空軍高射炮部隊,將1架低空大速度飛至福州機場上空偵察的國民黨軍RF-101飛機擊落。此後,RF-101偵察機改變活動方式,繼續進入大陸沿海一線偵察,其中十幾次遭攔截,被迫回竄。
1964年 12月,人民解放軍空軍在福建和粵東地區指定部分航空兵部隊組成專門打RF-101飛機的作戰分隊,構成了汕頭至福州一線的攔截面。1965年3月~1967年1月,空、海軍航空兵先後擊落RF-101飛機2架、F-104飛機1架。
1968年 以後,國民黨空軍飛機深入大陸沿海和縱深地區的各種偵察、竄擾活動被迫停止。
1964年 越南戰爭爆發後,美國飛機在對越南北方實施轟炸的同時,經常派戰鬥機和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侵入中國的中南、西南邊境地區。還在海南島地區上空向擔負警戒巡邏任務的人民解放軍海軍飛機發射飛彈。面對挑釁活動,人民解放軍堅決予以還擊。
1964年 8月~1968年11月,共擊落美國戰鬥機12架、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20架。1969年以後,國民黨軍為繼續對大陸進行騷擾,利用高空西風帶向大陸施放大量懸掛偵察裝置或心戰物品的空飄氣球。人民解放軍航空兵部隊每年都擊落空飄氣球若干具。
1979年 人民解放軍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後,越南空軍飛機入侵廣西、雲南邊境進行偵察的事件時有發生。
1984年 3月和1987年10月,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飛彈部隊在廣西分別擊落、擊傷越南米格-21飛機各1架。
現代空襲兵器特別是精確制導武器以及各種“軟”、“硬”殺傷(防護)手段的迅猛發展,使得防空作戰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嚴峻挑戰。由此出發,以盾克矛的防空作戰開始尋求突破,使自身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發展趨向。
發展趨勢
作戰重點
作戰重點由單一防空向防空防天一體轉變。時下,隨著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外層空間已成為繼陸、海、空之後的第四維戰場。防空作戰不僅要防飛機、巡
航飛彈等各種空中來襲目標,而且還要攔截來自外層空間的洲際飛彈、中遠程彈道飛彈,今後還可能要抗擊太空武器的直接威脅。在此情況下,防空作戰的重點不得不由過去的單一防空向防空防天一體化轉變。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加緊建立由雷達、預警機、預警衛星等組成的立體防空預警系統,在防空作戰的指導上,也積極轉向強調防空防天一體化。如,美國空軍在其“全球到達,全球打擊”戰略中,始終強調不但要在空中,而且要在空間範圍內實施作戰,並把美國空軍改造成為一支空天相兼的作戰力量。
作戰空間
作戰空間由有形空間向無形空間拓展。現代條件下,由於大量高新武器裝備運用於戰場,大大延拓了作戰的相關空間,使戰場空間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防空作戰不僅存在於空、天這些有形的“物理空間”,還將滲透到信息、網路、心理等無形的“抽象空間”之內。而且,由於大量信息化武器裝備的運用,信息在戰場制權爭奪中地位的凸顯,無形戰場空間的爭奪將成為左右防空作戰成敗的關鍵環節。可以說,在信息化條件下,無形戰場中的制信息權超越了有形戰場中的制空權,成為未來戰場上最重要的制權形式。有了制信息權,制空權才有意義,防空作戰也才能取得勝利。這已為近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實踐所反覆證明。
作戰樣式
作戰樣式由區域靜態向動態聯合方面過渡。近幾場局部戰爭表明,現代空襲是全方位的、大縱深的,戰場邊界幾成無限,打擊的目標不僅有軍事目標,也有重要的經濟目標。並且,在實戰中,為了爭取信息優勢,空襲一方往往採用各種戰術和技術手段,以達成空襲的突然性。同時,遠程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使空中打擊行動不僅可進行臨空轟炸,還可遂行非接觸式空襲。
這些新的變化,使得過去那種區域靜態的被動防空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大區域動態聯合”的主動式防空應運而生。這種防空模式就是在目標防空、區域防空的基礎上增強防空部署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在更為廣泛的區域內,組織實施由諸軍兵種防空力量參加的動態聯合防空作戰,改變過去區域防空圍繞某一地區層層設防的做法,通過統一組織防空兵力,形成一個反應迅速、軟硬兼備、攻防並舉、運轉靈活的防空作戰體系,以充分發揮諸軍兵種防空力量的整體威力。同時,通過戰前和戰中適時的兵力火力機動,實現防空部署的以動制動,創造出有利的作戰態勢。
