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腫瘤研究所

cathepsin Res、Can Scien

簡介

南華大學腫瘤研究所成立於1989年10月。早在1976年(衡陽醫學院時期),董來煒教授領導建立了胃癌研究室,同時,組織湖南省腫瘤防治研究人員成立了湖南省胃癌協作組(湖南省抗癌協會前身),並為組長單位。由於湖南省教委的重視,1987年、1992年、2001年分別確定為湖南省重點學科,1986年開始招收病理學碩士研究生,1997年獲腫瘤學碩士授予權,2003年獲病理學博士學位授予權

機構組成

目前,腫瘤研究所設有腫瘤病理研究室、實驗腫瘤研究室、腫瘤藥理研究室、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室、腫瘤細胞生物學研究室,現有工作人員3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高級實驗師3人,中級職稱11人,助教與實驗員8人;博士11名,碩士12名,在讀博士生7名、碩士生38名。

研究領域

本研究所主要從事腫瘤研究,以胃癌、淋巴瘤、肝癌、鼻咽癌等惡性腫瘤的病因發病學及防治為主要方向,研究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在國內最早進行胃癌病理和組織發生研究,率先在國內建立了MNNG誘發大鼠胃癌模型和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發現“正常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癌”的胃癌多階段發生過程,分別獲得湖南省科學大會獎(1978年)、科技進步獎(1981年,1995年)。近年來,我們以胃癌、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為主攻方向,開展腫瘤的病因發病學及其防治研究,獲得省級成果獎5項。

科研成果

1. 探索胃癌防治方法,發現新的胃癌相關基因。套用凝集素對裸鼠移植性人胃癌進行標記定位和導向治療的研究。發現大蒜及其烯丙基硫化物具有抑制與逆轉MNNG誘發實驗性胃癌及癌前病變的作用,“實驗性胃癌及癌前病變的病理生物學與防治系列研究”、“大蒜及其烯丙基硫化物抗胃癌的系列研究”分別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二等獎(2003年、2008年)。在研究胃癌發生髮展中相關基因改變及臨床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微衛星位點標誌結合PCR、顯微切割、MS-RDA、微陣列分析等技術,獲得胃癌組織DNA 3個甲基化差異片段CRS1308、CRS1309、CRS1310,篩選Cortactin、carbonicanhydraseⅡ、IGFBP 4、Cox3等與胃癌發生有關的基因和ESTs,為探尋胃癌早期診斷和基因治療奠定基礎。
2. 率先建立了淋巴瘤發生髮展模型,形成了惡性淋巴瘤病因發病學研究體系。建立了EBV誘發人正常淋巴細胞發生腫瘤模型,率先提出EBV誘發性淋巴瘤的發病條件和分子病變;建立了淋巴瘤的可移植性瘤株LⅡ和侵襲轉移模型,發現LⅡ瘤株具有淋巴道合併血道轉移的特性。相關論文發表在《Cancer Sci》、《Jpn J Infect Dis》等雜誌,2009年獲得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3. 發現鼻咽癌、喉癌、肝癌相關新抑瘤基因和腫瘤標誌蛋白。成功克隆鼻咽癌相關新抑瘤基因STGC3、喉癌候選抑瘤基因LCRG1、肝癌相關抑癌基因PIG11、肝癌耐藥基因ARL-1等,研究其生物學功能及表達調控;發現與鼻咽癌相關的若干個腫瘤標誌蛋白annexin I, cathepsin D, stathmin等,形成了從不同器官腫瘤的特性與共性研究腫瘤發病機制的新思路。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Clin Cancer Res》, 《J Proteome Res》,《FEBS Lett》等雜誌。

所獲榮譽

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教育廳、衛生廳等科研項目60項,在Clin Cancer Res、Cancer Science、Tumori、J Dig Dis、Pathol Oncol Res、Eur J pharmacology、J leukocyte Biol、Hematol J、J Gastroenterol、科學通報、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中國病理生理學雜誌、中國藥理學通報、中華消化雜誌、中華病理學雜誌、細胞生物學雜誌、中國免疫學雜誌、癌症、中國腫瘤臨床等國內外著名雜誌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13部,獲省、廳級科技成果獎24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