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簡介
韓戰剛爆發時,美軍並不認為朝鮮是能有效使用和發揮坦克作用的地方。那裡的地形對坦克來說太複雜。河流縱橫、山路崎嶇。但是朝鮮人民軍卻給美國人上了一課:朝鮮人民軍將坦克部隊分散配給步兵,在戰爭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人民軍迅速南下的決定性力量。美國人這才如夢初醒,迅速調集大量坦克入朝作戰。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參戰。當時志願軍的裝備極其低劣,除了少數火箭筒之外,根本沒有專用的反坦克武器。甚至許多戰士從沒有見過坦克是什麼樣子。他們以頑強的義無反顧的戰鬥精神,投入到這場力量懸殊的較量。
志願軍反坦克作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運用多種手段,阻滯和擊毀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韓(韓國)軍坦克的作戰行動。
在朝鮮戰場上,“聯合國軍”擁有大量坦克,並將其廣泛使用於各種作戰。進攻時,用於支援、掩護、引導步兵衝擊;防禦時,作為固定的或移動的火力發射點,配合步兵防守陣地或實施反衝擊;被圍時,用於突圍作戰或從外部增援解圍;退卻時,作為掩護力量,保障部隊快速撤離陣地;追擊時,以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特遣支隊,快速推進。
早期
為減少“聯合國軍”坦克造成的危害,志願軍各部隊充分利用各種火器,廣泛開展反坦克作戰。入朝之初,志願軍反坦克兵器很少,主要以步兵反坦克器材打坦克。在步兵連內,組成數個反坦克殲擊小組,每個小組由2~3人組成,攜帶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炸藥包等,並配備衝鋒鎗等自衛武器,必要時也採用以山炮、野炮直射的方法,打擊“聯合國軍”坦克。
第一次戰役的雲山戰鬥中,第39軍以步兵排反坦克小組為主,採取先打頭尾,後炸中間坦克的靈活戰術,充分發揮無坐力炮、火箭筒等多種火器的威力,擊毀和繳獲“聯合國軍”坦克28輛。第三次戰役高陽追擊戰中,第50軍第149師追擊分隊,以炸藥包、爆破筒、手榴彈打、炸英軍坦克,激戰3小時,擊毀和繳獲英軍第8騎兵(坦克)團31輛坦克。第四次戰役中,第26軍堅守七峰山、海龍山的部隊,有1個班創造了一次作戰中用反坦克手雷擊毀“聯合國軍”坦克9輛的戰績(參見92.7高地戰鬥)。
中期
隨著裝備的不斷改善,志願軍部隊反坦克兵器逐漸增多,反坦克作戰能力得到明顯增強。反坦克炮兵迅速發展,其第31師在1951年5月機動防禦作戰中擊毀擊傷“聯合國軍”坦克25輛。裝甲兵、工兵在反坦克作戰中也發揮了較大作用。
後期
志願軍轉入戰略防禦後,反坦克作戰有了進一步發展。為打、炸“聯合國軍”坦克,各部隊重視構築反坦克陣地,在山腳挖坑道,沿公路和谷川地構築火器掩體、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埋設反坦克地雷、設定防坦克障礙物等。第12軍第31師第91團在古直木里地區防禦時,構築了以反坦克壕為骨幹,與塹壕、交通壕及各種障礙物相結合的反坦克陣地,反坦克分隊在該陣地靈活機動打坦克,取得在一次作戰中擊毀擊傷坦克6輛、繳獲坦克1輛的戰果。此間,打坦克的組織與戰法也有很大改進,突出表現在集中使用反坦克兵力、兵器,與“聯合國軍”坦克作鬥爭。1951年10月,“聯合國軍”在其秋季攻勢中,於文登里地區實施“坦克劈入戰”,企圖一舉突入志願軍防禦陣地縱深。擔任該地區防禦的志願軍第68軍第204師第610團,將建制的和加強的反坦克武器及工兵1個連編成反坦克大隊,對沿公路及其兩側突進的“聯合國軍”坦克,以76.2毫米口徑加農炮、無坐力炮、火箭筒及手雷層層打擊。激戰十日,擊毀擊傷坦克36輛,使“坦克劈入戰”遭到失敗(參見文登川之戰)。在秋季防禦作戰中,志願軍第67軍第一梯隊師、團也組織了反坦克部隊,積極開展反坦克作戰,在金城以南地區抗擊“聯合國軍”,歷經十晝夜,共擊毀敵坦克39輛、擊傷8輛。在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中,志願軍一線部隊還組織單炮、單輛坦克依託工事,對“聯合國軍”陣地上活動的坦克突然開火,予以擊毀或擊傷。
經驗總結
志願軍部隊在2年零9個月的作戰中,發動民眾研究打坦克的方法,邊作戰邊總結,逐步積累了反坦克作戰的經驗。主要有:
(1)反坦克分隊利用地形地物,迅速接近坦克,實施突然襲擊。
(2)利用夜間光線暗和坦克視界、射界的死角,主要從側後接近和打、炸敵坦克。
(3)選擇和利用坦克通過斜坡、河溝等複雜地形或拐彎、受反坦克障礙物阻礙、坦克側面暴露等時機,予以有力打擊。
(4)摸清敵坦克活動規律,在利於坦克作戰的方向預先設伏,當坦克出現時即行打擊。
(5)根據有利地形條件,將反坦克兵力、兵器,作縱深梯次配置,並結合布雷、挖壕、設定防坦克障礙物等,對坦克層層攔擊,連續打擊。
(6)打坦克與打步兵統一部署,以炮兵及步兵火力,將敵坦克與步兵分割開來,各個殲擊。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在裝備處於劣勢情況下,英勇機智地進行反坦克作戰,共擊毀擊傷和繳獲坦克2251輛,對減弱“聯合國軍”地面作戰的效力,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