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藤[中藥]

南蛇藤[中藥]
南蛇藤[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蛇藤,中藥名。為衛矛科植物南蛇藤Thunb.Thunb.的莖藤。南蛇藤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止痛,活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風濕關節痛,四肢麻木,癱瘓,頭痛,牙痛,疝氣,痛經,閉經,小兒驚風,跌打扭傷,痢疾,痧症,帶狀皰疹。

基本信息

別名

過山楓、掛廓鞭、香龍草、過山龍、大南蛇、老龍皮、穿山龍、老牛筋、黃果藤。

入藥部位

莖藤。

性味

味苦、辛,性微溫。

歸經

歸肝、脾、大腸經。

功效

祛風除濕,通經止痛,活血解毒。

主治

用於風濕關節痛,四肢麻木,癱瘓,頭痛,牙痛,疝氣,痛經,閉經,小兒驚風,跌打扭傷,痢疾,痧症,帶狀皰疹。

相關配伍

1、治風濕性筋骨痛、腰痛、關節痛:南蛇藤、凌霄花各120g,八角楓根60g。白酒250g,浸7d。每日臨睡前服15g。(江西《中草藥學》)

2、治筋骨痛:南蛇藤15-30g。水煎服。

3、治牙痛:南蛇藤30。煮蛋食。

4、治小兒驚風:南蛇藤9g,大青根4.5g。水煎服。

5、治一切痧症:南蛇藤15g。水煎,兌酒服。

6、治痢疾:南蛇藤15g。水煎服。

7、治腸風,痔瘺,脫肛,肛癢:南蛇藤、槐米,煮豬大腸食。(2-7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8、治疝氣痛:南蛇藤15g。黃酒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9、治經閉、腰痛:南蛇藤12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10、治扭傷腫痛:南蛇藤30g,內紅消15g,骨碎補30g,白茅根30g,杜仲15g。水酒燉服。每日1劑。(《安義草藥》)

11、治帶狀皰疹:南蛇藤加水磨成糊狀,外敷患處,每日4-5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灰屑。

形態特徵

南蛇藤 南蛇藤

南蛇藤又名蔓性落霜紅、南蛇風、黃藤、地南蛇。落葉攀援灌木,高達3-8m。小枝圓柱形,灰褐色或暗褐色,有多數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近圓形、寬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10cm,寬3-7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偶為截形,邊緣具鈍鋸齒。腋生短聚傘花序,有花5-7朵,花淡黃綠色,雌雄異株;花萼裂片5,卵形;花瓣5,卵狀長橢圓形,長4-5mm;雌花具有5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近球形,柱頭3裂;雄花的雄蕊稍長,雌蕊退化。蒴果球形,直徑7-8mm。種子卵形至橢圓形,有紅色肉質假種皮。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山溝及山坡灌叢中。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

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厚片。直徑1-4cm。外表皮灰褐色或灰黃色,粗糙,具不規則縱皺紋及橫長的皮孔或裂紋,栓皮呈層片狀,易剝落,剝落面呈橙黃色。質硬,切麵皮部棕褐色,木部黃白色。射線顏色較深,呈放射狀排列,氣特異,味澀。

藥理作用

1、鎮靜及安定作用;

2、解痙作用;

3、降壓作用。

相關論述

1、《湖南藥物志》:“溫平,無毒。一說辛。”

2、《全國中草藥彙編》:“辛,溫。”

3、《湖南藥物志》:“散血痛經,祛風濕,強筋骨,解毒消炎。主治癱瘓,四肢麻木,腰腿痛,頭昏痛,痢疾,小兒驚風,嘔吐,牙痛,腸風,痔瘺,脫肛,肛癢,經閉。”

附註

南蛇藤,《植物名實圖考》:“黑莖長韌,參差生葉,葉如南藤,面濃綠,背青白,光潤有齒。根莖一色,根圓長,微似蛇,故名。”

中藥方劑之南字類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