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主義(philanthropism)是基督教的道德觀,為托爾斯泰所主倡,主張人類應相互愛護,個人要為公眾利益而生活,死後才能進天國。
中國近代辛亥革命時期發表於《南報》第3期上的一篇政治倫理論文。署名“侯聲”。收入《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3卷。主旨是宣傳博愛之道。認為數千年來“大聖大哲之所以詔示來世,法戒後昆者”,“莫不歸本於博愛主義”。宣稱博愛主義是社會安定發展的根本保證,“行於社會則社會團結”,“行於種族則種族統一,行於國家則國力堅凝,行於世界則世界治平”。要求“仁人志士相愛而重愛”,人人如此,合群、保種、救國之事,就會變得很容易;只要我國民變為“孔、孟、墨、張、佛、耶”,世界各國“輕我侮我者,必有轉而重我敬我者”。·還提出博愛與競爭相隨進步觀點,認為競爭已進於世界競爭,博愛也漸進世界博。]006·愛,“近世文明,雖未進於世界大同,而博愛之道,已通行於同種同國之間”。博施濟眾,孔丘尚仁,墨翟兼愛,有近似博愛也者。然皆狹義之博愛,其愛不能及於人人。”因此,他主張廣義之博愛,它“普遍普及,地盡五洲,時歷萬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澤惠”(《社會主義派別及方法》)。博愛是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昕標榜、張揚的倫理道德原則,但仍難避免其局限性和偽善性。儘管如此,博愛道德的提倡對於調節人際關係、緩和社會矛盾衝突,也還有其一定的積極作用。博愛主義中國近代辛亥革命時期發表於《南報》第3期上的一篇政治倫理論文。署名“侯聲”。收入《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3卷。主旨是宣傳博愛之道。認為數千年來“大聖大哲之所以詔示來世,法戒後昆者”,“莫不歸本於博愛主義”。宣稱博愛主義是社會安定發展的根本保證,“行於社會則社會團結”,“行於種族則種族統一,行於國家則國力堅凝,行於世界則世界治平”。要求“仁人志士相愛而重愛”,人人如此,合群、保種、救國之事,就會變得很容易;只要我國民變為“孔、孟、墨、張、佛、耶”,世界各國“輕我侮我者,必有轉而重我敬我者”。·還提出博愛與競爭相隨進步觀點,認為競爭已進於世界競爭,博愛也漸進世界博。]006·愛,“近世文明,雖未進於世界大同,而博愛之道,已通行於同種同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