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友誼 農場黑龍江農墾總局系統國營農場,隸屬紅興隆農場管理局。位於黑龍江墾區東部境內,場部設在友誼鎮。友誼農場,是1954年蘇聯政府援助建立的大型機械化穀物農場。為紀念中蘇之間的友誼,故命名“國營友誼農場”。1954年10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於建立國營友誼農場的決定》,並指定場址設在黑龍江省集賢縣三道崗地區,任命王操犁(黑龍江省農業廳廳長)為場長。同年11月進行勘測設計,並選定三道崗東北8公里處作為總場場部,於12月21日舉行升旗儀式,象徵著友誼農場的誕生。
1955年5月初開始開荒,到6月9日共開荒39.3萬畝,當年播種小麥5.27萬畝。總場下設5個分場(實行總場、分場、生產隊三級管理),1956年基本建成,到1957年已擁有耕地45.5萬畝,拖拉機97台、聯合收割機96台、汽車60台,職工2360人,總人口5400人。1958年10月,將集賢縣的興隆、三道崗、七星、友林4個鄉和套河鄉的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並友誼農場,成立友誼人民公社,實行“社場合一”管理體制。1960年4月,撤銷友誼公社,以友誼農場管理範圍設定友誼縣,實行“縣場合一”管理體制。1968年6月,組建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將友誼農場編為第三師第十八團。
1973年9月,國務院批准,正式撤銷友誼縣。1976年2月,撤銷生產建設兵團,恢復友誼農場,隸屬紅興隆農場管理局。1984年12月,仍以原友誼農場場區範圍恢復友誼縣,是個純農墾企業的農場縣。1992年,總場下設11個農業分場,全場總人口12.5萬人。
發展
友誼農場場區地處三江平原腹部,地勢平緩,土地連片,是我國最大的機械化國營農場。農業機械化綜合程度達90%以上,五分場是我國北方旱糧現代化生產試驗基地,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8年4月,確定五分場二連隊為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試點單位,從美國引進具有70年代先進水平的農機裝備,配備20名工人,耕作3萬畝土地。1978—1984年,全連隊人均年生產糧食207.4噸,創年產值8.88萬元。全場總面積283.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27.2萬畝,可墾荒地35.8萬畝。以農業為主,兼多種經營。糧食作物有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葵花籽、白瓜籽、烤菸等。工業發展較快,已形成食品、糠醛、水泥、建材、造紙、機械等10多個門類,數百個品種的工業體系。1992年糧豆總產量1.5億公斤,工農業總產值2.9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占58%。總場場部友誼鎮,已成為新型的綜合性城鎮,場部機關、學校、醫院和工商企業均集中於鎮內,2012年末場部全總人口達7.38萬人。
社會經濟
經濟實力
友誼農場 綜合的經濟實力較強。201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652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72000萬元,全口徑統營利潤18763萬元,人均收入13804元。友誼農場機械化程度較高。目前全場擁有履帶式拖拉機642台,輪式拖拉機488台,小型拖拉機2950台,大中型拖拉配套農具2596台,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1763台,機動水稻插秧機227台,工廠化育秧設備11套,排灌動力機械1768台,大型噴灌95台,聯合收割機402台,機動收割機19台,機動脫粒機410台,糧食處理中心9座。特別是被譽為農業現代化視窗的五分場二隊從美國引進的具有現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機械設備,為科學種田,農業高度機械化創出了路子。友誼農場水資源豐富。由於農場地處內陸斷陷第四紀間歇性沉陷的低洼平原,具有深厚、鬆散、含水豐富的砂礫層,同時,松花江和七星河上游地下水含水層不斷補給,加之大氣降水,形成地下水位高,水量足,水質好的豐富水源,初步預計,友誼農場地下貯水約300億立方米。累計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990546萬立方米,修築堤防136.9公里,共完成乾支溝366條,長1811.8公里,斗農溝5811條,長7756.4公里,中小型水庫9座,總庫容量1951萬立方米,橋涵閘建築物2695座,大小排水站15座,治澇面積達1255905畝,有效灌溉面積498540畝,機電井1928眼,形成了澇能排、旱能灌的有效配套工程。具有較強的科技人才優勢,科技人員達2489名,科技貢獻率58%。
