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心理

反向心理

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指個體或群體在一定情境下,具有一種違抗他人或社會的建議、要求或命令的傾向,表現出與之相反的態度或行為。亦稱逆反心理。反向心理是個體對外界影響的一種心理抵抗。其形式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反抗,它採取“反其道而行之”的反向性方式,令其肯定偏要否定,令其否定偏要肯定,抑或從結論出發給以否定或肯定。

簡介

反向心理與強烈的情緒反應有關,對個體來說,它是一種自我防禦;就群體而言,則是一種大眾心理現象。反向心理有雙向性,既在宣傳禁止某事時可能產生,也在提倡某事時可能出現。

原因

產生反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①他人提出要求或命令時,態度生硬,方法簡單,使個體的自尊心受到損傷,從而表現出反向心理。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獨立性與主動性受到阻礙時,容易引起強烈的情緒體驗,反向心理表現得尤為明顯。有一種觀點認為,心理上的抵抗是個體覺察到在某些方面享有自由行動的權力被剝奪時,自身激發出的一種動機狀態,目的是想確保行動的自由。這種自由對個體越重要,則心理上的抵抗就越大。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羅密歐朱麗葉效應”。②若他人向個體生硬而簡單地提出某種禁止命令,而被禁止的對象本身卻具有一定的誘惑力與吸引力,則會增添其神秘性,於是效果適得其反,對青少年來說更是如此。一方面,他們有強烈的自尊心,不願受成人擺布;另一方面,他們懷有強烈的探究心理與好奇心理;他們單純、幼稚,認為越是被否定、禁止的事物,內容肯定是新奇的、獨特的、有魅力的。上述種種原因,反而使他們想要了解它、占有它。電影、文學作品宣傳中產生的副作用就是這種情況。③宣傳者本身的形象或行為表現與所宣傳要求相悖,使被宣傳者產生不信任感,增加心理阻抗。

反向心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不限於青少年,成年人亦會產生。探討反向心理形成的機制,對於提高宣傳效果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