作戰體系
作戰體系由單純防禦向攻防兼備發展。防空作戰本身具有被動性,其特點是無險可守,位置相對固定,目標隱蔽困難,且要在廣闊的天空中搜尋、發現對方,然後再組織一系列作戰行動。加之現代空襲兵器遠距和隱蔽的突防能力迅速提高,單純從“防”的角度來找對策,現有防空兵器的防禦能力已相形見絀,很難達到有效抗擊的目的。有鑒於此,近年來,“攻防兼備”型的攻勢防空成為世界各主要國家軍隊的第一選擇。像美軍、俄軍等近年來就不斷完善“攻防兼備型”的防空體系,在將空中防禦、太空防禦結為一體的同時,十分強調通過空中或地面進攻來積極打擊對方空襲兵器等,以便從根本上達成防空作戰的目的。
特點分析
與以往的防空作戰相比,新概念防空作戰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新概念防空作戰內涵非常豐富。新概念防空作戰之所以稱為“新概念”,是因為它產生的物質基礎是新概念防空武器,沒有新概念防空武器也就沒有新概念作戰。所謂新概念防空武器,是指目前尚處於研製、探索或試驗之中,與傳統防空武器相比,在基本原理、殺傷破壞機理和使用方式上都有顯著不同的所有高技術武器,而不是專指某一類兵器。
從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究情況看,主要包括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等。這些武器無論是在殺傷機理,還是攻擊目標、使用範圍等方面都各有特點,涵蓋了未來防空作戰的多個領域。如定向能武器,既可用於對敵各種太空飛行器、航空器以及戰略、戰役和戰術飛彈進行“硬”摧毀,又可用於對各種電子目標進行“軟”殺傷;既可用於天基、空基作戰,也可用於地基作戰;同時,如果控制定向能的發射能量,還可用於對敵方人員進行暫時失能的非致命攻擊等等,一件武器就具有多種作戰效能、多種作戰目標、多種使用方式。因此,新概念作戰是一系列新的作戰行動或樣式的集合,而不是特指某一種作戰樣式。
新概念防空作戰與傳統防空作戰具有本質的區別。新概念防空作戰與傳統防空作戰的巨大差別,是由新概念防空武器與傳統防空武器不同的作用原理決定的。新概念防空武器是近幾年在新技術的助推下產生的,是創新思維與現代高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不是在傳統防空武器的基礎上進行的更新換代,而是斷代性的跨越。
傳統防空武器的基本功能是依靠機動力和火力去殺傷敵人,不管怎樣提高這些防空武器的性能,其能量釋放仍不外乎上述兩個因素而已。雖然,目前防空武器裝備的作戰範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大空間,破壞力也達到了相當的程度,打擊精度更是圓了人們“指哪打哪”的夢。但對於新概念防空武器而言,這些防空
武器都屬於“夕陽”防空武器。其原因並不完全在於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是因為這些防空武器是傳統思維的結果。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傳統防空武器的效能已經達到或接近其物理極限,按照傳統思維方式要繼續提高其性能難度極大,必須另闢蹊徑,進行創新性的研究。
新概念防空武器應運而生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代表了未來防空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新概念防空武器不再是對現有防空武器裝備的深入挖潛,而是通過創新性的思維方式,改變防空武器的作用機理而極大地提高防空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它與傳統防空武器相比,在基本原理、殺傷破壞機理和使用方式上都有顯著的不同。因此,新概念防空武器這種斷代性的跨越,決定了新概念防空武器在作戰效能方面的飛躍,也必然導致未來防空戰場的革命性變化。
新概念作戰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新”“舊”是相對而言的,昨天的“新”就是今天的“舊”,而今天的“新”可能就是明天的“舊”。就像火炮相對於冷兵器時代的大刀長矛是新概念武器,在今天則成為傳統武器一樣,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今天威力巨大的動能武器,必將日趨成熟並得到廣泛的戰場套用,同時,反新概念防空武器或方法也必然會出現,從而使這些新概念防空武器失去“撒手鐧”作用,繼而轉化為傳統武器。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新”的新概念武器又將出現。歷史證明,誰能最先將新概念武器運用於戰場,誰就能取得最大的作戰效益和戰場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