種植業結構
種植業結構趨於合理。大小麥種植27萬畝,水稻37萬畝,大豆24.5萬畝,經濟作物32萬畝,牧草5萬畝,芸豆6萬畝。盛產大豆、小麥、水稻、西瓜及其它經濟作物,累計向國家交售商品糧574.6萬噸,是國家北方旱糧基地之一。綠色、有機農業成為農場農業發展的新亮點。2001年,全場6萬畝小麥、3萬畝玉米、3萬畝西香瓜和1萬畝花生已獲得國家綠色認證,優質品面積占糧豆作物的80%。全場糧豆總產28.6萬噸,種植業總產值4.7億元。
農業結構
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由於深化改革、調整結構,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初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市場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農場共有龍頭企業12個,主要企業有:處理6萬噸小麥等級麵粉;24萬噸大豆浸油加工廠一座;年生產1500噸甘油,6000噸澱粉廠一座;年生產1000噸糠醛廠一座;年生產5萬噸水泥廠一座;年生產3000噸造紙廠一座。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條農業產業化格局。全場已建立起集貿、醫療衛生、種子倉儲處理、建築等12個行業,這些行業容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加快了職工再就業和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畜牧業結構
畜牧業超常規發展。以肉牛、大鵝、生豬為重點為畜禽良種及產品開發銷售基地,輻射每一個分場和生產隊,使養殖業生產形成一定的特色。2001年,肉牛存欄1.78萬頭,奶牛存欄1100頭,生豬存欄4.7萬頭,鹿存欄70隻,禽存欄92萬隻,羊存欄41600隻,魚產量600噸,全年實現畜牧業產值5200萬元。2002年大鵝生產80萬隻鵝,產品遠銷上海、常州等地,供不應求。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和社會事業步伐加快。近四年,用於城鎮建設的資金達2.5億元,修建水泥路及柏油路13.5公里,多方籌資建樓房20.6萬平方米,農場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自來水入戶率達30%。到2011年止,建1處2.2萬門程控電話,電話普及率達81%,有線電視普及率94%。幾年來對教育投資達21089萬元,義務教育普及率99.8%,中小學生輟學率控制在0.7%以下。隊衛生所、分場、農場衛生院,為職工醫療提供了較好物資條件。
歷史文化
早在1800年前,滿洲族人的祖先挹婁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這塊黑土地上。在漫長的歲月中,先民們採集漁獵、拓荒農作,用勤勞的雙手譜寫了友誼大地的第一部拓荒史。
這裡有悠久的古文明,經過文物工作者的文物調查,友誼區域己發現各類文化遺存132處。其中:漢魏時期遺址124處,日軍侵華罪證點4處,古生物化石點3處,抗聯烈士墓1處。這些文物遺存分布在:友誼鎮1處,興隆鎮53處,建設鄉4處,興盛鄉8處,慶豐鄉4處,成富鄉7處,風崗鎮22處,友鄰鄉14處,新鎮鄉3處,龍山鎮16處。
1999年1月10日,龍山鎮北峰村附近的“有利南山城址”、興盛鄉向陽村附近的“興隆山遺址群(15處單體遺址)”、興隆鎮長勝村附近的“長勝遺址群(42處單體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等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占全縣文物遺址總數的47%。這些文物遺存的發現,打破了“北大荒亘古荒原無人煙“的傳說,改寫了三江平原的拓荒史,填補了黑龍江省區域漢魏時期歷史的空白。
這些文物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三江平原聚落形態的產生與發展及早期文明的出現,對於研究古代三江平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農業的發展及民族的融合與遷徙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